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px;"> 新闻采访与写作
单选题
新闻采访的首要任务是(发现新闻并采集相关的新闻材料)
《人民口报》有位记者,曾采写了一篇令人振聋发聩的新闻述评《水,让我们重新认识你》。这次采访的成功,主要是因为(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消息的开头出现画面描写,有可视可感的效果,能引起读者的好奇。这指的是(描述型导语)
下列哪个标题更符合当代新闻标题的制作要求?(中国投资二十亿元建设新一代大科学装置)
新闻语词中最能出彩的词是(动词)
作为一篇消息的有机组成部分,重在补充、反衬或烘托新闻事实和新闻主题的重要部分是(背景)
记者采访中运用开放式提问,可以让采访对象的回答(不受答案的限制)
新闻线索的作用,表现在可以触发记者的新闻敏感,可以决定报道的质量,还可以(指明采访的去向)
比较而言,最为有效地促进受访人思考和发言的提问方式是(反面激问法)
事实与新闻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源与流的关系)
新闻采访的目的是(识别和获取新闻)
下列原则哪个不是采访问题的设计过程中应注意的?(发散化)
下列不属于直面采访中应注意的原则是(争论交锋的原则)
在采访中,记者“有意图”与“带框框”是有原则区别的。这种原则区别集中表现于(是否尊重事实)
报告文学与文学作品的最主要区别是(真实性)
在采访中,记者既要"身入",又要"心入"。"心入",就是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对客•观事物进行由表及里的分析,还要(真心实意地和群众打成一片)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通讯可以自由表达记者的观点立场,而消息则是以客观事实为主)
(标题 )是新闻内容的精粹,是对新闻内容最鲜明、最精练的概括,人们称之为新闻的“眼
去年一天产煤211万吨,为1949年日产量的23倍。”这句话在处理新闻数字的时候使用的是(做比较)
在消息写作上,要力求避免所谓的“三重复”,是指(避免标题、导语、主体的重复)
在采访实践中,如果记者拟定的采访计划不符合客观情况,那就应当(及时调整原定计划,争取获得最多的一手素材)
记者要善于发现和捕捉新闻,就要掌握一把判断新闻的“尺子”,这就是(新闻价值)
新华社山东分社记者被编辑部临时派到西藏去采访,这种采访叫(易地采访)
记者要正确有效地运用新闻选择标准,就要综合考虑新闻价值要素,全面权衡新闻政策标准,还要(正确处理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的关系)
新闻采访和一般的调查研究相比,具有鲜明的特点,除了新闻性、突击性、广泛性、持续性外,还有(灵活性)
采访中开好座谈会首先要求(根据采访目的选好对象)
“可读性”的概念,把(读者)明确地摆在大众传播的重要位置。
记者要自觉地遵守职业道德。当前,在"讲究文德,反对以稿谋私”方面,首先要坚决反对(有偿新闻)
多选题
新闻价值的三个基本要素是新的事实和(普遍兴趣)(新的信息)
能有效激发受访人说出新闻细节的问题有(你能给我举个例子吗)(当时是怎样的情形?)
新闻报道的多层次真实可以理解为(坚持传播学中的“平衡”原则。)(避免对人、事认知的“刻板印象”。)(把交叉性、综合性的信息提供给读者,避免单向思维。)
记者应该具有的基本业务能力,通常表现在(社会活动能力 随机应变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 文字功底和口才)
新闻线索的特点有(只是信号 稳定性低 比较简单 反映现象)
在采访中,记者应尽可能让受访对象(与记者正面相对 与记者比较接近 处于安静的环境中)
要素性(GOSS)公式中所指的要素SS分别是(开始 解決方法)、含义。
记者有必要挑选什么样的人作为受访对象?(专业人士 权威人士 代表性强的亲历者)
新闻专稿的特点是(倾向性 真实性 时新性 形象性)记者在采访中收集和查阅的可能对报道新闻有用的种种材料,叫做(新闻素材 新闻背景)
采访前进行的新闻策划可以包括()
确定整体报道的选题、主要目标和预期效果
确定整体报道的版面安排、栏目设置以及每一部分的具体报道形式
确定单次采访的目标以及所需要的新闻细节
确定单次采访的对象、时间和地点
根据现有的物质资源和人员配备,明确采访的具体责任分工
网络的主要传播特征()
A丰富性与实时性
B交互性、参与性及自由性、个体性
C可存储性、易检索性、易复制性
D 迅捷性、多元性、全球性
E 承载过大、信任度不高、不可控制性
引标题的作用是从一个侧面对主题进行(引导 烘托)
下列不符合当代新闻语言要求的是()
A这场演出受到了观众们的一致赞誉。
B实施抢劫的歹徒跑得相当快。
D3号举重选手不仅身高7英尺,体重也达到了120公斤
报纸媒介的主要传播优势()
A易保存
C文化水平不受限制
D 适合发表争议性的、长篇的、难懂的报道
E 是信息量大,读者广泛而稳定
下列哪些是开放式的提问?
A你怎么想到来南开大学工作?
B你为什么攻读两个硕士学位?
D 你如何增加自己团队的凝聚力?
通讯选材的特点有()
B要注意材料的典型性。
C要围绕主题选材。
使用搜索引擎检索相关新闻资料的时候,输入的检索词语应本着()原则
A简洁
c 累加
D 近似
判断题
倒金字塔结构是最常见的消息主体结构方式,它便于读者把握重点,也有利于编辑安排版面。☑️
典型事实具有双重属性,应该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
所谓“可读性”就是要把新闻报道写得“好看”和“易读”。“好看”是指生动形象、趣味性强;“易读”是指通俗易懂,受众容易领会☑️
细节材料是通讯中最有灵性、最有感染力、最容易吸引受众的部分。☑️
广交朋友,建立反映灵敏的个人信息网络是培养新闻敏感和获取新闻线索的重要途径。☑️
实体动词可使句子产生动感,增加新闻的可读性。☑️
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社会群体形成的过分简单化的、滞后于现实变化的以及概括性的看法☑️
斯诺前夫人韦尔斯在采访毛泽东前,把一张斯诺当年拍摄的毛泽东的照片交给了他,使毛泽东产生了丰富有趣的联想,谈话气氛也活跃起来了。这是记者在“拆墻”。☑️
将采访获得的信息进行归纳和分析,从而找到新的发现是记者应该具有的逆向思维❌
当前新间媒体的时效性要求是以“天”为单位的,所谓“今天的消息是金子,昨天的消息是银子,前天的消息是垃圾”。❌
找熟悉受访人物和事件的人进行前期摸底采访叫隐性采访。❌
2000年之前,人物专访的报道对象基本是两类一一英雄人物和先进模范人物,负面人物和普通老百姓报道少。❌
新闻是易碎品,具有“一次性消费”的特点,所以其他媒体报道过的消息记者就没有必要进行后续报道了。❌
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可交替在新闻语言中出现,使新闻语言更加活泼生动❌
在采访对象的选择上,重要人物比普通群众更有新闻价值。❌
简答题
新闻观察:
记者“用眼睛采访”,又称目击采访。它作为一种新闻采访方式,就是记者对客观事实进行由表及里的查看与思考活动,借以印证与收集新闻素材和线索。
调查报告:
作为调查研究成果性质与文字的书面报告,也是一种新闻边缘文体。它与工作总结、工作通讯相近,不同的是其分析更加深刻、理论性更强。它具有信息性、动态性、全面性和具体性等特征。
新闻敏感:
又称"新闻鼻”。它是记者能够敏锐地发现和捕捉新闻的一种特有的素质。它是一种职业敏感,是一种顿悟性的思维活动。
特派记者:
是新闻机构为某项重要的采访任务而特别派遣的记者。特派记者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往往要比一般记者高出一筹。
视觉新闻:
即特写式消息,是运用形象化的于法来表现事物取得视觉效果的新闻。它首先具有消息的特征,其次又运用特写的表现手法,最突出的特点是现场感强,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现场观察:
又称目击采访,即记者在新闻现场“用眼睛采访”,是新闻记者对客观事实进行由表及里的察看与思考活动,借以印证与搜集新闻素材与线索。
论述题
新闻自由是具体的、相对的、有阶级性的。
(1)这一观点是正确的。(3分)(2)新闻自由的具体性表
现在它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有具体的内容;(3分)(3)其
相对性表现在它受一定社会法律和政策的约束;(3分)(4)其
有阶级性表现在,在阶级社会中,只有统治阶级才拥有新闻自由,而被统治阶级被剥夺了新闻自由。(3分)
消息写作中如何运用背景材料?
①不同类型消息区别对待。通常非事件性新闻的背景交代要比事件性新闻的多一些。②因时因地因读者对象制宜。着重看主要读者对象,设身处地地为读者着想。③服从新闻表达的需要,不可喧宾夺主。“引旧意在显新”是交代新闻背景的根本宗旨。④要省而精,简明扼要。应当尽力选择和使用典型的、“多功能的”背景材料。⑤要灵活穿插,但不要牵强附会。背景应当随着表达新闻事实和新闻主题的需要而灵活安排。
在采访中,记者怎样才能“面上找题目,点上作文章?
①首先应该对面上的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对形势的发展、社会矛盾的焦点、群众关心的问题有所了解。②从中初步选择报道的方向与单位,再逐步收拢,明确典型。③面和点指的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整体与局部。本做法就是要善于把点上的个别事实和面上的普通事实联系起来。
为什么采访中记者要努力获取第一手材料?
第一手资料,是记者不经过任何中转环节直接从他要报道的事实那里获得的材料,包括记者的直接观察和物证材料等。记者发出的报道中,有没有必要和足够的第一手资料,是一个记者是否进行独立的、不可替代的、卓有成效的采访的重要标志。①第一手资料具有很强的实证性。记者亲自耳闻目睹的事实与别人转述的事实,其分量和价值量是大一样的。它直接关系到事实的权威性和说服力。②第一手资料是记者认识客观事实和检验间接材料的依据。③第一手材料,往往是形象生动的、富有吸引力的。中外优秀的新闻作品,往往都是建立在大量的第一手材料的基础
简述正面宣传与新闻批评的关系。
(1) 正面宣传和新闻批评都是新闻事业运用新闻手段来反映
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1分)(2)正面宣传,指的是对社会主
流与光明面所进行的肯定性和赞扬性的报道与评价;新闻批评,是指运用新闻手段对社会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及落后反动势力所作的揭露和批评。(2分)(3)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不要大量集中展示消极面。社会生活中需要进行批评和揭露的事情,不能都搬到报纸、广播和电视上来,批评性报道的内容要有所选择,不能搞“有闻必录”。一个时期内,批评性报道不能过于集中,以免引起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