绝想首页

林sir演讲集

imbbs [随感] 2011-08-12 09:29:37 星期五 晴天 查看:46604 回复:0 发消息给作者

发信人: liyinfu (巴渝人家|涪陵人in BUPT|小黎叔), 信区: Talking
标  题: 林sir演讲集

  
发信人: Sidney (风继续吹..), 信区: Talking
标  题: 用那火焰般的激情(林金桐)

  
早上好,同学们!
  
  前不久,英国文化委员会为庆祝成立70周年,在全球范围征集最美的70个英文单词,102个国家的4万多张投票结果,占前三位的是Mother,Passion,和Smile,就是母亲、激情和微笑
  
  六年前,就在这里,也是对毕业研究生,我曾经用“母亲”这个词作过一篇讲话[1]。今天我讲“激情”:既然这么多国家这么多人喜欢这个词,我们就有必要探讨其中的道理。
  
  什么是激情?激情用什么方式来表现?激情应该是对工作、对事业极端的热忱;对社会、对人民极端的负责;对生活、对大自然极端的热爱。
  
  不要把激情理解为一时冲动、心血来潮,激情应该表现为对成功的执着而又理性的追求。
  
  自从笛卡尔开始,我们就把直角坐标系的原点放在左下角。如果用时间作横坐标,科技水平或者服务水准作纵坐标,那么,任何领域、任何技术和服务的历史发展轨迹都是一条不断向右上方攀升的曲线。今天在座的1400名北邮硕士,有相当大的比例要到信息通信企业或科研院所工作。随着经济的发展,只要大家勤勤恳恳做个好员工,用不了几年,买汽车、买住房都是很自然很容易的事情,但是应当记住,只有那些对于科学技术和业务创新充满激情的青年才俊,才有可能推动这条曲线向着右上方的延伸。
  
  在早几天的电子工程学院学位授予仪式上,我询问一位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他说“我自己创业,和几个人一起合伙办公司”。在我整理他硕士帽的流苏、用双手将学位证书颁发给他的瞬间,我从他眼神中感受到年青人创业的激情。也不由得想起一个多月前,一位在读博士生约见校长,叙述了他创办科技公司的经历。我问注册资金哪里来的?他说:“给外企做软件打工挣来的,2002年我的收入17万”。我问他管理和技术骨干队伍是如何组建的,他说:“还有4名北邮在读硕士生“。让我大吃一惊的是,名单中有一位是我研究组里的学生,那位当年以全校最高考分432分录取的女同学。而这位博士生自己呢,正是在打工挣了17万的当年,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取得了免试直接攻读博士的资格。
  
  人与人之间的智商差别其实并不太大,生物科学家已经证明人与老鼠的基因差别不过百分之几。不知道这是不是网络歌曲把人类的爱情比作《老鼠爱大米》的理论根据,(笑声)但是,人的行为差别为什么如此之大呢?你们看,当有的大学生乐于在BBS上讨论食堂的滑溜肉片的价格究竟应当2元5还是3元的时候,北邮的这支研究生创业团队已经用自己的劳动累了公司起步的第一桶金;当一些大学的就业办公室在提心吊胆地统计毕业生就业率究竟是72%还是73%的时候,北邮的这支研究生创业团队已经为社会、为大学生提供了十二个就业岗位;当一小部分大学毕业生,怀着不算光明的心理,在盘算是否有可能逃掉赖掉那一笔银行助学贷款的时候,北邮的研究生创业团队是在讨论今年的销售计划应该是300万还是500万?
  
  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人与人之间道路选择、思维方式、事业发展差别如此之大的原因,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不是因为智商、也不是因为学历;还有一点也是可以肯定的,立志于创业的人必须具备激情。(掌声)
  
  同学们,你们当中,有12名来自西部地区的学生中要回到家乡去工作,另有两名原藉在北京和湖南的同学也将自愿前往西部地区,学校赞赏这些同学的选择。中国的两张电信网,固定的和移动的,都已经是世界最大的电信网。然而中国的电话和手机的普及率,与欧、美、日、韩相比,仍然是很低的,仅仅是25%。投身西部的信息通信事业的建设,为中国从电信大国走向电信强国作出贡献,需要你们的激情,中国的西部期待着你们的激情。
  
  说到西部,不免想起一首老歌:
  
  是那山谷的风,吹动我们的红旗;
  
  是那狂暴的雨,洗刷我们的帐篷。
  
  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
  
  战胜一切疲劳和寒冷……
  
  这是当年的地质队员之歌,现任国家总理温家宝当年研究生毕业后的第一个工作岗位就是甘肃省地质队,温总理青年时代对于国家建设所产生的那般激情,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在同学们即将离校的这些日子里,我在食堂用餐时总能碰上几个毕业生。那天中午一位女生告诉我,她要去山东一个中小城市的一所大学里任教,另一位女生告诉我将应聘到即将成立的北邮独立学院供职。这两个去处都没有研究生院,都不属于211工程,但是这里需要人,这里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在座的各位,你们有幸读了大学,有了研究生学历,但是不能忘记,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大学的毛入学率还要从现在的16%一个一个百分点地逐步增长,需要许多高学历青年知识分子到大学任教。让我们衷心祝福那俩位女同学和所有选择教育工作岗位的研究生,希望他们发扬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那种红烛精神;希望他们永远保持那份激情。
  
  同学们,功利趋使的激情不会长久;兴趣和表现欲触发的激情没有深度。自私的人不会产生激情,因为患得患失已经是他生活的全部;悲观的人找不到激情的感觉,因为他们与冷漠作伴,以抑郁为生。什么叫未老先衰呢?依我看,未老先衰的定义就是激情缺失。
  
  激情给人勇气,激情让人自信,充满激情的人是乐观豁达的人,充满激情的青春一定是幸福的、走向成功的青春。再见了,北邮2005届毕业研究生,祝福你们续写青春新的篇章,用那火焰般的激情。
  
  谢谢大家。
  
--
男人的手 要握的紧 才能抵抗野蛮的命运
  
※ 修改:·liyinfu 于 Dec 20 10:51:06 修改本文·[FROM: 59.64.192.186]
|||

发信人: bockham (七爷), 信区: Talking
标  题: Re: 林sir演讲集

  
作为北邮校长的最后一次讲话  
──  
  
2007-12-19于北邮  
  
老师们、同学们下午好,
  
 
  
记得我担任第六位北邮校长不久,在一次教师会上推崇五位不同年龄段的教授,认定他们是研究型大学的称职的教授代表。他们是章继高、宋俊德、雷振明、孟洛明和杨义先。当我在校长岗位上工作了将近十年即将离开的时候,我高兴的看到,北邮又有一大批教授站到科技前沿,走上了国际学术交流的舞台:张平、廖建新、纪越峰、任晓敏、王文博、杨放春、马华东、孙汉旭、许良军、郭军、王晓湘、邓中亮、宋梅、马严、吕廷杰、忻展红、肖井华、田播、温巧燕、孙启明、李钢、卢志鸿、袁超伟等等,他们都是四五十岁,年富力强,已经成为北邮建设多科性、研究型、开放式高水平大学的中坚力量。如果说,今天即将离任的校长,还有一点“壮志末酬”的缺憾的话,那就是,这样水平的中青年教授,有二三十个,对我们北邮来说,不够!我们需要一百位、二百位。可惜呵,在我这一任上没有能够实现这样的目标。作为校长的最后一次讲话,我首先衷心祝福北邮的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个个事业发达。
  
 
  
在小白楼的办公室里,我曾经有两个桌面,一个是实物的,木头做的;另一个是虚拟的,网络终端。在我履职的500多个星期里,差不多每个星期都有关于学生的好消息呈现在这两个桌面,毕业生的就业统计,杰出校友的成功事迹,学科竞赛获奖喜报,大众媒体对学生质量的称颂┄┄,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得这样的信息,是当校长的特权,更是一种享受。摆到我桌面上来的,还有教师节学生会、研究生会送来的鲜花,校长信箱里提问、质疑、建议、讨论等各式各样的E-mail,学生业余创作的武侠小说,爱乐合唱团艺术团的音乐会光盘……要对小白楼说“再见”,最最难以下决心割舍的便是对于北邮全体学生的留恋。最近十年,我们北邮的学生已经向中国、向世界证明了他们的优秀,作为师长,日守护着他们,实在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中国国立大学实行的管理体制。在我任职期间,曾先后与三位党委书记合作,孙鸿志、王德宠和王亚杰,我感谢三位书记、特别是亚杰书记领导的校党委对于校长的尊重和对校长独立行使行政权力的支持,假如不是因为他们的高尚品格,校长必定是一事无成。
  
 
  
我算了一下,在我担任校长的十年里,先后有9位副校长与我共事,他们都是敬业、乐群的优秀管理干部,我感谢他们的出色工作和精诚合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张英海、任晓敏两位,我们三人从1996年就在学校的领导班子里一起工作了,分手的时候,真有点恋恋不舍。好在英海就住我对门,晓敏实验室就在我隔壁。
  
 
  
我已经算不清楚,一共有多少位处长、科长与我共过事,人事处的统计是说我们一共有行政、后勤工作人员1030名,很惭愧,校长工作深入不够,大部分人我都叫不出名字,作为道歉,也算是弥补过失,在这里向辛勤忙碌了一年又一年的全体职工表示深切的谢意。
  
 
  
十年前,我上任时说过,我对大学管理的理解,三个词:秩序、质量、效益。
  
 
  
现在,回头看,秩序,没有问题,校园安定,行政依法。
  
 
  
质量呢?昨天,我在办公室阅读的最后一份文件是国家正式颁发的对于北邮211二期工程的评价,那是一份非常好的评价;十天以前,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评估,专家们对于北邮本科教学质量又是高度赞赏,所有这些,充分证明了我们全校师生员工没有辜负“质量”这两个字。
  
 
  
而我今天更想说的,是效益。无论校内、还是校际,那些千方百计抢占有限的社会资源、不惜损害其他单位的发展速度、一味谋求自己小单位所谓成就的领导人,其实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者。我奉劝那些乐于为大学排队的媒体,那些热衷于统计各项数据的机构,它们其实应该用统计的数字,除以国家拨款的数额、除以占用的社会资源,然后再进行排队才对。有权力决定高等教育拨款分配的政府部门,应该将国家的钱投向效益最高的大学才对。统计一下产出/投入比,我们的师生员工可以骄傲地说,北邮的高效率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人民。我愿意借此机会,最后一次代表北邮的全体师生员工,当着教育部、信息产业部、北京市领导的面,再次呼吁,希望国家给予北邮以更多的关心和支持,使得北邮能够早日实现“世界高水平大学”的建设目标。
  
 
  
尊敬的方滨兴教授,诚挚地祝贺您担任北邮的第七位校长。衷心祝愿您工作顺利、卓有成就。祝愿北邮在亚杰书记和您的领导之下,从辉煌走向更大的辉煌。
  
 
  
尊敬的李卫红副部长,记得我的第二任校长任命书是你当年来宣读的,在今天的会议以前,又与我交谈很长时间,非常感谢你对我的鼓励。能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最快的十年担任一所大学的校长,而且还是一所这么好的大学的校长,是我一生莫大的荣耀。我感谢原邮电部、教育部对我的培养和教导,感谢先后三位部长吴基传、陈至立、周济对我的信任。在离开中国国立大学校长岗位之后,我还会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为高等教育做事,在“高等教育”四个字前面,我没有加“中国”两个字,因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浪潮,已经席卷全球了。
  
 
  
谢谢大家!
  
--
七爷会踢人!
  
|||

发信人: bockham (七爷), 信区: Talking
标  题: Re: 林sir演讲集

  
崇拜不如模仿  
──在博士学位授予仪式上的讲话  
  
2007-10-15  
  
早上好,同学们:
  
  小时候,我们听大人讲神仙,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天方夜谭。
  
  中学里,老师讲历史伟人,称他们为天才,孔子、牛顿、门捷列夫、达尔文,形象高大,俨然是科学圣殿中受人顶礼膜拜的菩萨。
  
  念大学了,我们自己在图书馆翻书,于是心中会有几个崇拜的偶像。
  
  今天,到了博士学位授予仪式上,学校为成功人士颁发荣誉称号,这是你们在北邮,也是你们作为学生在学校里聆听的最后一个故事,一个真实的故事。
  
  戴维•佩恩教授,英国皇家学会、工程院两院院士,英国新任首相布朗的首席科技顾问,他的这个真实故事传递给我们很多信息。
  
  第一,攻读博士期间以及取得博士学位后的几年时间是人的一生中最宝贵的、最具创造力的年华,佩恩教授用了这期间的八年时间,完成34篇科学论文,奠定了自己在光子学领域攀登高峰的坚实基础。
  
  第二,获得博士学位,绝对不能认为是功成名就,出席参加仪式的各位博士,你们每个人都发表过几篇论文,但那算不上什么多大的功劳。应当问问自己,发表的论文有没有很多人引用?提出的理论有没有得到工程方面的应用?专利和技术设计有没有真的变成畅销的产品?
  
  佩恩教授迄今已经发表600多篇论文,注册20多个专利,基于自己的研究成果,开始是与他的指导教师,也是我们学校的名誉教授甘柏林一起,现在是他自己为主,先后创办过四个高科技公司。
  
  博士学位也算不上什么“名就”。这个学位记录了你合格的、高质量的学习、研究过程和成果,自然是值得庆贺的,但离“名就”还差十万八千里。佩恩教授有多少名?我们可以数得过来的荣誉称号是34个,今天北京邮电大学的荣誉教授是第35个,所有这些称号、这些荣誉都是在他获得博士学位之后用一年又一年、一月又一月、甚至一天又一天的研究成果积累得来的。正如佩恩教授刚才说的:“一星期工作7天,五年休息3天。”
  
  佩恩教授故事告诉我们获得博士学位,其实是职业生涯刚刚开始。
  
  第三,成功的人,或者用词再慷慨一点,伟大的人,原本都是普普通通的人。但是他们必须是普通人当中努力的人,从年轻时就一直努力的人。刚才应娅舒教授在介绍佩恩教授的讲话中引用了一句爱迪生的话,我准备的是一句鲁迅的话:“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工作上了”。昨天晚上,佩恩教授的夫人亲口告诉我,佩恩教授在家里,除了圣诞节那一天,他总是在工作。
  
  比利时有一本杂志,刊名是《老年》,这本杂志对全国城乡各行各业的退休老人进行了一次“你最后悔什么?”的专题调查,回答自然是五花八门,但列第一位的,有高达72%的答卷同时提到的,后悔什么?后悔“年轻时不够努力以至于事业无成”。
  
  现在我们可以算出来了,72%的人没有努力,而28%的人是努力了,假如其中10%的人方法对头,再假如其中有10%的人机会很好,一切顺利,就像佩恩教授刚才说的“运气好”。那么,恐怕这万分之二十八的人就会是我们说的十分成功的人。
  
  第四,神仙不食人间烟火,我们无法与他们相比拟;菩萨和偶像受人供奉和参拜。博士学位授予仪式上,讲述的真实故事,也是令人肃然起敬。然而,崇拜不如模仿。
  
  博士学位,是现代教育的最高学位,它标志着一个人获得了在大学里任教的学历资格,具备了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标志着一个人己经可以去探索任何一个领域、任何一个方向。一个拥有博士学位的人,完全有机会、有能力成为成功的人,只要你模仿那些已经十分成功的人,那些从年轻时就一直努力的普通人。
  
  谢谢大家。(长时间热烈掌声)
  
 
  
 
  
附一: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光电子中心主任D. N. Payne教授演讲稿
  
 
  
 
  
BUPT Honorary Professorship
  
 
  
Acceptance Speech
  
  President Lin, Graduates, Ladies and Gentlemen.  
  
  Today is a day in which we can all be proud. The Graduates for their hard work and achievements, the parents and relatives who have made sacrifices to support them, the staff of BUPT for their support and guidance, and, finally, me for the privilege of an Honorary Professorship.
  
   It is truly a great honour to be counted as one of the faculty of one of the top Universities in China, just as I am sure you feel privileged to be counted as one of its Doctoral graduates. I am not entirely sure what my duties as an Honorary Professor will involve-perhaps I should have asked first! Perhaps I will have to work as hard as the other BUPT Professors-seven days a week and a three-day holiday every five years! But hopefully, I will have the same reward, which is to see so many shining faces ready to take on the world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eager to achieve even greater things than their Professors. Because it is the hope of every true professor that their students will be better than they are. Or at least richer! Some of my students now ask me out on their large and very expensive boats and give me a drive in their Ferrari.  
  
  I am proud to stand before you as a representative of the field of optical communications-a fusion of the physics of optics and the discipline of engineering. I lead a team of around 200 young (and not so young)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studying the next generation of photonics (as it is now called), the combination of photons with electronics, fibre telecommunications, high power lasers, security and biotechnology. We invented many of the devices that now power the internet and enabled the world to be interconnected with strands of glass as fine as your hair, carrying vast quantities of information for the improvement of life for all nations. We strode across the planet creating a truly global communications system in just a few decades. And our work is not over yet.  
  
  I firmly believe that information and the knowledge that follows promotes understanding amongst the peoples of the world. Our work and that of many others contributed to the global internet, which must surely be a powerful force for peace and harmony. In these troubled times, my co-workers and I are proud to have contributed to this ideal in some small way.  
  
  One young scientist recently asked me “What must I do to win the honours that you have? Is there a formula for success?  
  
  This is what I told her.
  
  Firstly, you should arrange to do your Doctoral studies in a new field that through extraordinary good fortune become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n the 21st Century. It of course helps if you are the first PhD Student in the fleld!
  
  You then work for 45 years and make sure you surround yourself with the most talented men and women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One of whom was Professor Lin, who worked with me in Southampton University from 1985 to 1990. He contributed greatly to optical fibre telecommunications as well and now he is the President of BUPT. What better proof of the wisdom of my formula for success?
  
  Next you add dedication, a small amount of wisdom, a lot of hard work and a large pinch of luck, mix well and-It’s Very straightforward really. But always remember that you can create your own luck by making the right choices. And you have already started on that course by choosing to graduate from BUPT.  
  
  Let me finish by saying that I have received many honours for my work over the last four decades, but none of them count as much as recognition from the people I respect most, my fellow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An Honorary Professorship from BUPT is exactly that-an accolade from hugely talented people, all of whom are at least as innovative as I am and many of whom are better. And best of all, to receive it at the graduation ceremony of the next generation of young people who will change the world.
  
  Thank you.
  
 
  
 
  
附二:北京邮电大学应娅舒教授介绍D. N. Payne教授经历及成就的发言稿
  
 
  
 
  
t BUPT Doctor Degree Conferment Ceremony 2007
  
– to Prof. David Payne
  
Prof. Ye Peida said, “25 years ago, when Prof. David Payne paid his first visit to BUPT, he was a handsome young man and the research director of Optical Fibre Group at Southampton University. Now he is invited as a scientist with brilliant success and international recognition in the field of photonics for his distinguished pioneering work”.  
  
 
  
If history is a book, Prof. David Payne would never let it turn over without his ink on every page carrying the achievement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 the field of photonics. And the pages of the past 25 years have carried at least 30 of his achievements, half of which are turned to products in the market. These achievements are based on his research and the research work of the team led by him, the steps of which are described and demonstrated in over 600 conference and journal papers.  
  
 
  
For such enormous and tremendous achievements, linguists would have them acclaimed as “fruitful”, economists would have them recognized as “productive”, while industrialists would use the word “booming” to anticipate the profits, but scientists would keep silent. This is a unique quality shared by scientists whether from the East or from the West. We find the quality from our respected professors like Ye Peida, Chen Junliang, Xu Daxiong, Zhou Jiongpan. We also find it from Prof. David Payne.  
  
 
  
I still remember, when he gave the talks to BUPT students last week, they all wondered how he managed to achieve all these. There must be shortcuts; there must be secrets, and so they asked. Of course they couldn’t find from him the direct answer, because the so-called shortcuts and secrets do not exist. Then they reckoned that Prof. David Payne is a genius. This does not hold water, either. We all believe what Thomas Edison says, “Genius is one per cent inspiration and ninety-nine per cent perspiration.” This has been proved by Prof. Lin, and those who have worked with him and those who are working with him now, for nearly 40 years, he is always the first to work and the last to leave. His beautiful and charming wife would complain sweetly that he only stops working on Christmas.  
  
 
  
“In science the credit goes to the man who convinces the world, not to the man to whom the idea first occurs”. That’s what he tells the student audience quite often. A person of insight, he loses no opportunities for his ideas and he has made many of the key technical achievements in almost every area of optical fibre technologies and his work has had a direct impact on worldwide telecommunications, as well as nearly all fields of optic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His seminal contributions are naturally accompanied by the honours and awards accredited to him. The most notable ones are those going into his titles: he is the 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FRS), of the Roy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FREeng) and of the Norwegian Academy of Sciences. Very recently he has been elected to the 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 He was also the attendee at the Pioneers of Britain’s reception at Buckingham Palace and became a Commander of the British Empire (CBE) in the Queen’s Birthday Honours in 2004.
  
 
  
Prof. Ye, he is still a handsome young man, yet he has gained fruitful and productive results and he is going to add more on the book of history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We wish him all the best.
  
--
七爷会踢人!
  
|||

发信人: bockham (七爷), 信区: Talking
标  题: Re: 林sir演讲集

  
高层次的人才  
──在2007年本科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2007-9-14  
  
同学们,早上好:
  
  劳动市场上各式各样的岗位,对于劳动者必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有着不同的要求。同样是驾驶员,小轿车、大卡车、火车、轮船、飞机、宇宙飞船,那要求可都是不一样的。这就告诉我们,社会需要不同层次的人才。
  
  中国今年高等院校的毛入学率是23%,其中有一半以上的大学生攻读学制为二、三年的专科。这样一算,大学本科生在同龄人中的比例才是10%左右。因此可以说,本科生是我们国家层次比较高的人才,如果你们当中一部分人将来又念硕士、博士,那当然就属于社会的更高层次的人才。
  
  一些国家,像加拿大、澳大利亚,接受移民的条件往往就是依据人才的层次来决定的。我们国家的有些城市,比如北京、上海、深圳,也制定了类似的户籍管理办法。今年4月,深圳市政府公布包括北邮在内的39所国内大学名单,欢迎这些大学的毕业生前往落户就业。这些事实表明,政治家们、地方行政长官们,大家都意识到了高层次人才对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然,千万不要误解,层次可不是等级,层次高一点绝不是说“高人一等”。社会的各式各样的工作,都需要人去做,作为劳动者,大家都是平等的。至于一个人能不能受到社会的尊重,能不能受到单位的器重,并不是由“层次”,而是由完成工作的好坏来决定的。层次高、接受教育的时间长,那就更应当平等待人,尊重他人的劳动,促进社会的和谐。
  
  计划经济学的一个学派曾经认为,应该用准备劳动的时间长短,也就是接受教育的年限多少来确定劳动者的薪酬。在你们父母刚参加工作的那个年代,或者更早一点,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生的月薪多少,大专、中专毕业生月薪多少,全国都是统一的,不管是什么专业,在什么单位,上什么岗位。就是说,在那个时候,人才的层次决定了人的社会经济地位。
  
  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凭贡献来进行分配。劳动岗位的薪酬标准受市场规律支配,同时随着人力资源市场上的供需状况而变动。伦敦曾经有过一个统计,全市收入最高的行当并不是大伙儿设想的牙科大夫、律师、高级会计师,而是城市垃圾袋回收员。他们的劳动很简单,挨家挨户、定时定点,将垃圾袋从居民家门口搬到垃圾车里。可是因为应聘这份工作的人少,岗位工资就得一提再提:总不能让垃圾腐烂在城市里。
  
  最近二十年,大学里愿意做软件的学生比较多,愿意动手设计制作电路板的人相对少了一些。结果,当移动通信浪潮汹涌而至,微波集成电路设计人员立马变得分外吃香,招聘广告上的年薪数排名常常是独占鳌头。可见,物以稀为贵,人才市场也遵守这条规律。
  
  在欧美,八九年前,网络与通信炙手可热,相关工程师的待遇曾经令其他行业羡慕不已。然而当本世纪之初网络泡沫破灭,那里的公司,该裁员的裁员、该减薪的减薪,慢慢地,用了几年时间才让行业发展回归到正常的轨道。
  
  中国当年的电信业很幸运,没有形成泡沫。但是我们也看到,曾经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持续高达40%甚至最高的时候达到60%的行业年增长率,现在也回落到了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当的速度。事实上,有市场在调节,哪一个行业,想要一直保持对其他行业的薪酬优势,那不可能,除非人为地用权力的手来保护垄断。
  
  越是简单的劳动,它的岗前培训目标就越是明确,期限也就越短。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是要通过学历教育来完成的。时间长、知识传授既系统又有深度;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讲究质量追求效果。
  
  计划经济的时代,有一种理论,就是把人设定为一辈子都干一个工作的驯服工具。因此,可以先确定岗位,再分析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然后追溯要掌握这些知识所需的基础理论,由此来决定课程和教学内容,以为这样就是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以为这样就能实现经济建设的多、快、好、省。
  
  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得主舒尔兹说过一句话“经济主导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假如我们真的那样来设计大学的专业和课程,大学恐怕就不能称其为大学,而是沦落成为工厂、农庄、企业的岗前培训基地了。
  
  实际上,大学的专业,不是,也不可能是为哪一行、哪一业、哪一类工种、更不是为哪一个具体岗位而设计的。你如果一定要问,我学这个专业,将来到哪里工作,校长回答不出来,老师也回答不出来。
  
  在一些发达国家,也可以说是高等教育更加成熟一点的国家,许多大学校长、教育专家倡导和推崇本科阶段实施通识教育,也叫博雅教育,注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主张淡化专业,认为这才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的真谛。
  
  当然,我们生活在现实中,面对中国的国情,她的历史,她的经济发展现状和她独特的文化。假如我们的大学真的博雅到不分专业的程度,而我们用人单位呢?又都是恨不得“你今天上班明天就帮我挣钱,”那么没有一点专业技能的毕业生必定就找不到工作了,学校因此也就得关门。
  
  所以呢,专业还得设!但怎么设置专业?宽口径还是窄口径?那又是两种不同的倾向。窄的,把通信分成有线和无线,像北邮十年以前那样,再细分,把无线分成卫星通信、微波通信、毫米波技术、光波技术等等。宽的,像欧、美、日的许多大学那样,通信工程不算独立专业,通统包括到EE,也就是电气工程专业里头去。
  
  通识教育还是专业教育?宽口径还是窄口径?孰是孰非、孰优孰劣?不同国家、不同大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各的把握分寸。但是有一条是千真万确的,越是高层次的人才,教育为他们打下的基础就越是宽大、越是坚实、越是博雅。这与种大树、盖大楼、筑大坝的道理是完全相同的。
  
  伦敦有一所建筑学院,培养高级建筑设计师,一位同济大学转学过去的同学告诉我说,这个学院的本科生,前三年根本不上建筑课,就学绘画、摄影、培养艺术品味。记得在我读本科的时候,当时的中国医科大学医疗系的学生前三年没有任何医学课程,在北大学习,与生物系的同学一起上课。中国人喜欢用四个字来描述真理,这一回该用哪四个字?“大器晚成”。
  
  在辽阔的非洲草原,有一种尖毛草。在最初的半年里,它几乎就是草原上最为矮小、最不起眼的小草。半年之后,待雨季来临,它能以每天50厘米的速度疯长,几天功夫,长到一米六、长到两米,成为名符其实的“草原王”。生物学家发现,秘密在于,尖毛草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无声地将自己的根茎培育到了惊人发达的地步:长达28米,正是这种力量的积蓄,为雨水到来时充分吸收营养做好了准备。
  
  同学们,我们选大学可不是投胎。现代社会也不奉行血统论、出身论。不管你选择的大学有多好,都不能保证你的职业生涯高枕无忧。
  
  我们选专业也不是押宝。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市场需求变幻莫测,四年以后的事谁真能看得清说得准?诸葛亮尚且感叹 “凡事难可逆见”,又何况我们呢?
  
  大学生前途的唯一可靠保证是自身的品质。大学本科的四年时间里,最要紧的就是让自身品质,思想道德的、身体心理的、文化艺术的、专业技能的,各方面品质得到极大提高。
  
  不错,我们每个人都选择了一个专业,那其实是选择了一组比较系统、相互关连的专业课程。这些课程的知识内容固然重要,但更有用的是在学习过程中提高的能力,比如数理分析的能力、计算机能力、语言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高层次的人才,因为品质高、能力强,所以也就具备了非同一般的适应性。我在伦敦的好几个留学生朋友,当年都是光电子学会的成员。当网络泡沫破灭,光电子行业陷入低谷时,全都转向了金融银行界。到了一个全新的天地,虽然关于激光、量子的知识是用不上了,但是建立数学模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足以使他们在金融界游刃有余,照样可以受到银行家们的青睐。其中有一位,2003年底,银行奖励他的年度贡献,奖金高达50万英镑。
  
  我自己的研究组里,最近几年也接受过不少非电子通信类专业的学生,来攻读硕士、博士,有清华学机械工程的、有北邮工业设计的,还有电子科大英语专业的,至于学数学的学物理的就更多了。而我们几位老师在讨论录取他们的时候,意见都是一致的,认为他们肯学习、有能力、也有较强的适应性。
  
  社会选拔人才,不相信门户、不看重虚名,所重视的是大学生的品质和能力,因为只有品质和能力,才是一个人事业发展的根基。
  
  亲爱的同学们,在开学的第一天,我对你们有三“祝”:
  
  一祝是祝贺,祝贺你们成了大学生,今天站在高层次人才的预备队伍里;
  
  二祝是祝愿,祝愿你们的大学生活快乐而充实,并且在这快乐充实之中,提升品质、增强能力;
  
  三祝是祝福,祝福你们一个个都是前程锦绣,一定会是这样的,因为你们会利用在北邮的四年时间,培植好自己事业发展的健壮的根基。
  
  谢谢大家。
  
  
  
--
七爷会踢人!
  
|||

发信人: bockham (七爷), 信区: Talking
标  题: Re: 林sir演讲集

  
在做事业的道路上  
──在2007年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2007-9-6  
  
 
  
同学们早上好!
  
  事业发展、社会活动、家庭生活三方面构成人生。把人生说成是一条道路,是广泛接受的比喻。“人在旅途”会被用来做杂志的栏目,艺术家丰富的想象力更将时间和空间相互变换,说:“三百六十五里路啊,从春夏到秋冬;三百六十五里路啊,从少年到白头”。
  
  今天参加开学典礼的2076名硕士生、324名博士生,你们在做事业的道路上迈出了踏踏实实的一步,请允许我代表北邮全体师生员工向你们表示衷心的祝贺,和热烈的欢迎。(掌声)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站在国旗下,站在一个队列里,但一定要说大家志同道合,恐怕也难。因为攻读研究生的想法、打算、目标会是因人而异、五花八门。这很正常,也没什么不好,英文有句谚语,说“Variety is the spice of life.”意思是“多样性是生活的调味品”。更何况,不管入学的动机如何,大家都会努力学习获得学位、毕业,将来认真工作,因此,至少可以说,大家在做事业的道路上都是同路人。
  
  实际上,是亿万人的个人事业组合成了全人类的事业,不妨也比喻成是一条全人类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康庄大道。与这条康庄大道相比,个人的事业充其量只不过是一条既没有宽度也没有厚度的几何轨迹。
  
  将人生当作旅途,固然也贴切,但总会存下一个疑问?这康庄大道究竞是谁铺就的呢?当一个人在工作,他其实就是大道的建设者。而研究生,特别是其中将探索和研究选作为自己终身职业的那一部分研究生,将成为这条康庄大道的开路先锋。
  
  人类进步的康庄大道没有尽头,因为有一代又一代的开路先锋不断加入;个人事业的轨迹会有个结束,因为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看看康庄这大道两旁矗立的一个又一个里程碑吧,政治的、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科学的、技术的、教育的,分门别类,按年代排列,记载着进步,标志着发展。里程碑的正面是杰出贡献者的雕像,背面密密麻麻地镌刻着成千上万个开路先锋们的名字。
  
  不需要追溯历史,旁征博引来介绍里程碑人物,就在北邮的名誉教授的名单中,光纤之父高锟、因特网之父Winton·瑟夫、CDMA之父欧文·Jacob等等以及我们北邮的院士、著名教授全都是。你们在北邮求学的三五年时间里,他们会来到报告厅来到教室与你们见面。而你们的指导教师,带领你们从事的研究工作,也全都是为了建造下一个里程碑而努力的。
  
  在做事业的道路上,常有人分解制定出阶段目标。为了考研,准备好四门课;为了拿硕士学位,拿够学分,完成论文;为了获得博士学位,发表SCI/ EI检索论文两篇。这样想虽然全有道理,学校、导师也不是不能接受,但是,把最低标准当作自己的追求目标,恐怕要出问题。古人有句话说“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那是很有道理的。
  
  有的指导教师曾经向校长反映,有些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很高,可能力不行,原因呢?本科三四年级两年,甚至更早,就专攻那四门考试科目,其他功课一概放弃不学。请大家相信,这种,“以最低标准为阶段目标”的模式,最终会害了你自己。
  
  刚过去的暑假,七月,我去日本参加一个国际学术会议。在东京工作学习的北邮校友聚在一起欢迎校长。我于是见到一位留学日本18年的赵伟,他是原无线电工程系毕业后赴日留学的,获得日本的硕士学位后到一家电子医疗器械公司工作。多年的潜心专研,发明了电磁脑肿瘤手术刀,找到了一种利用电磁波能量将肿瘤细胞蒸发的手段已经临床应用在日本、欧洲、美国等地。今天五月,这项发明荣获日本医疗器械协会科技成就奖。试想,假如他念书的时候只管有学分的几门课,假如他工作后的阶段目标就是完成基本工作而不被抄鱿鱼,他应该不会有这样重大的、在交叉学科领域的发明。就在昨天晚上,正当我在整理这篇讲稿的时候,他从东京打电话过来,说他已下定决心,准备回国创业。
  
  下个月,待十一长假一过,我将为大家请来另一位里程碑人物,英国科学院、工程院两院院士,David Payne教授,他现在是南安普敦大学光电子研究中心主任,这是在光电子和光通信领域颇具国际影响力的研究中心。你们当中或许有人熟悉,这所大学的EE学科水准几十年来一直在英国排名第一,在世界也排在前几名。佩恩教授曾在1983年应叶培大校长的邀请,访问过北邮,那时候三十七八岁的佩恩博士向中国同行介绍了他的几项特种光纤的发明。今天,他已经是世界著名的教授,叶培大教授和我最近向校学术委员会推荐,授予他北邮名誉教授称号。
  
  让我们来看看佩恩教授当年是怎样攻读博士学位的。他读博士读了几年?你们猜?八年!在这八年中,他发表了34篇优秀论文,直到大学学籍管理注册年限即将过期,他才用这34篇论文为主体,加上一个前言,再加上一个附录,形成了博士论文,通过答辩。
  
  在我们身边,总有不少人喜欢谈论天才。说几岁就学会了什么;说13岁就能上大学,说高考状元多荣耀,说只用两年完成博士论文那有多能耐,等等。青少年时期聪明一点,当然不是坏事,正好比田径赛场上起跑快是件好事一样。然而,做事业的道路毕竟不是跑60米、100米,那可是比马拉松更为长远的赛程,不仅起跑快不见得获胜,就是途中领跑了好几圈的人,也未见得能坚持到最后、笑到最后。
  
  我可以断定,没有一个里程碑人物会认为自己是天才。我们敬爱的老校长叶培大教授,从来不提他当年怎样在全国青年才俊的选拔中名列前茅,因而被派往哥伦比亚大学深造。大家所熟悉的叶先生,就是那位从事教育工作67年仍不肯休息,迄今九十高龄照样坚持每星期几个小时与年轻助手研究生们研讨的孜孜不倦的学者。
  
  与佩恩教授一起工作过的人们也都知道,从当博士生开始一直到当教授,他总是早晨第一个到办公室,晚上最后一个离开。就这样,他从那34篇第一作者的论文开始,到如今,一共发表了多少篇论文?600多篇!并且,论文的引用率,英文是Citation,多年来一直在全世界排在前列。
  
  1990年,佩恩与他的导师、当年的中心主任甘柏林教授一起,因为领导了光纤放大器的发明研究,荣获Rank奖,隆重的颁奖仪式安排在伦敦举行,颁奖人是撒切尔夫人,我有幸应邀参加了这次盛会,记得当年佩恩教授讲演的第一张PPT片子是全体参加过这项发明研究工作的研究生和研究人员名单。里程碑的故事大致都是这样:荣誉是大家分享的,雕像只能采集一两个人的模样。
  
  再看文顿·瑟夫教授,TCP/IP因特网协议当年是他领导制定的。几十年过去了,算起来他也应当是60多岁的人了,但是他同样没有休息,从IPV4到IPV6,为因特网发展,一年又一年地辛勤工作着。前年来我们北邮作报告,面对我们的研究生们,那么认真、那么谦虚、那么热情。现在他又在干什么,他在领导一个小组,设想着地球以外的各星球间未来的因特网架构。
  
  亲爱的同学们,因为领域的不同,要求工作者具备的素质和知识结构会有很大差异;即使同为科技领域,那也是门类科目繁多,隔行犹如隔山。但是那些在做事业的道路上取得卓越成就的人,特别是那些里程碑人物之间,总还是可以发现有一些共性特征的。第一,他们都具备为人类进步事业的献身精神,第二,他们从年轻的时候开始就有着远大的追求目标,第三,他们时时刻刻对自己都是高标准要求。我想至少是这三条,不知道你们大家相信不相信。
  
  谢谢大家。(热烈掌声)
  
  
  
--
七爷会踢人!
  
|||

发信人: bockham (七爷), 信区: Talking
标  题: Re: 林sir演讲集

  
服务社会与功名利禄  
──在2007年本科毕业生典礼上的讲话  
  
2007-7-9  
  
同学们,早上好:
  
  大学毕业不同于中小学毕业,中小学毕业后还是上学,而大学毕业后是工作,是为社会服务。即使是当研究生,那也是含有服务成份的学习,更不用说助教、助研、助管的兼职工作本身确实是直接的服务。
  
  学习是为服务做准备,是时间,精力还有学费的投入。学习过程,并没有为社会创造了什么财富,没有,一点都没有。但是,媒体日前披露,某省某地竟然出现了高考专业户,考取一次好大学,获奖金10万,这位考生于是一年一年地考,只领录取通知书,不报到,想必在当地已成了财主。真是滑天下之大稽,森林大了,什么鸟都有!(掌声,笑声)
  
  奖学金是为了鼓励大家努力学习的一项措施,绝不要以为学习好就可以用来赚钱。
  
  在伦敦南部,有一个区叫East Doulich,撒切尔夫人的住宅就在那个区,那里有一所寄宿学校,也就是大家通常说的“贵族学校”,叫East Doulich College,有一年,校长把我的一位中国同事找去,对他说:“你儿子今年初中毕业后,请他到我们学校来念书。”
  
  “不行,我们付不起学费”。
  
  “全免了。”
  
  “那也不行,校服、住宿费都太贵。”
  
  “我们全部提供。”
  
  “校长先生,我能不能问一句,你干吗要我儿子到你学校上学?”
  
  “给有钱人家的孩子、给全校学生做个榜样!”这位校长说出了设立奖学金的目的。
  
  这位中国留英学者的儿子也真是优秀,到伦敦才没几年,竟然《英国文学》课程也能考全年级第一,数学、物理就更甭说了。
  
  故事的结尾,我的朋友征求了研究组里的几位英国教授、讲师的意见,没有让自己的孩子到贵族学校报到。前不久,听说孩子像你们今天一样,大学毕业,找到了一个普通的为社会服务的岗位。
  
  为社会服务,会有所收获。什么收获?四个字;功、名、利、禄。
  
  “功”,当权者对服务的奖赏:Lord,Sir这些功勋称号由国王授予;军功章由三军统帅颁发;劳动模范由政府评定。
  
  “名”,服务对象对你服务的认可:学生满意的老师成为名师,观众满意的演员成为名角,受欢迎的主持人成为名嘴。
  
  “利”,市场对服务的回报:投资可以取得红利,存款会支付利息,发明创造可以申请专利。
  
  “禄”,单位对服务的酬劳:有一些国家的媒体会专门统计大学毕业生的薪酬高低,将大学排队。记得去年玛丽女王学院的校长艾真·斯密专门写信告诉我,泰晤士报将玛丽女王学院排在全英大学的第二名,好高兴。
  
  中文互联网上曾经有一份统计资料,说按毕业十年后校友的年薪数将大学排队,北邮名列三甲。网上还说,民营企业里年薪最高的是唐骏,盛大总经理。国有企业年薪最高的是李刚,当时在广东移动当总经理。说来巧了,俩人都是北邮毕业。(掌声)
  
  功名利禄本来就不是坏词,任何社会、历朝历代都在鼓励人们用诚实的、高质量的服务来换取功名利禄。“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这是岳飞的豪言壮语;“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是辛弃疾一生的抱负。然而,功名利禄应当、也只能用为社会的服务来换取,不得违反社会的游戏规则。切不可贪天之功,攫为己有;切不可欺世盗名,沽名钓誉;不可利欲熏心,唯利是图;切不可滥竽充数,无功受禄。
  
  中国人说:“三岁看大,十岁看老”,那是说人在成长过程中从一开始就应该有很好的品质基础,今天,面对着毕业生,我想讲一句“第一份工作预示职业生涯。”
  
  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大学毕业生,会把第一份工作当作自己回报社会培育之恩的机会,十分努力地工作。一个有现代服务质量观念的大学毕业生,会把第一份工作做得尽善尽美,让服务对象十分满意。
  
  在即将告别母校的日子里,不妨算一算,你在大学的四年里,享受过多少人的服务?课堂上的、实验室的老师自不必说,你们在这些日子里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对自己最敬爱的老师的感谢之情。这里,我是说,除老师之外,把你从车站接到校园来的是谁?为你整理干净被褥的是谁?水、电、暖是谁在维护?一日三餐是谁在料理?宽带网络是谁在日夜守护?图书馆的图书期刊是谁在整理?就业招聘会是谁在组织?楼道水房是谁在打扫?还有,那些享受过花前月下的男生女生要不要特别感谢一声北邮的园丁?(笑声 掌声)
  
  人类社会的特征就是相互服务,一个和谐的社会就是它的成员彼此提供高质量服务的社会。大仲马在他的名著《三个火枪手》里想出一句话,流传至今,我不会讲法语原文,我知道英文是“All for one,One for all”。(掌声)我在准备这篇讲稿时,用google搜索了这句话,你们猜猜多少条?37亿条!可见,这样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相互服务的概念对于现代社会的影响力有多大。
  
  学校有一种奇怪的现象,虽属个别,但令人震惊。读大学了,读好大学了,高年级了,研究生了,快毕业了,他,有男他,也有女她,却跳楼了。人们会分析说“心理压力”、“竞争残酷”等等。依我看,缺乏为他人服务的精神,生活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幻梦中,以为学习好、会考试就可以有收入、有地位,才是他们真正的思维缺陷,致命的精神创伤。他们自以为生命属于自己,可以随意残害,其实他们20多岁的生命,连同他们的高水平的知识都是别人的服务所造就的,应该是属于社会的。
  
  每次走过小松林对面的报刊亭,看到那里越办越红火,总感到是一种欣慰,我是相信,在那个报亭口笑脸迎客的同学,收获的不仅仅是每个月几百元的津贴报酬,那里培养自己为他人服务,为社会做事的习惯,这种习惯,既是平凡的,又是崇高的。(掌声)
  
  你们明天要做的第一份工作,可能会是你终身的工作,但这种可能性很小。绝大多数的人,工作都会有变动,职位都会有升迁。
  
  李刚的第一份工作是什么? 电话局的接线员,他之所以一次又一次变化岗位,晋升、提拔,那是因为优质的服务和自身品质的不断提高,他之所以高薪厚禄,是因为他领导的广东移动创造了日进亿元的业绩。
  
  无独有偶,我们另一位校友张醒生,他的第一份工作也是接线员,我是当校长后才认识他的,那时他是爱立信(中国)的副总,后来他当了亚信(AsiaCom)总经理,还专门回到学校来过,现在又担任了盛禹铭集团的董事长。你们在准备离校的日子里,不妨读一读这些校友、你们的学长挂在网上的有关职业生涯的故事。
  
  芸芸众生,茫茫人海,大家接受着这个功名利禄法则的支配。生活着、工作着,社会也因此而进步着,然而,不为功名利禄所束缚、愿意走出必然之国迈向自由之国的先驱也不乏其人。
  
  Wintor . Serf, 因特网之父,没有为TCP/IP申请专利。
  
  Tim. Burnels . Lee,万维网之父,没有为WWW申请专利。
  
  有人估计,假如他们两位当年变一种做法,现在应当是世界级富豪。但是他们没有这样想,他们无偿地将知识和发明奉献给人类,换来了今天因特网全球范围的十几亿网民的应用。
  
  葛里高利·佩雷尔曼,俄罗斯数学家,2002年把千年难题“庞加莱猜想”的解答论文往网上一挂,就若无其事地离开了公众的视野。去年8月22日,国际数学联合会决定授予他至高无上的“菲尔兹奖”,而佩雷尔曼呢?对于这些名和利却置若罔闻。
  
  田家炳,一位88岁的香港老人,20多年来,在大陆和港台,共捐助80余所大学、130所中学、40多所小学、9所专业学校、9所幼儿园、1250间乡村学校图书室。 迄今为止,他已累计捐资10亿多港元用于中国的教育、医疗、交通等公益事业。而他自己在香港过着相当节俭的生活:出门坐地铁。
  
  美国施惠基金会几星期前发布一份报告。美国2006年慈善捐助达到创纪录的2950亿美元,占GDP1.7%,算一算吧,美国的GDP是中国的5倍,美国人一年捐给教育和其它公益事业多少钱!
  
  在我们身边,语言学院的研究生简洁,从她在本科读书的时候起,就在朝阳的一个社区义务为居民讲授英语,为奥运建设了一个英语角,累计花费时间何止200个工作日!一个月以前,在语言学院的晚会上,我观看了社区居民的英语表演,一个星期间前,我又听简洁同学自己讲的故事,好受感动。(掌声)
  
  就在几天前,上星期四,你们的同届毕业生,计算机学院的王钊在解放军309医院无偿为一个素不相识的白血病患者捐献骨髓。这是本届毕业生的骄傲,也是本届毕业生献给母校的一面光彩夺目的服务精神的旗帜。(掌声)
  
  只要有这种服务精神,你们的第一份工作就一定会做好,你们的职业生涯就一定会成功。
  
  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是我第十次在本科生毕业典礼上讲话,感谢大家给予我这种服务的机会,也请大家原谅,有时候服务做不到十全十美。前年《同一首歌》,我和孟欣商量好,还想请孙燕姿的,我也已经和她南洋理工任教的父亲取得了联系,但此事最终没能办成。现在,请允许我用孙燕姿的一句歌词来给大家说再见:
  
  “遇见你,是我最美丽的意外。” (笑声,长时间热烈掌声)
  
  谢谢。(长时间热烈掌声)
  
  
  
--
七爷会踢人!
  
|||

发信人: bockham (七爷), 信区: Talking
标  题: Re: 林sir演讲集

  
作好准备,投身文化创意产业  
──在“蒲公英杯”创意大赛开幕式上的讲话  
  
2007-4-18  
  
同学们,晚上好:
  
  1999年,中国总理朱鎔基和英国首相布莱尔共同倡议,成立了《中英论坛》,我有幸参加了这个论坛的活动。正是在这个论坛上,我第一次听到这样一个英语词汇“Creative Industries”,那是戴维·帕南勋爵,英方文化组组长在论坛报告中提到的。帕南勋爵是奥斯卡金像奖获得者,在英国知名度很高。
  
  后来了解到,正是在那段时间里,英国政府发布了《英国创意工业路径文件》,仅几年工夫,这个产业今天在英国已经成为仅次于金融服务的第二大产业,最近几年平均以9%的年增长率发展,比起他们全国GDP 2.8%的增长速度来说要高得多。据统计,在英国创意工业每年新增的就业人口居各类产业之首。
  
  美国用了另外一个词:“版权产业”。毫不夸张,他们版权产业的出口额已经超过传统汽车工业、航空航天工业和农业,成为最大宗的出口产品。
  
  再看韩国,1999年颁布《文化产业促进法》。现在,数字内容产业已经超过了它的传统汽车产业,成为国家的第一大产业。其中,网络游戏占世界31.4%,手机游戏占世界13.3%。想一想韩国并不大的人口数量和比较小的国土面积,这样的成就,很了不起。
  
  我们现在也有个中文词汇与“Creative Industries”相对应,叫做“文化创意产业”,也在蓬勃发展之中,堪称朝阳产业。
  
  北邮的第二届创意大赛今晚开幕,大赛分三部分:技术创意、业务创意和设计创意,希望它能够激励北邮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北邮学生的创新精神。好让我们的同学作好准备,投身文化创意产业。
  
  今年的“蒲公英杯”创意大赛,是由中国电信产品研发中心暨上海研究院出资举办的,优秀获奖作品将真有可能为中国电信上海研究院所采纳,以这样的模式举办大赛,一定会更有吸引力,也可以说,它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创意,感谢中国电信上海研究院,感谢今天专程从上海赶来参加开幕式的王小平副院长。
  
  祝“蒲公英杯”创意大赛圆满成功。
  
  谢谢!(掌声)
  
  
  
  
--
七爷会踢人!
  
|||

发信人: bockham (七爷), 信区: Talking
标  题: Re: 林sir演讲集

  
高质量的人才是社会培养的  
──在Cisco实践与创新俱乐部成立仪式上的讲话  
  
2007-4-16  
  
尊敬的林正刚总裁,能和一位姓林的本家一起来参加这个仪式,好高兴。(掌声、笑声)
  
同学们,晚上好:
  
  虽然大学生、研究生的毕业证由大学校长签署颁发,学士、硕士、博士的学位证明由院长、校长、或者学位委员会主任授予,但是,人才并不是大学一家培养出来的,高质量的人才是整个社会培养的。
  
  纳税人通过政府向大学提供了建设校舍和日常运行的经费;捐资人通过教育基金会对大学的教学以及学生的课外活动提供赞助;没有这些经费来源,大学很难生存,这一点,全世界都毫无例外。
  
  家庭,特别是中国的家庭,对于人才培养的贡献更是可以大书特书:经济上,支付学费生活费;时间上,陪读、陪练;还有生活上的关怀,学风上的督促。中国家庭对于子女教育的重视,举世闻名。
  
  社会的学术团体每年都要为大学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提供各类学术会议和论坛,这实际上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上个星期结束的中国通信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北邮的学生会员代表参加了大会,另有50名学生会员出席了代表大会期间的学术报告会;IEEE[1]每年都组织各类大学生的竞赛活动,大家想必仍然记得去年北邮的代表队荣获IEEE计算机设计

顶一下(271 写日记 844297 177102
上一篇:我,会让你们后悔的下一篇:我爱你
分享排行

 

 

留住已经逝去的峥嵘岁月 记住曾经绽现的万种风情 在记忆即将淡漠的时候 来把这些重新回味

Copyright (C) 2008-2014 www.jue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3001011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908号

客服QQ 101716056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148464312 邮箱 101716056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