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想首页

为你喊话

老木文集 [开心] 2008-07-12 00:02:02 星期六 晴天 查看:225 回复:1 发消息给作者

    ----(节选自本秃头《关于儒、道、释的思辩》前言部分,标题另定)          
    
    ——近来吾友苏瓜先生频频著文,阐述禅宗与儒家学术的思辩,把一帮不知底里的小朋友们搞的晕头转向。就连我老人家也未幸免,经常的大头、咂舌。奈何不得,就想喊话;此郁闷已经严重影响了本秃头的网络生涯。其中得失,大焉。
    ——禅宗,乃释迦牟尼佛教的心法,与中国文化精神的结合,形成中国佛教,融化古印度佛教哲学最精粹的宗派。在佛学中,“禅定”是大小共通行持修证的方法,即禅那、静虑。禅宗虽然不离于禅定的修证,但并不就是禅定,所以又名心宗,或般若宗。
    ——禅宗在佛教佛学中,素来称为教外别转的法门,历来相传,释迦在灵山会上,对着百万人众,不说一句话,只自轻轻的手拈一枝花,普遍的地向大众环示一转,大家都不了解他的寓意,只有大弟子摩可迦叶,会心的展颜一笑,于是释迦便当众宣布:“吾有正  法眼藏,涅磐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可迦叶”。这便是禅宗的开始
    ——禅宗注重身心行为的实证,与工夫见地的并重,它是一种学术思想。由于东方学者偏爱老庄的思想境界,于是承虚接响,就是融会老庄思想的道家佛学而已。其实,禅宗与佛学的很多名辞语句,都借用了老庄与儒家的术语,但那只属于借用而已,禅宗本身的精神,并不因借用老庄的名言就认为是老庄或道家思想的加工和改装。此外,禅宗教授法中的机锋转语,成为变相的高度幽默或讽刺:凡出言吐语,在模棱两可,可解与不可解之间的语句,认为都是禅宗,实在误人很深。
    ——禅宗所谓的教外别传,并不是根本不要佛学的经教,别有一个秘密或微妙的传授,因为全部佛学经教的学理,都是为了说明如何修持求证的理论与方法所以执著经教学理的人,往往把学理变成思想,反而增加知识上的障碍与差歧,并不能做到即知即行,同时证到功夫与减低并进的效果。禅宗的禅也并不是注重机锋转语的口头禅,禅宗不离禅定修证的工夫,以期达到明心见性成圣成佛的极果。
    ——中国文化对于人伦道德的基本哲学,彻始彻终,都建立在因果报应的观念之上。无论是禅宗还是儒家,道家(儒、道、释)毕竟没有离开这个范围,只是程度的深浅不同而已。儒家思想中,成分比较轻,道家思想中,成分很重,后来加进佛家的思想,更特别注重三世因果的信念,所以在人生道德修养方面,便与儒、道思想不谋而合很容易互相辅掖并行了。
    ——以上罗嗦许多,只是说明禅宗与儒道的一点基本源源。它是传统中国哲学的基础,也是国人今天始终无法弃匿的东西。问题是很多人总是想用这样的一种道德准则来约束人的行为,这是不够准确的。苏瓜先生就是这样的典型人物。他在著文中反复强调,禅宗的无可比拟的威慑性,他企图用这样的一道光环来界定我们今天的许多思想,这显然是很灰暗了。须知,时间的迁徙已经荡涤了历史尘埃中许多狭隘的东西,无论是老祖宗的,还是洋鬼子的,一律非拿来主义。一味的盲从是很荒谬的,也是很危险的。
    ——当然,儒、道、释之所以在今天仍然流行也是有其深厚的理论与求证的基础的。儒家崇实,所以平易,佛家近玄,所以虚奥。但是在虚奥里也一样有平易:决不怪诞。故能俯临众生,视一切都都博大,亲切,这一点不但同于孔孟,而且也合乎黄老。但儒,决不是什么王道;老庄也决非符咒;佛陀更不是什么琐屑。我居众生之上,却并不出世。
    ——同源之外,还有同归。这大概就是佛的精髓了。
    
    
    

顶一下(38 写日记 11312 24477
分享排行

 

 

留住已经逝去的峥嵘岁月 记住曾经绽现的万种风情 在记忆即将淡漠的时候 来把这些重新回味

Copyright (C) 2008-2014 www.jue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3001011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908号

客服QQ 101716056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148464312 邮箱 101716056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