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想首页

[原创]对母校的一点点回忆, 纪念离校一周年.[原创]

imspeach [其他] 2011-12-04 13:23:52 星期日 晴天 查看:36189 回复:0 发消息给作者

  
我是03级计算机的学生, 07年7月13日离的校. 除了几个还在等车的哥们, 可能最后一个走出学10的就是我了.  
  
看到04级的学生就要毕业了,想到那些认识的朋友, 时间过得还真是飞快. 虽然还是习惯地喜欢称呼你们"04新生",但你们已经在这里呆了4年. 可能再过10年8年的我还是会条件反射地想管你们叫04新生吧,因为这已经是一种习惯, 而习惯往往是难以改变的.
  
看到情感版有一篇文《再见北邮》, 楼主简单的文字把那些我也同样生活了四年的地方串联了起来, 钩起许多回忆. 那个大家"赤诚相见"的澡堂, 一张不知道被复用了多少次的澡卡, 还有时不时出现、不会扣钱的的喷头. 楼下的眼镜店里大叔还兼职卖着充值卡; 旁边号称最黑的打印店老板却和我很熟, 老顾客啊. 他那个虎头虎脑的儿子现在也该上小学了吧.
  
穿过澡堂的大厅一侧是管充钱的三两个大妈, 北京人, 横, 不过其实你习惯那风格也就知道 - 人家就那大爷劲儿,没有恶意... 大厅的另一侧是间理发店, 里边的哥们手艺实在不敢恭维. 估计就是理个秃子也能给你搞砸.  
  
为什么说起了澡堂这么个地方呢? 因为除了宿舍和教室, 可能我去的最多也就是这儿了. 回忆就像那喷头里的水也都是零零散散的...
  
夏天总是很热, 北京如此, 芝加哥也如此. 每逢夏天, 晚上去洗澡总能看到许多穿着缥缈状的女生, 有的领着个筐, 有的提着俩壶. 当然提着仨壶、提着四个壶的偶尔也会有, 概率比较小罢了.  
  
这样的风景可能也就是在大学里能够看到, 不过有时也不见得是什么好事. 比如我有一次洗完了出来, 对面过来一个美女, 我一看人家 - 壶炸了... 后来我洗澡就不带眼镜去了, 一来省事,二来也免了瞎看.
  
超市是一个学校生活质量的象征, 比如我们的学苑超市. 东西有点小贵,偶尔有些过期的面包, 其他还好. 尤其是夏天盛大的BG活动. BG:就是我们的报告, 再通俗点就是叫请客. BG的人报告大家最近的八卦绯闻, 科技动向,不一而是. 听报告, 又叫蹭吃蹭喝, 也是一门学问. 什么BG你去, 什么BG就拉倒吧. 有时也会有豪爽的同学, BG全校, 当然名义是这么说~ 真的去吃的大概也就是一干论坛众. 那场面就是一两个哥们守着收银台点点数,然后埋单. 不知道BG是北邮的文化还是中国的大学文化, 但是这样乘着小风,朋友们聚在一起, 有说有笑地随便聊着,现在回忆起来还是很有趣的经历.  
  
说完BG,就想到了母校的一大串食堂. 大食堂: 大食堂1层, 大食堂2层,回民餐厅,外事餐厅, 新禧, 新食堂, 还有那个后来改名了的地方叫啥来着... 什么居的. 哦, 还有那个闻名遐迩的楼上楼. 食堂当然是主流了,大二基本都在大食堂二楼度过, 偶尔也去楼上楼打打牙祭. 至于大三,好像就吃得比较次了. 没办法 确实忙... 不过自打那谁毕业了,我也就没再去过大食堂. 原因也不是别的, 饭卡坏了充不了钱. 吃了一学期玉米棒子 - 也挺好,啃着棒子听着托福, 想着下午的通信原理 - 连做着的梦都是离散的.
  
那时冬天最爱的是石锅饭, 牛肉的. 高兴了再买张大饼, 再乐呵点就点瓶雪碧. 这么吃一般都要拉肚子的... 没辙, 爽了肚子顾不上肠子. 但是到了夏天, 你看寒风里石锅摊前曾经排的闷长的队眨眼就没了, 不过人家也不傻, 后来改成夏天卖凉面, 于是我一年四季都是那个摊的忠实食客~ 而那个在大一时被我叫做新食堂的地方到了大四也已为了仅次于大食堂和风味 破旧的No.3
  
人们说上大学吃饭是会发生意外的, 比如小青虫, 大青虫, 虫章虫郎, Fly, 或者头发等等. 当然像假肉这种高科技我是没赶上... 记得大一的时候点了个鱼香肉丝, 阿姨给我上了盆胡萝卜炒肉丝时我还啧吧啧吧就不吃了, 而到了大四, 一碗面吃着根头发, 吐了, 喝汤又一根.. 吐了继续喝. 关于食堂我的记忆能说的 大约也就这些了. 具体我爱吃什么就不再着的八了... 不过我确实很爱喝雪碧:)
  
人是铁饭是钢, "饭"是不能少吃得, 但是"学"才是生的前提. 不学你怎么升啊. 所以在我们学校,生活的主题就是俩字-自习, 而为了自习我们每天要做的事情就是"占座", 离的最近的当然是宿舍, 但是宿舍里有电脑大魔王, 情不自禁地就被吸引过去, 看电影, 炒股票,踢Fifa... 因此宿舍必然不是首选的自习场所, 再近一些的比如学九, 一排唧唧嘎嘎的桌椅, 满屋子的飞书, 而真正来的人却并不多, 这个宝地我发现的太晚, 以至于只来得及应付毕设的时候来看会儿reference.  
  
再其次我们有教一教二教三教四, 图书馆, 主楼小教室, 以及大食堂, 小食堂, 风味千禧, 新禧新食堂等等食堂自习室. 不能不说资源丰富. 可是每次要找到一个教室安安心心,不受上课、开会、班级活动影响也不是件容易事. 所以时常地要转移战场. 在楼道里寻觅一个座位...
  
这些不同的自习室对我, 也有着不同的回忆, 比如食堂自习室我就只看过师姐在那儿自习, 很佩服她怎么能闻着这么香的美味一心只读考研书... 要是我 -  "师傅,给我来盘鱼香肉丝, 萝卜少放点. 谢谢".  
  
再比如教一, 那是语言学院的地盘, 那种环境下我比较难专心,稍不留神壶又炸了. 再加上挺大一楼基本全被用作办公, 实在也没几个地方能去. 所以除了去办成鸡单时咨询过那里的老师其他也就很少光顾了. 当然我还是很怀念魏学明老师和粟花老师的, 他们教给我许多, 虽然都不是学习有关的吧.... 而那位叫我口语的老师, 已经记不得名字了, 我的搭档叫周嘉, 是整个院最nb的人之一.... 当然这个是题外话, 只是想起来了就说一句. 口语课上有一帮电子的朋友, 比如杨晨阳, 程遥飞还有几位. 都是我很尊敬的人. 当然~ 杨晨阳留下的印象好玩要多于敬意~ 呵呵.  
  
教二是一片新大陆对我, 每逢期末都叫嚣着要去通宵, 但是真的去了5楼的教室, 扛到11点多还是打了退堂鼓. 没办法, 没到绝境通宵不值... 而到了美国, 每逢期末通宵那是家常便饭.连着俩仨的也不新鲜. 真不知道是过去太闲还是现在太忙... 还记得陪朋友去开毕设会, 一想到那个老师的名字就觉得有趣 - 孙权. 还有王文博. 世界真小.
  
说完了仨最不熟的地方, 剩下的就是最熟的,特熟的, 和家一般的教三, 教四, 图书馆. 尤其是图书馆, 除了中心书库那个压抑的地方, 哪我都去过... 呵呵对此你可以随意联想. 第一次去图书馆还是大一的寒假, 那时还没开始内装. 到处都是一派危房鬼屋架势. 图书馆, 和那个难忘的大二: 一学期地起早贪黑在图书馆占座, 这起得比鸡早的日子换来一学习的固定自习位儿~ 可惜占了座位大部分时间倒没有用来读书 - 抄托福词汇是我那时每天的工作(这啥缺心眼的孩子...), 整整两大本呢....  抄完了我天真地以为记住了它们,其实呢? 它们记住了我倒是真的, "Stupid" 跟"Stress" 说:"嘿, 你看那个傻哥们又来跟我画素描了...."  两大本的王玉梅抄完, 字倒是写的好看了些...  
  
偌大的图书馆左右各有一个长廊般的建筑, 南边的外文书库有黑色皮沙发, 还有空调 - 是学累了睡觉的好地方(我都不好意思写出来...). 走廊里每层都有4个厕所, 2台饮水机. 相对于夏天的闷热, 冬天的图书馆由于人多 - 还是颇有温室效应的.
  
在图书馆的一年,是和一群复习考研的师兄师姐们度过的, 虽然大家没有说过什么话, 但日复一日固定的座位, 固定的搭档, 甚至是固定的作息时间. 久而久之也就产生了默契吧. 自习室, 不只是用来学习, 也是建立友谊, 谈情说爱的好地方. 广大师弟师妹, 如果喜欢谁就拉他/她去自习. 呵呵, 也许是因为在这里埋藏了太多的感情与经历. 毕业前的最后一天又把它细细的逛了一遍, 那些我们趴着睡过的课桌, 那间顶楼尽头的门后, 仿佛还能听到那前言不搭后语背诵着的政治大题.
  
图书馆有几个门? 除了东边, 平常看去有三个: 北, 西, 南. 每个门又都不一样,留下的美好记忆也各不相同. 北门我们每天下了自习都要路过, 映在灯下一簇簇的花枝还是挺好看的. 南门是一切的开始, 后来改成了西门. 早上开门. 一天又一天的长队, 大雪底下穿着两件羽绒服等着. 呵呵, 现在还是觉得自己做了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用朋友的话说吃的太饱了.  后来的几年再也没有去排过队, 一是没了动力, 另一个原因是睡得晚所以起来困难. 不过偶尔地起早看到门外黑压压的人群还是想笑一笑地告诉你们,哥也是经历过这些的.  
  
那熟悉的不得了的教三是我们学校最先进的大楼, 不说别的, 单是看看那五花八门的电梯就够了. 是观光电梯啊, 滚梯啊, 老电梯啊还是人力脚动爬楼梯?. 应有尽有. 毕晚上有人问"教三有几个楼梯?" 这个问题还真难=.= 教三虽大却不是到处都有可用的教室, 至今我也不知道楼梯间的很多个夹层是做什么用的. 传说中说是和以前发生的某些事情相关. 至于具体是什么我也不知道就不胡说八道了.. 当然, 很恐怖哦~  
  
而教四就是更恐怖的地方了, 比如上通原的教室是444. 相传某年某月某日那里发生了XXX... 呵呵, 教四教四, 我记得的只有3件事. 一是自习 - 无穷无尽的自习. 中午啃着玉米棒子看的书都津津有味了~ 第二件是上课, 课排的满满当当, 一节刚下就飞奔出去 - 占座.... 反反复复许多年. 而第三件事就是科协的办公室. 那个不眠啊...
  
说到吃, 我忘了一个东西. 这玩意没上大学的孩子还有国外上学的孩子八成没听说过. 他叫鸡蛋灌饼. 大家就纳闷了: 这不就一面驼子里边放俩蛋么.. 错! 鸡蛋灌饼可不简单地就是鸡蛋馅饼. 我们这蛋啊, 要顺着面饼驼子灌到面里, 然后再把生菜、叉烧、鸭脯等佐料和着甜酱辣酱添塞到饼中. 馅料被面饼蛋包着可好吃了. 而且有营养. 在校的时候不知道, 后来听Dartmouth的逍遥同学在Blog里提及, 居然号称是天下第一的鸡蛋灌饼 我不知道食堂的大妈们知道了, 那脸得乐成怎么一朵花 - 是牡丹呢还是水仙....
  
从吃开始, 说到学习, 又回到吃. 这行文风格和我吃货的形象相当吻合啊..
  
再怎么多的学习, 一天到头还是要回自己的狗窝休息. 说是狗窝其实我们学10-109那还是远近闻名的干净. 大学一晃四年光阴, 我们又扫过几次地呢? 坦白的说:超不过10次... 但就是在这有限的10余次扫除中, 我们让查卫生的大叔大妈心服口服. 每天早上9点多钟,楼管大爷一踱一踱地在楼道里晃悠着, 一会儿撬开了105, 一会儿撬开了108, 一会儿又溜达到了厕所里.... 但是当他来到我们109, 那整个身子还没探进来半个, 90+的卫生分便已被记了下来... 这就是我们的威慑力 =.= 还是说信任? 还是说不负责任?
  
小小的宿舍要说有15平米那都是崔纽比.4个人两个两个地睡在一张床上 - 当然分上下铺的 - 男上男下三年如此. 室友喜欢Beyond, 高兴了会抱着吉他弹上一曲, 另一个室友的音乐潜能也被启发了出来, 于是后来不久的日子里也买了一把吉他. 印象中虽然不多, 还是听过两人的合奏的. 而相对于不多的几次合奏, 鸟先生的独奏"老子是SB"倒是经常能听到, 而且每次的配乐还都不一样, 相当的即兴发挥, 俩字 - "绝了". 当然在这两位之外热衷音乐的人至少还有两位, 一位大家尊称为导师, 精神上和学习上的导师吧? 说到这种英雄人物我们还有另一位领袖 - 黄神, 黄神也很喜欢音乐, 有一曲"给鸡拔毛"~ 十分脍炙人口...
  
宿舍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每一代学生都是如此. 我们踢足球打飞机, 看技术精华也读言情小说. 那时还没有色戒, 于是我们看色即是空. 色即是空啊色即是空, 某学习天才曾经说过:无欲无求? 除非把我阉了~~~ 游戏的世界是无穷尽的, 开始有CS,后来又是War3, WOW; 实况系列. 小众的游戏也不是没有人玩, 比如Flash:挖金块, RP计算器, 大鱼吃小鱼. 当然不能少了本人最为擅长的FIFA2003... 不过玩那个的真没几个人, 能让我玩爽的可能也就只有一个人... 想到这个颇怀念大一时无尽的撬课...
  
也许大一是疯狂的过了,可之后大二和大三那几年也没过几天正常人的日子 -  欠的债总是要还的, 区别只是早一点又或者晚一点. 基础差又要出国, 补呗, 人家一顿饭吃得饱饱的,我的先塞满,再喝一碗浆糊汤, 最后恨不得牙缝里再塞点萝卜丝地学. 想想大三一年也给室友添了不少麻, 每天夜里总要搬一回椅子回屋里... 不过夜里坐在楼道间看书的感觉. 没啥值得怀念, 只是同样地也算一份难得的经历吧.  
  
什么事情都是如此, 做一次容易, 做两次也不难, 难得就是持之以恒. 再小的事情做到极致就不再是小事了. 可是这样做难免视界就变窄. whatever这个找平衡的问题还是留给哲人去思考吧.
  
说了这么多, 都还只是谈到我们外表简朴内部温馨的学10楼, 而我们巴掌大的校园其实还有学1, 学2, 学3, 学4, 学5, 学6, 学9,学13等众多宿舍... 当然要是用一个词来形容北邮整体的特点那就是:高密度. 这宿舍人多, 这食堂人多, 就连澡堂也是人多多, 甚至连门外的包子摊、水煮也是人满为患... 可就是这样的环境下, 学13还是鹤立鸡群地站了出来. 以它那无以伦比的住宿条件.  
  
学13又名公主坟, 当然, 要严格地说呢应该叫公主们坟... 这全校大半女同学就都堆在这个不高,但是很长的条条楼里. 咋一看那外表, 其实倒也没有什惊人之处: 灰白的外墙灰白的内墙, 楼道里不明亮的盏盏灯光, 当然也少不了每个女生宿舍楼门都少不了的, 口日夜蹲守的, 几位大妈... 相比于男生宿舍的谢绝入内, 学13的规定貌似是"禁止"... 这也是男女不平等的一处体现吧. 楼下的草坪花园似乎是孕育爱情的绝佳场所, 其实却不然. 虽然也有人在这里遛弯但想想花园两侧里学3、学5无数男生, 这地方也就没有多浪漫了. 再加上过来过往的人络绎不绝, 想在这里找到份清静其实都难.  反之倒是宿舍的门口每晚都在上演着生死离别... 拥抱的、拥吻的; 我虽然脸皮很厚,也不太好意思凑过去看. 尤其是骑车的时候, 这左边也不好意思瞧, 右边也不好意思看.. 只能直着骑了...  
  
其实自己也只是进过这里1次, 在楼下买书卖书又各一次而已. 终究是只有一点不全面的印象, 谈不上了解. 唉, 这到了大学四年级,通过学校网站的一个疏忽突然发现我们03级美女还是很多的,而且不少就在这学13里. 不过无所谓了已经....  
  
学13就像前面所说的那样, 被数栋宿舍挡着, 这里边就包括学5和学3, 我的几位好朋友就住在学5, 当然要是说得明白点, 就是信院的人住在学5里. 而同样的, 电院学生也住在那里. 普普通通的楼, 高了点, 条件好些, 还有就是喊"通网" 喊"来电"时都冲在全校前面:)  
  
学3里边貌似住的都是高年级的学生比如研究生? 只进去一回, 还是陪高中同学进去找他姐... 老子就是那北邮地陪吗~ 呵呵.  
  
学3 与学5 的旁边是同样两座拔地而起的板楼. 女生楼嘛.. 学四里边有我们计算机的女同学们, 还有几个低年级的朋友. 也算曾经进到门口取东西、又或者送东西. 直到毕业歌会.. 当某同学在毕业歌会上大声表白时, 我也颇为感动. 只是缘分尽了又能怎样. 其实这样也好, 不是吗.
  
虽然表白的很勇敢, 很浪漫. 但结果貌似并不如人意. 这说明: 谈恋爱光勇敢还是不行的.... 还要讲策略, 所以请大家有兴趣还是参考前面讲述的自习室恋爱法=.= 我证明, 还是有很多人通过枯燥的自习生活找到生命中的另一半地~
  
学1和学应该是05或者04级们部分的宿舍楼了. 实话说, 就没有什么机会进去过. 生活自得其乐.
  
走过了北邮学生的核心生活区, 在北边的角落里煤堆旁还生活着另一群北邮人. 他们冬天要忍受煤堆的困扰, 平时又有运煤的噪音还有楼下浩沙疯颠颠的什么动力自行车.... 学六的造型是与众不同的, 一座方正的回型建筑, 站在中间大声地说话就好像剧场里的感觉. 当然唱得难听也许会有水壶, 燃烧的棉被, 甚至电视剧从愤怒的窗口里飞出来. 这样一想, 我连着参加了三届毕业生的活动. 嗯, 也该知足了:)
  
学校600多大的天地, 放着尽2w的师生, 相比之下还是很拥挤的. 当我们还在校, 也总是不时地抱怨各方面的不足. 但真的要离开这里, 忽然发觉 - 好留恋这里的一切. 那张天天载着我们的硬板床, 那个门口的大叔, 出门转头就能看到的雄起的大烟囱, 花园里的一草一木, 还有身边的可爱朋友们.  
  
最后的一天, 把这里的一切都用手机记了下来, 没有哭. 只是觉得很是怀念.
  
这就是我对母校的一点点回忆 -  四年的时光要是细细去想, 怕就不是只言片语能讲清楚的.  
  
希望它或多或少地和你产生一点点共鸣, 作为我们共同的称号: 北邮人.
  
  
--
  
顶一下(320 写日记 1032457 185076
上一篇:....下一篇:亲爱的老公你还好吗

 

 

留住已经逝去的峥嵘岁月 记住曾经绽现的万种风情 在记忆即将淡漠的时候 来把这些重新回味

Copyright (C) 2008-2014 www.jue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3001011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908号

客服QQ 101716056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148464312 邮箱 101716056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