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央行上周四公布的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今年1~6月份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票据融资增加7642亿元。将1~5月份票据融资规模剔除,可知6月份银行系统内通过票据向企业提供的融资规模仅有340亿元,与4月份的2407亿元和5月份的2320亿元相比,票据融资规模的缩水可谓一泻千里。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票据规模大幅缩水,但6月份人民币贷款仍然增加9198亿元,较5月份的7932亿元环比多增1200多亿。这说明,大幅缩减的票据规模没有凭空消失,反而在其他项下大行其道。受益最大的,应是6月份的对公短期贷款——新增规模达到4147亿元,比5月份的1524亿元多出2623亿元。而一度被市场寄予厚望的对公中长期贷款——主要是政府投资类项目贷款——仅增1630亿元,与此前几个月的规模基本持平。
此情此景,与2009年6月份的情况何其相似!
对比数据可发现,2009年上半年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票据融资总计增加1.7万亿,剔除1~5月份新增票据融资规模,当月票据融资规模仅增146亿元。对比4月的1257亿元和5月的862亿元,2009年6月份146亿元的票据融资规模,其缩水之巨,和今年的数据变化极为相似。
北京贷款 贷款利率 房产抵押
当年接过票据融资接力棒的,是4万亿财政刺激计划推动的对公中长期贷款。从2009年初开始到三季度末,对公中长期贷款的增长一直维持在3500亿元以上,迅猛增长的势头到2009年四季度才略有减缓。
这一状况,在今年却未能重现。由于高层对于财政刺激政策的谨慎,对公中长期贷款从2011年10月份以来尽管略有松动,但月均基本维持在1500亿元左右规模,对于实体经济刺激的强度和节奏均与2009年上半年不能同日而语。
尽管如此,考虑到短期贷款与票据贴现间的成本差异,一度低迷的信贷需求仍然闪烁着复苏迹象。
据中国票据网的数据,6月平均票据直贴年化利率约4%左右。对比同期短期贷款利率,7月6日央行宣布再次降息之前,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为6.31%,按照商业贷款利率的8折优惠下限,对应的利率水平应是5.05%。
如果说在1~5月份,由于有效信贷需求不足,而银行又希望通过票据融资先行占据规模的话,那么6月份的情况显然意味着一个大的拐点。
原因很简单,如果实际信贷需求仍然不足,企业不会用成本更高的短期贷款来替换低成本的票据贴现。即便有部分企业为了维持与银行关系而在季末主动帮忙,但全行业2000亿元规模的信贷需求置换,显然不能只用这一简单的因素来给出解释。
房产抵押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