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随便扯点,我是坚持走技术路线的
出国5年多,工作1年多了,乱七八糟扯点。
09年时候博士毕业,09年初是经济危机最严重的时候,本来我是一直想到工业界去做研发的,结果那时候的就业市场是一片萧条,但是我运气不错,找到了一份在ETH的工程师的工作。欧洲大陆的大学也许大家都不太熟悉,因为英美风太甚,ETH是爱因斯坦的母校,现在世界综合排名是十几,工程技术排名是世界第九,和MIT,UC伯克利等是能平起平坐的,这的科研项目也是世界顶级的。
1. 一些背景
人生其实很有戏剧性,到了ETH我就入了一个从来没想过的行当,开始了参加空间电子技术的设计。参加的项目是欧洲宇航局和美国宇航局合作进行的LISA项目,这个项目是投入了巨资的,刚被美国宇航局定为未来20年重点发展的项目。原因在于是,LISA是用来直接探测引力波的,而引力波是在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里面预测的。如果能够直接探测到引力波,就能真正的证明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对于宇宙的起源,大爆炸,黑洞等东西的研究都有巨大的帮助。这个对于物理学界来说无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关于引力波的具体细节就不说了,但是大意就是引力波能造成时空的扭曲,一个物体如果在不受外力作用下,由于时空的扭曲它也是会产生运动的。黑洞等能够产生引力波,但是传到地球上的时候已经非常微弱了,加上地球上各种噪声,地球本身引力等影响,非常难探测到。地球上的探测器最有名的是LIGO,但要探测到引力波的几率,就是10年里面的几秒钟,至今它也没能探测到。另外,探测器要求有非常高的灵敏度,非常低的噪声。因此科学家们想了把探测器放到太空去,这就是LISA。LISA包含三个飞行器,互相之间距离500万公里。而我们工程师的任务,就是想办法能够探测出距离500万公里的飞行器之间皮米量级的变化。这就相当于是在暴雨中要倾听一个羽毛落地的声音。这听起来很不可思议,我刚来时候听了也觉得太夸张,但是这事情正在发生,不是不可能。LISA探路者将在2013年发射。
2. 我的工作
ETH负责飞行器上的惯性传感器前端电路的设计。这要求我们的电路感应噪声超低(超低频段0.1mHz到1mHz),还要超级灵敏,超级稳定的电源等等,都是一些极端的要求,民用的电路都不可能符合要求。我的一部分任务是给已经有的电路建合适的数学模型做分析。因为这是在LISA探路者上用的电路,已经有飞行硬件了,但是有一些瑕疵,而且大家找不到问题所在,所以需要建模型来进行分析。这电路图一共30多张,都是模拟电路的东西。我花了大半年的时间,在MATLAB上弄了一个完整的模型库,从复杂的简化的各种模型都有,写了个user manual,包括了所有的数学,电路分析,博士学的非线性信号处理也派上了大用场,最后100多页。老板巨满意,包括系主任,评价都是impressive加叹号。模电一直是我弱项,这事情搞完,加之我课余也看了至少千页的各种模电书,资料等,加上我老板的悉心指导,现在至少看到模拟电路也不会两眼一抓瞎了...另外,由于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们在我们的prototype硬件上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被人忽略的细节,从而解决了长期以来一直困扰所有人的sensing offset, actuation to sensing cross talk问题,我也从数学上进行了证明,写了俩journal。宇航局负责技术的头绕要兴趣的要去看了。
我的另外一部分任务就是和我老板俩人给飞行硬件做测试,这个是在德国的EADS,Astrium,欧洲防务公司的卫星组装车间进行的。这个测试方法是我们提出的,因为要测的仪器本身的噪声比地球上的测试仪器的噪声都低,所以得用特殊的测试手段。这测试一共进行了3次,第一测试半个月,我们发现了奇怪的现象,然后宇航局的boss,各个地方科学家,工程师展开大讨论说该怎么办,然后最后质疑我们测试方法是不是可靠。为了捍卫我们的reputation并证明我们是对的,我们又去了快一个月,用了不同的测试方法,最后都证明了是飞行硬件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最后大家都接受了这个事实,并且开始商讨其他对策,就不多说了。上周刚去了第三次测试,这是这硬件被装上卫星之前的最后一次,用来证明它们的性能稳定。
LISA探路者2013就要发射了,现在几乎所有的东西已经都ready,等待装卫星然后测试等等。我们接下来两年的任务就是真正的LISA,电路的性能要继续提高10倍以上,稳定的电源波动要小于2ppm,在地球上的测试手段等等,这都是巨大的挑战,也是非常的有趣的。
老板已经让我充当一个technical manager的角色,开始起草负责未来阶段的技术指标文档,并准备让我来做一些关键设计。当然,这都得有他的指导,我本身能力还是有待修炼。另外,这工作本身不光光需要电子的知识,各种物理的知识也需要恶补。
3. 一些思考
要坚持走技术路线确实不容易,尤其在国内那种浮躁的环境下,能坚持走技术路线的同学们是相当值得敬佩的。在国外会相对好点,周围搞技术的同事,本身都是热爱技术的,他们从来不会羡慕什么搞金融的,我也从来不觉得搞金融什么对我有什么吸引力。我是德语系统培养出来的博士,我觉得最大的收获并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德语区人这种对技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精神。这也是为什么经济危机时候德语区这几个国家能够屹立不倒,不慌不忙的原因,他们有强大的工业,科研做后盾。一个国家要成为强国是没有捷径的,德国为什么能在二战后短短几十年又成为欧洲的支柱,技术是他们的最根本。一个国家要想成为强国没有捷径,我是坚信我们国家以后是要有转变的,因此做技术的同学不需要去羡慕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踏踏实实精益求精不会有错的。
4. 花絮
今年中期为了看看就业市场如何,我也做过一些尝试,不是想换工作,就是想看看情况如何。投了几份简历,到几个业界有名的企业。得到了俩工作offer,工作是technical marketing,application engineer性质的。这些工作申请之前觉得还有兴趣,去面试时候他们给我一说做什么,就知道自己之前对这些工作的理解有偏差。我是喜欢知道一切技术细节的,而这些工作都不需要,就让我觉得很没有技术含量很没劲,就是弄几个器件当搭积木满足客户需求的感觉。还有另外一大公司招1个research scientist,技术含量很高,120个申请人我杀到了最后3,最后面试4,5个小时,全是技术问题,我在上面讲底下公司的科学家随时提问,比我博士答辩还累。我的回答是没问题的,但最后败给了一个比我更有经验的人,经理打电话给我说真不要难过,你已经很不容易了。对于这个,我也是心服口服,技不如人,继续修炼。
----------------------------------------------------------------------
补充一些吧
写这个文章不是炫耀,我早就不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来证明任何东西了。只是想鼓励一下北邮有志搞技术的同学,坚持下去是一定会有光明一天的。觉得没前途,那只能说你有做的不够的地方,技术上,交流上等等。另外,当别人都浮躁的时候你能淡定,你就赢了。
※ 修改:·kidd 于 Dec 18 00:49:13 2010 修改本文·[FROM: 192.33.104.*]

心情分类
推荐日记
分享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