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 题: 包容的智慧——若水
偶得一书,可做养心思考之用。遂在此转载一篇,为情感之事所扰的诸位不妨一看,以得释怀。
水,下落成瀑,腾飞入云。滴水穿石,真水无香。水有一种精神,悲悯填谷,昂扬入云。它至柔能曲折,至盈可飘逸,至刚成冰雪;水也是一种作为,清澈自然,滋润万物,滴水藏海。
月光如水,一泻千里。平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若水
当提起时提起,当放下时放下
长乐先生:
禅宗有首偈语说:“平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这本来是写顿悟的感受的,但是在普通人看来,这也是得到功名、财富的人,一夜之间的转变。的确,在当前这个新经济时代,十年寒窗一夜暴富的例子比比皆是。那么,这个让普通人看来那么美好,那么值得追求的功名和财富,在大师您看来,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星云大师:事实上,凡事有因有果,世间没有不劳而获的道理,即使中奖了,发财梦实现了,也要有福报才能消受。我们希求财富,但财富不会从天上掉下来。
现在的社会流行“乐透”彩券,不少人都希望自己能奇迹似的中了“乐透”,一夕致富。其实,“乐透”的背后不一定都是好的,一种彩券的发行,并非“几家欢乐几家愁”,而是“少数欢喜多家愁”。即使真正中奖了,也难免会担心税金多缴,害怕邻居觊觎,唯恐“不乐透”的人来找麻烦。所以“乐透生悲”是必然的结果。
话说有一个乞丐,省吃俭用后买来一张奖券,结果居然幸运地中了特奖。他欣喜之余把奖券塞在平时片刻不离手的一根拐棍里。一日走过一条大江,想到一旦领了奖金,就可以永远摆脱贫穷,再也用不着这根拐棍了,于是随手把拐棍往江心一丢。回到家,忽然想起,奖券还在拐棍上,一场发财梦正好应验了“荣华总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的谚语。所以,想要收获,先要播种,想要发财,还是要脚踏实地努力工作。
佛陀终其一生,就是要对我们讲清这样一个道理:人间本来可以是天堂,可以享受美满长乐的生活,由于人们总是心系得失,不能抛弃你、我的分别,总是太喜欢自作聪明,所以总也不能拨云见日,明心见性,结果这个世界就一直鱼龙混杂,难成正果。
一个人如果内心成天装满了阴谋、贪欲和愚痴,那即使他满身名牌,坐拥万顷,重权在握,又能得到谁的真心爱戴和尊重呢。一个慈悲而公正的人,即使他衣着简单,也不会减少别人对他的倾慕;因为内在的美,德行的美,是可以直抵人心的,这样的美就如空谷幽兰,自然高贵。所以,我们内心的净化才是最重要的。它不仅可以为我们赢得尊重,还可以护佑我们脱离困厄,转危为安。
长乐先生:吃饭使我们有足够的能量,喝汤可以调养我们的气脉,睡觉可以恢复我们的精神,运动使我们的肌肉更健壮。但是,现实中常常会为了吃饭追求口味而忽视了营养的合理搭配;为了达到什么标准而练习过度损伤身体;高科技的发明是为了提高人类的生存质量,但又会有人把高科技产品当做满足自己非法欲望的暗器装备。
星云大师:这就是本末倒置,所以凡事要务本,不能以轻为重,以重为轻,做人处世也是一样的道理。
长乐先生:从追逐立足之地,到追逐财富,追逐权势,这样仿佛具有惯性的徒劳过程几乎要伴随一生。即使明白了一些道理的人,也未必能真正做到“放下”。
星云大师:关键在于放下什么,怎么放下。选择哪些是要放下的,哪些是要坚守的。光是提起,太多的拖累,非常辛苦;光是放下,要用的时候,就会感到不便。所以,做人要当提起时提起,当放下时放下。对于功名富贵放不下,生命就在功名富贵里耗费;对于悲欢离合放不下,生命就在悲欢离合里挣扎;对于金钱放不下,名位放不下,人情放不下,生命就在金钱、名位、人情里打滚;甚至对是非放不下,对得失放不下,对善恶放不下,生命就在是非、善恶、得失里面,不得安宁。
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
星云大师:
有一次,赵州禅师和弟子文偃禅师打赌,谁能够把自己比喻成最下贱的东西,谁就胜利。
赵州禅师说:“我是一只驴子。”
文偃禅师接着说:“我是驴子的屁股。”
赵州禅师又说:“我是屁股中的粪。”
文偃禅师不落后说:“我是粪里的蛆。”
赵州禅师无法再比喻下去,反问说:“你在粪中做什么?”
文偃禅师回答:“我在避暑乘凉啊!”
长乐先生:我们认为最污秽的地方,禅师却能逍遥自在。看来这世界上的任何地方都有可能是空净之地,只要我们的心灵具足“出污泥而不染”的功力。
星云大师:对。自然界本来就没有净秽、美丑之分,这些分别都是我们自己的主观好恶所产生出来的。
明朝开国君主朱元璋,小时候曾在皇觉寺当沙弥。相传有一次朱元璋外出,回寺时夜深门闭,只好在寺外席地而睡。他望着夜空满天星斗,兴之所至,吟了一首诗:“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由此可以看出他的胸襟和气魄。虽是席地而卧,大志者胸中有的是“十方法界在我心”的旷达;而一个心量狭小又不满现实的人,即使住在摩天大楼里,也会感到事事不称意。
所以,做人要先扩大自己的心胸,那么对于生活的点滴小事,不论衣食住行、待人接物、休闲独处,每一个时辰,每一个地方,都会感到称心满意,生活愉快。慈航法师曾说:“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但凡如此,宇宙之间,又有何处不是极乐世界呢?
长乐先生:不过,生活在现世的人们,似乎总是不大容易找到这种舒畅旷达的心境。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很多人都在抱怨,生活环境太差,办事效率太低,挣钱太难,不受重视,总之总是得不到自己最满意的东西。
星云大师:有人说世间充满忧悲苦恼,因为娑婆世界本来就是堪忍的世界。什么是最大的痛苦呢?有人说是饥饿,有人说是情爱,其实真正的烦恼痛苦是欲望。譬如我们对于钱财、美色、权力、名位的欲望不满足时,就会生起烦恼。不过,欲望也不全然是恶俗的,也有善法欲,例如发愤读书的求知欲,为国为民牺牲奉献的领袖欲等等。人生是活在欲望里,欲海不可怕,可怕的是在欲海里没顶。所以,我们应该以智化情、以行善法欲而离烦恼欲。
长乐先生:那么,为什么人会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呢?为什么有人会为这个世界的进步抛头颅,洒热血,奉献自己的一切;有时候又视天下为异己,甚至不惜荼毒生灵呢?这种巨大的反差来自哪里呢?
星云大师:这世界凡事都是一分为二,一半一半。男人一半,女人一半;好人一半,坏人一半;白天一半,夜晚一半。在这个“一半一半”的世界里,想要求得百分之百的圆满,几乎是不可能,也不容易。所以我们只有从这一半的人生,来影响另外的一半,用好的一半去影响坏的一半。
在人群中实现使命
长乐先生:
我常常想,世界上什么事情最难?挑战自己最难。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可怕?自身的惰性最可怕。因为这两种东西就像捆扎住婴儿的长布条,不撕破它,你就永远不能长成顶天立地的人。
星云大师:能把自己的理想变成现实的人,一定不缺少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一定能意识到,虽然这个世界有许多人,我只是人群中的一分子,但是,我要在人群中实现使命。这个使命是什么呢?就是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了责任感,就会懂得“利他”;有了使命感,就会勇于担当。不肯负责任的人,再如何虚张声势,也只是弱者;肯负责任的人才有被尊敬的资格。
长乐先生:前不久,一家国际基金会评选“世界新七大奇迹”,揭幕前几天,据悉中国长城的投票数已跌出七强。而中国大陆有关方面称,对此事不支持也不反对。当时,中国长城协会心急火燎地向“凤凰”求助,我们听了,觉得无论什么机构评选,只要事关全球华人的情怀寄托,就不能袖手旁观。于是我们出资跟踪转播,在投票终止前48小时内向全球华人发出密集讯息,我们的长城在48小时之内,倾刻多出1300万张选票。而我眼前闪现的,是无数双黄皮肤的手臂,在护送我们的精神长城。“新七大奇迹”揭幕那天,有6万多人到场,入围提名的21个景点中,有20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摇旗呐喊,各国的旅游部长、文化部长们也都亲临现场,面对这个轰轰烈烈的场面,我却感到一种深深的悲凉:中国人到场的不足10人,见证辉煌的华人媒体也只有“凤凰”。事后我在一次演讲中说,对我们华人共同的事业,希望大家多些理解与沟通,希望我们从此不再孤独。
星云大师:为了自己钟爱的文化,奉献一切都在所不惜,这就是佛教中的慈悲喜舍精神。几十年来,我个人一直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我很喜欢佛教的文化事业,过去自己写文章,出版书籍,曾以这些所得买过一栋精美的房子,住在里面,读书写作倒也逍遥自在。后来我把房子卖了,用这150万元买了一座荒山,开始创建佛光山。我的人生虽然一无所有,但是内心却非常富足,生活也充满法乐。
所以,一个人如果能从小我中破茧而出,化小我的人间为大我的人间,便会感受到这种无我的人生更有意义,生活更加快乐。
中国的禅学进入世界的视野
长乐先生:
科学家沃克曾在他的著作中自问自答:能握住“禅”的那个把手在哪里?答案只有两个字:“去做”。抓住“去做”这个把手,你就能抓住禅,带着禅到任何想去的地方。我们把它握在手掌心,用我们闪耀着悟性光芒的眼睛去看,去做,困惑会慢慢消失,而答案就会到来。
星云大师:所谓禅,往雅处说,就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往俗处说,就是“与众生同一鼻孔出气”。佛法禅意不向高远的地方追求,而在天真自然拙朴的这颗“平常心”中体证。生活中有了禅,可以把我们的烦恼妄想止于无形;一句难堪的言语、一个尴尬的动作、一段不悦的往事,在禅的洒脱、幽默、勘破、逍遥之中,一切都会烟消云散。
著名的哲学家方东美博士,平素喜爱游泳。有一次游泳时他忽然感觉身子在下沉。出于求生的本能,他拼命挣扎,但是愈挣扎愈沉得厉害。这时他平静一想:我是个哲学家,对于生死应该看开才是,如此贪生怕死的样子太难看了,死也要死得洒脱一点啊!如此一想,心情轻松许多,四肢也自然放松,结果反倒浮出水面而生还。
世间无常,要世界不改变是不可能的,只要自己的心不随外境改变就好;世间的人我是非,好坏有无,纷纭扰攘,要改变很难,只有改变自己才是最好的办法。所以我平常喜欢跟信徒讲“小狗汪汪叫”的故事:有一个青年新婚不久,逢人就说结婚真好,因为每天下班回到家,妻子就忙着帮他拿拖鞋,小狗也亲热地围着他汪汪叫。三年后情况改变了,每天回到家,不是妻子帮他拿拖鞋,是小狗为他叼拖鞋;不是小狗围着他汪汪叫,而是妻子对他唠叨不停。他感到极为苦闷,就到寺院请教。法师听完他的倾诉后,说:“很好啊,你应该继续快乐才对,你的生活还是一样有拖鞋穿,一样有声音叫,你的生活并没有改变。再说,不管环境怎么改变,只要你的心不变就好了。”
长乐先生:哲学家、神学家、神经学科学家、心理学家及物理学家都在企图解释“意识”——像大脑这么一小块物质,如何创造出感知能力?美国“意识科学”的开拓者沃克博士在他的著作《布罗卡哪里去了》里写道:“神经学权威布罗卡的脑子,漂浮在福尔马林瓶中,他的心灵,却没有人知道去了哪里。”
中国的佛学、禅学已经进入了世界级科学家、哲学家、管理学家的视野,并得到了深入的研究。一些台湾、日本、美国学者已把佛教管理学思想具体运用于现代发展理论,更有许多企业家已把禅学的思想与智慧积极付诸管理实践。
星云大师:近年来,现代管理学出现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趋势,不少东西方学者发现儒、释、道诸家学说中,蕴含着微妙的管理哲学,于是,出现了如“古代帝王学”、“从三国演义看管理”、“企业禅”、“庄子与经营管理”、“心经与现代管理”等论题与书籍。许多领导人和管理学专家,纷纷投注员工的潜能开发,重视员工的道德观念、忠诚度、稳定性、抗压性和群我关系等等。在这方面,无疑的,宗教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一天保有十分钟的宁静
长乐先生:
据说惠能祖师当时作那首“菩提本无树”诗的时候并不识字,是他自己口述,别人代笔的。但是他却赢得了这个祖师的位子。
星云大师:所谓“心行处灭,言语道断”,禅宗讲究参悟,完全是心的体悟,是心对真理的响应。所以禅门有“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说。古今的禅门公案皆是禅师考验或印证弟子悟道的对答,其实这种对答,就是一般人所谓的“考试”。不同的是,它是随各人的根性、时间、地点而变化,它没有明确划一的标准答案,也不是从思考理解得来的。所以,如果不是禅门的师徒,有时候很难明白其中的道理所在。禅宗讲究参悟,完全是心的体悟,是心对真理的响应。
长乐先生:这让我想起印度圣雄甘地,他一生中很多时间都是在牢狱中度过的,但是,他却在困境中保持着内心的宁静、淡泊,即使居危也安稳无惧。
星云大师:历史上许多高僧大德之所以受人尊敬,在于他们甘于淡泊、不贪安逸、不务奢华。无欲无求,人格自然就高贵了;有了淡泊,心灵也就进入了宁静的世界。不过,所谓“宁静”,并不是指外在的一切运作都停止:飞机不飞,车子不跑,人们不讲话等等,不是这样的;我们不必抹煞外在的一切声音,而要学会在喧闹中沉入内心的空寂境界,即使在热闹场所,心灵仍然澄澈灵明,丝毫不为所染。如此,在心灵的宁静和庄严下,道德可以完成,人格也可以升华。
当我们在蔚蓝的长空下静静独处的时候,宇宙是那么广阔,自然是那么静谧安详;当我们一卷在握,徜徉经卷之中时,上下古今,多少英雄豪杰与我们对语,风流千古,一切尽在心里,如此任意畅游在太虚之中,你能说我们不富有吗?生而为人,还有比这样的境遇更美好的吗?
所以,一天当中,我们起码应该保有十分钟的宁静,让精神有喘一口气的闲暇,有一个可以让阳光照进来的间隙。佛光山的丛林学院为什么规定每周放假一天?就是为了让学生有自己的生活,体会宁静的乐趣。所以我想,在一年当中,都市里的人们至少要有一个月的安静生活。否则,长期陷入浮躁、动荡、嘈杂的生活中,人们会迷失方向、不辨是非,被人趁乱牵住鼻子走。而沉静下来以后,才能真正面对问题,与自己对望,与佛与天地与古今圣贤交谈,才能最终达到“身心安泰”的平安境界。
为凶手立一块祭奠的石头
星云大师:
许多国家与国家战争、种族与种族仇视、宗教与宗教排拒,都是来自仇恨的情结。仇恨让心如热火炉,让人倍受煎熬;仇恨有如身上刺,让人如坐针毡。冤冤相报何时了,苦苦相逼何时消?只有布施宽恕与谅解,将仇恨融化,彼此才能和谐共存,让心出狱,获得解脱自在。
人生最大的美德是宽恕,不能宽恕他人,便无法获得别人的宽恕。当有人怨恨我,跟我产生敌对的时候,要布施宽恕与谅解,不要太计较,不要太执着,尤其不能让仇恨一直在心里发酵,否则最终受害的是自己。
长乐先生:美国人民有一个阵亡将士纪念日,源自1868年祭奠美国南北内战双方战死的60万人。当时,很多南方妇女在春天到阵亡战士的墓前献花,不分南方人和北方人,这种举动感动了全国。
1991年,中国留学生卢刚在美国爱荷华大学射杀6人。事后遇难者安妮女士的悲伤的三兄弟给卢刚家人致信:“安妮相信爱和宽恕。此刻如果有一个家庭正承受比我们更沉重的悲痛的话,那就是你们一家。我们想让你们知道,我们与你们分担这一份悲痛……”
2007年5月的弗吉尼亚校园枪击案里,韩裔凶手赵承熙连同被射杀的32个无辜生命一起在那片宽阔的绿地上受到祭奠。发起这个行动的,是一个美国女生。尽管存在争议,豁达的美国人民还是接受了女生的做法,最终原谅了赵承熙。没有人去毁坏代表赵承熙的第三十三块石头,同学们还在他的墓碑上留下自己的纸片:“你没能得到必要的帮助,我们感到非常悲哀。希望你的家人能得到安慰并尽快恢复平静。”“今后如果看到像你一样的孩子,我会对他伸出双手,给予他勇气和力量,让他的人生变得更好。”
星云大师:佛教里有超度法事,为天灾人祸、事故战争中的死难者超度,这也是佛法对于生灵最深切的悲悯。祭祀亡者,也是抚慰生者。和佛陀同时代的提婆达多,本为佛陀的弟子,也是佛陀的堂兄弟。但是他一直心存不轨,三番两次想陷害佛陀。他有时派人去行刺佛陀,有时驱遣恶象想踏死佛陀,还曾命人埋伏在路上,推下巨石企图把佛陀压死。但是佛陀却不计较,甚至告诫弟子说:“你们要多尊敬提婆达多,他是我的善知识,我们因他而更坚强,我们因他而更能发扬佛道,他是我们推展佛法的逆增上缘。”
没有黑暗,就显不出光明的可贵;没有罪恶,就显不出善美的价值;没有作恶多端的人,就显不出好人的值得尊敬;没有非道德的行为,就显不出道德的崇高。有道德的人,不仅爱他亲近的人,甚至陷害他的人,也一样的爱护。佛陀的感情,是将慈悲推广到爱他的仇敌,佛陀的感情是无限无私的慈悲。
上与君王同坐,下与乞丐同行
长乐先生: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越是德高望重的人,越是懂得谦卑。似乎从前的禅门都是深山自修,不拜皇帝的。
星云大师:以前的出家人的确是“上与君王同坐,下与乞丐同行”。与君王同坐,是因为出家人具有尊贵的德行,能得到君王的爱戴;与乞丐同行,是因为明白“心佛众生无差别”,即便是乞丐,出家人都能够以谦卑的态度去纳受他们。
在泰国,只要出家披上袈裟,即使是国王将相,也要对其顶礼致敬;同样的,地位尊贵如僧皇的出家人,只要脱去袈裟,也就跟平民一样了。出家为僧,为人天师范,自有其值得礼敬之处。
印度比丘 以乞食为生,即是要出家人从与众生接近之中,培养谦卑的美德。平常我们至诚礼佛,把尊贵的头匍匐在地上,以双手承接佛陀的双脚,也是要袪除我慢贡高,养成谦卑的个性。
长乐先生:孟子说:“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一个暴躁的人,不可和他讲道理;一个自卑的人,不可与他共事。儒家说培养浩然之气,是要从谦卑中养成自尊;因为谦虚不是畏怯退缩,不是卑微谄媚,更不是自暴自弃。
星云大师:如果能把暴躁的脾气改成柔和,把孤僻的性情改成随缘,命运一定随之改观。现在医学发达,有人得了心脏病,换个心脏,仍然生龙活虎,充满活力。我们的肉团心坏了,固然要动手术换掉,智能妙心坏了更应该更换。只有把坏心换成好心,把邪心换成正心,才能延续生命,常葆健康。
改性换心是改变命运的药方,回头转身更是创造命运的良剂。人间有许多的纷争、痛苦、遗憾,皆起因于不知回头。平时我们只知道向前挤进,甚至把自己赶入烦恼的牛角尖而浑然不觉。其实,凡事还是要留个转身的余地,遇到难题了,回头退一步想一想,这时候,我们眼前的世界可能就会宽广辽阔起来。
社会人士有社会人士的节操,佛教徒也有佛教徒的“有所为”和“有所不为”。不管什么人,他的节操必定是建立在健全的人格和自尊之上的。唯有自尊的人才懂得尊敬别人;唯有自尊的人,才不会侵犯别人,做出令人不齿的事情;因为高贵的人格和严谨的自律,都源于自尊的心。
长乐先生:某位西方哲学家说过,“一个人如果骄傲,即使身为天使,也会沦为魔鬼;如果谦卑,虽是凡人,也会成为圣贤。”
星云大师:为什么要谦卑?因为我们没有什么可骄傲的;为什么要自尊?因为我们没有什么可怯懦的。一个伟大的人物,一定是谦卑的;不成熟的人,才会趾高气昂,我慢贡高。
附件(190.9KB) 《包容的智慧》作者_星云大师.txt(此书为星云大师和刘长乐所著,有兴趣的可以拜读一下。)
--
遥望:身影婆娑在云水间,泪眼起伏中,是叠叠的山峦。我的月亮刚刚升起,轻巧抬头时,你的世界里,或许是一团圆满。
欢唱:我把心灵舒展,选择沉默,飞扬的梦无限辽阔,在天地牵手的浩瀚里,孕育出一轮红日,唱响我们明天的歌。
http://xiaonei.com/profile.do?id=223414215欢迎光临小破孩的情感小屋~(^o^)/~
用一对银链静静地守候幸福,直到遇见那个你,用双手为你带上。
包容的智慧——若水
上一篇:还是不要乱搭讪的好下一篇:转发年经贴,科普毕业歌会

心情分类
推荐日记
分享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