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想首页

【日本侵华战争全过程】十四

民国风云 [沧桑] 2010-08-03 15:47:25 星期二 晴天 查看:239 回复:5 发消息给作者
                                                  香港保卫战 

   

 

 日本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即展开对中国的侵略。1937年7月7日,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迅速占领华北及华东大部份地区。由于中国东部沿岸落入日军的控制范围,广东省一带的华南沿海地区成为了中国从外地输入各种物资的重要地点。为切断这条补给线,日军于1938年10月1日在广东大亚湾登陆,并迅速攻占邻近地区,广州在10月21日陷落。而部份日军亦驻守于深圳的深圳河北岸,与英军为界。英国明白最终会与日本一战,于1937年后逐步加强香港的防卫。
  在1937年至1941年期间,作为中日战争中立国的英国政府,仍然刻意维持香港的中立地位。这段时间进入香港的中国军队一律根据国际惯例,缴械後送入集中营。而香港的华人虽然亦有为祖国对抗日本的战事出钱或出力,但是一切都需要在不影响英国和日本关系的前题下进行。

战事经过:

开战初期:
  就在日本海军偷袭珍珠港后数小时,即民国30年(1941年)12月8日香港时间早上8时,由酒井隆所指挥的日军(第23军第38师团)以工兵及步兵作先遣部队一共五万军队从深圳进攻香港。负责防守香港的包括有英国、加拿大、印度士兵和香港义勇军,总共约一万五千人。然而英军自始即处于非常不利的的位置。日军不单有陆上有数量上的优势,而且英军的空中力量异常单薄,只得五架旧式军机可以使用。战事一开始,日军便出动空军轰炸启德机场,将英军的飞机悉数摧毁,取得香港的制空权。英国海军仅有的三艘驱逐舰其中一艘亦被炸沉,其余馀两艘则负责将英军家眷撤离,仓皇离开往新加坡。

九龙陷落:
  负责防卫新界及九龙的,是三个营约二千人的英军和印军:第二皇家苏格兰营、旁遮普第十四团二营,及拉扎普第七团五营。根据预定的计划,英印军放弃难以守卫的深圳河,将主力放置在九龙北面的山地上,称为醉酒湾防线。日军第三十八师团下的三个团:第228、229及230团,在12月8日早上起从正面越过深圳河,向南进发。英印军破坏新界的公路,但未能阻慢日军的前进。到了12月9日下午,日军经已抵达醉酒湾防线。当天晚上,日军第228团向防线的重心,位于西部的城门棱堡发动猛烈攻击。防守棱堡的苏格兰营被迫退至金山一带。12月11日,日军再次发动攻击,金山失守,醉酒湾防线被突破,英军被迫放弃九龙半岛。12月13日,最后留守九龙的拉扎普营乘驱逐舰撤离到香港岛,九龙沦陷。

香港岛激战:
  之後数天日军不断炮轰及空袭港岛北岸,破坏英军通讯、炮台及发电设施。防守港岛的是从九龙撤出的部队、两个加拿大营、第一米德萨斯团(1st Middlesex Regiment)、和香港义勇军。12月18日晚上,六个营的日军在黑暗中横过维多利亚港,在北角至爱秩序湾登陆。翌日天晓时,日军已占领柏架山、毕拉山及渣甸山,并向黄泥涌进发。英军恐防被截成两段,于是命令位于港岛东的英军撤退至赤柱。加拿大兵团中的温尼伯榴弹兵部队则负责扼守从市区通往港岛南部的黄泥涌峡要道。最终黄泥涌峡于12月23日被日军占领,加拿大军司令劳森准将亦战死于黄泥涌峡。而英军亦失去了最后的水塘(水库)后,唯有选择投降。

战事结束
  1941年12月25日,在港督杨慕琦带领之下,一众英国殖民地官员渡海亲身前往位于半岛酒店三楼的日军总部投降。酒井隆随即暂代香港总督职务,直到矶谷廉介接任为止。三年零八个月的香港日治时期就此展开。
  在英军主力投降的同时,约15名英国高级军官及30多名其他官兵与英国情报官员,选择跟随当时中国驻港最高代表,中国海军中将陈策乘快艇从香港突围。最后成功经广东惠州、重庆、缅甸抵达印度。陈策亦因此获得英皇授予爵级司令勋章。

战争结果:
香港保卫战中盟军共阵亡2113人,8500人被俘。日军共阵亡706人,1534人受伤。

 

 

 

                        美日太平洋战争 即 【太平洋海战】     

 


        说起中国抗日战争,就不得不提起美国与日本之间的太平洋战争,这场长达近4年的太平洋战争几乎加速了日本帝国的灭亡,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在短短4年的时间内,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歼灭日军150万,其中打死130万打伤40余万!俘虏30万。大大减轻了中国的战争负担。但同时这场战争夺走了近20万美国年轻人的生命,大约50万人负伤或得了后遗症。也给美国政府蒙受了上千亿美元的损失......


       日本从1937年开始全面入侵中国引起了美国的强烈不满,为了给日本一点颜色,美国冻结了对日本的经济贸易,其中重要的是石油,没有石油日本的飞机无法升天,坦克无法开动,舰艇无法在海中行驶,日本就无法继续侵华和对外扩张。
  加上日本的石油只能维持7个月的时间,日本明白,要么从中国撤兵,停止对外扩张,外交上向美国靠拢。要么自组旗帜,南下夺取战略资源,继续加强对外侵略。于是发动了珍珠港之战,正式向美国宣战。
      


战争初期(1941—1942)
   1941年12月8日黎明,日本出动飞机约360架、军舰55艘,由南云忠一率领,连续两次猛袭珍珠港的美国军舰和机场,击沉、击伤军舰19艘 ,其中有战列舰8艘 ,击毁、击伤飞机260余架,美军猝不及防,太平洋舰队主力几乎全被摧毁,死伤3000多人。同时,由寺内寿一指挥的日本南方军40余万人,分兵数路进攻香港、马来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缅甸。
  12月7日,日军在马来半岛北部哥打巴鲁和泰南的北大年(Patani)和宋卡(Singora)登陆。
  12月25日,日军占领香港,暴行持续了整整三天。
  与此同时,日本出动以航空母舰为核心的第一机动部队向印度洋进军,相继击沉了英国竞技神号航空母舰、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反击号战列巡洋舰等一批英国舰艇,并空袭斯里兰卡,重创了英国远东舰队,使其势力范围缩小至印度洋西部地区。
  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英军司令帕西瓦尔签订投降书,新加坡弃守。1942年3月9日,印尼群岛荷军投降。1942年5月6日,美菲联军7万余人在巴丹投降,菲律宾沦陷。1942年5月8日,缅北重镇密支那失守,中国远征军、英印军全面撤退,缅甸落入日军之手。中国与盟国的陆上交通被彻底切断,只能靠驼峰航线空运获得援助物资。
  日军还向盟国在太平洋中部和南部的一些战略岛屿,如关岛、威克岛、俾斯麦群岛、新不列颠岛、巴布亚新几内亚岛等地进攻,达到了建立空军前进基地的目的。
  1942年5~6月,日本为了切断美国和澳大利亚的联系,相继进攻所罗门群岛和莫尔兹比港,日本海军
  掩护陆军行动,在珊瑚海海战中,日海军与美军相遇,爆发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航母之间发生的海战,海战中日本损失一艘轻型航空母舰,另有两艘航空母舰受到重创,而美国损失列克星顿号航母,约克城号受伤。日军未能实现其战略目标,向莫尔兹比港的进攻被遏制。
  在此之前,1942年4月,美军大黄蜂号航空母舰在哈尔西海军中将的指挥下,搭载16架B-25"米切尔"中型轰炸机轰炸日本东京、神户等地,虽然造成的损失微乎其微,但刺激了日本神经。日本认为这些飞机来自中途岛,因而匆忙间发起中途岛战役。而美国在此之间就破译了日军密码,对日军的下一步目标有了明确认识。在中途岛海战(6月5日—6日)中,日军兵力分散,对美军估计不足,且指挥混,被美军突袭成功,五分钟之内损失三艘精锐的航空母舰,元气大伤,虽然剩下的“飞龙”号航母成功重创了美军“约克城”号航空母舰,但也被尾随而来的航母舰载机击沉。此役中,日军第一机动舰队的4艘航空母舰被击沉,另有1艘重巡洋舰沉没,可谓元气大伤,同时还损失各种飞机300多架,100多名富有经验的航空人员阵亡。中途岛海战也是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由此开始,日本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相持。

  
战略相持(1942—1943)
  1942年8月7日,美军开始局部反攻,在所罗门群岛的瓜达尔卡纳尔岛登陆,展开了长期的争夺战。围绕着瓜岛的争夺,日美双方在六个月的时间里进行过大小海战三十余次,其中较大规模的海战就有六次,双方损失的驱逐舰以上的作战舰艇各24艘,美国海军阵亡约3300人,伤约2500人;日本海军的伤亡则高达2.5万人。
  在瓜岛的地面作战中,美军参战兵力最多时达到6万人,阵亡1592人,负伤4200余人,日军投入瓜岛的陆军兵力约3.6万,战斗中阵亡约1.4万人,因伤病致死或下落不明的有9000余人,合计死亡近2.38万人,还有1000余人被俘。
  为争夺瓜岛制空权而进行的空战中,美军仅驻瓜岛的“仙人掌航空队”海军陆战队航空兵先后就有六个战斗机中队参战,涌现出十大著名的王牌飞行员,尤其第121战斗机中队的福斯上尉,在1942年8月至1943年1月间共击落日机26架,获得国会勋章。在六个月的空战中,日机被击落427架,美军损失仅118架。加上被高射炮火击落的,日军共损失飞机892架,飞行员2362人。美军共损失飞机约250架。
  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役中,美军共阵亡约5000人,伤6700人,损失军舰24艘,运输船3艘,飞机约250架。日军共有约5万人丧生,损失军舰24艘,运输船16艘,飞机892架(也有资料说600架)。日军不仅海军、航空兵损失惨重,甚至开战以来从未失利的陆军,最精锐的第2师团等部也蒙受了巨大损失,特别是日军的大型军舰、飞机和技术熟练训练有素的飞行员的损失,更是日军所难以弥补的,战役结束时日军兵力上的优势已荡然无存,双方的战略态势也随之改变,——中途岛海战日军的失败是二战中太平洋战场的转折,战局开始向着不利于日本而有利于美国方面发展,日军战略主动权逐步丧失;而瓜岛战役,日军不仅没有实现重新夺回战略主动的作战企图,反而其军事实力进一步受到削弱,最终完全丧失了战略主动权,陷入了被动的局面。从此后,日军不得不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处处设防,步步被动,直至战败。而美国则通过瓜岛战役,逐步改善了不利的战略态势,赢得了动员人力、物力的时间,为太平洋战场上即将开始的战略进攻创造了有利条件。日军残部被迫于1943年2月从该岛撤走。瓜岛战役之后,战况较为沉寂,美军在太平洋只展开了有限的进攻(如1943年5月夺回阿留申群岛中的阿图岛);日军虽进行反扑,但徒劳无功。由于密码被破译,1943年年4月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官山本五十六在前往布干维尔岛前线视察途中被美机伏击毙命。

 

战略反攻(1943—1945) 
  1943年6月,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正式下达攻取马绍尔群岛的指令。1943年11月22日至26日,中英美三国在开罗会商,并签订《开罗宣言》,确认联合对日作战,直到日本无条件投降。
  1943年10月,为配合中国战场及太平洋地区的战争形势,重新打开中印交通线,中美联合发动缅北滇西反攻战役,到44年7月攻克密支那为止,日军被彻底赶出缅甸北部,战役取得彻底胜利。这次胜利不仅打通了中国与盟国间的陆上交通线,而且揭开了亚洲战场盟军向日军反攻的序幕。
  1943年11月,美军发起吉尔伯特群岛战役(代号“电流行动”)并最终占领塔拉瓦等岛屿,虽然损失较大,但美军逐步取得了两栖登陆经验,并将其应用到后来举行的各次战役中。
  1944年1月至2月,美军连续组织“燧发枪”和“法警”作战,夺取了夸贾林、罗伊岛—那慕尔岛、埃尼威托克诸环礁,为下一步攻马里亚纳群岛创造了条件,在作战中,美军与塔拉瓦战役时相比,技战术水平有了巨大飞跃,尤其参战各军兵种之间的配合协同,完美默契,堪称经典。同时美军总结出了著名的“蛙跳”战术。
  1944年3月,美军决定实施夺取马里亚纳群岛的作战行动。美军共投入包括航母15艘、护航航母14艘、战列舰7艘、巡洋舰25艘、驱逐舰180艘、潜艇35艘在内的600余舰艇,飞机2000架,地面部队四个师又一个旅,15万人。战役密语代号“征粮者”。6月15日,根据预定计划,美军在塞班岛组织两栖登陆作战。与此同时,日本联合舰队出动以小泽治三郎海军中将为首的舰队应战,共有9艘航母(共搭载舰载机439架)、5艘战列舰、14艘巡洋舰和31艘驱逐舰。
  6月19日,双方舰队在马里亚纳西部海域遭遇,爆发了激烈海战(日方将此役称为“马里亚纳海战”,美军称为“菲律宾海海战”)。日军投入了联合舰队的全部主力舰只和大部分岸基航空兵,原想一举扭转战局,不料又以惨败而告终。美军仅2艘航母、2艘战列舰和1艘巡洋舰受轻伤,无一艘军舰沉没,舰载机损失117架。日军被击沉航母3艘、油船2艘,被击伤航母3艘、战列舰、巡洋舰和油船各1艘,舰载机损失404架,占全部舰载机的92%;岸基飞机损失247架,几乎全军覆没;此外日军出动的36艘潜艇也被击沉20艘。虽然联合舰队侥幸逃脱了被歼灭的命运,但飞机和飞行员的损失,日军在短时期里是无法补充的,经此一战,日军可以说其海军的核心力量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中太平洋上的制海权和制空权随之彻底落入美军之手,从此后,日军舰队失去了远洋作战的空中支援,使日军在以后的战争中更为被动和困难,而美军取得了战略主动和战区制海权、制空权,能够从容选择下一个进攻的目标,获得了更大的主动。
  在马里亚纳群岛历时三个月的登陆作战中,美军先后攻占了塞班岛、关岛和提尼安岛,并基本全歼了三个岛的守备部队约七万余人,导致日军在太平洋上的战略防御态势严重恶化,大本营规定的“绝对国防圈”由于核心地区的丧失而面临崩溃,日本本土将遭到从马里亚纳群岛起飞的美军B—29轰炸机的直接空袭,并使美军获得了在中太平洋上继续进军的前进基地。马里亚纳群岛的失陷,极大震撼了日本,加剧了其统治阶层的内部矛盾,对发动战争的东条内阁不信任和反感情绪高涨,在国内的巨大压力下,东条内阁于战役进行中的下台。
  6月16日,美军B—29轰炸机从中国成都起飞轰炸日本九州,战火直接烧到了日本本土,这样的战略轰炸一直持续到战争结束,日本主要城市除京都、奈良等外均被摧毁。日本城市居民中总计有850万人逃往农村,工厂工人的缺勤率到1945年7月已达49%。日本的战时经济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炼油工业生产下降83%;飞机引擎生产下降了75%;飞机机体生产下降了60%;电子装备生产下降了70%;600多家主要军事工厂不是炸毁就是遭到严重破坏。
  在缅甸战场上,日军大本营于1944年1月7日以“大陆指第1776号”的指令,下达了代号为“乌”号的英帕尔作战计划,企图占领英帕尔和科希马等要地,进而控制整个东印度地区。日军担任进攻任务的是缅甸方面军第15军,由素有“小东条”之称的牟田口廉也中将指挥,辖有第15、第31和第33师团。英军驻守英帕尔和科希马等地区的是斯利姆将军指挥的第14集团军,下辖第4、第15和第33军。由于后勤不济,日军进攻彻底失败,在开始发动进攻时约有10万人,结果有53000多人在战斗中死亡或失踪,另有20000余人受伤,日军败退回原来进攻的出发地。作为日本缅甸方面军主力部队的15军,已不再具有一个战役兵团的战
  斗力了。盟军在印缅战场,从此转入了战略反攻。
  1944年7月,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两位指挥官分别提出了各自计划,麦克阿瑟提出,先攻取菲律宾,再进攻日本冲绳,而尼米兹提出先攻取台湾,并在中国东部沿海登陆。从军事角度看,尼米兹的建议更为合理。但麦克阿瑟则提出政治上的理由,如果绕过菲律宾就等于承认日本散布的关于美国已经抛弃菲律宾,不愿牺牲美国士兵的生命来解救菲律宾人民的谣言,这对于美国在远东地区的声望和影响将是极其不利的。并说服总统罗斯福实施菲律宾战役。美军先后投入的地面部队有美军第6集团军、第8集团军和澳大利亚第1集团军;海军有美军第3舰队和第7舰队,共有包括大型航母16艘、护航航母18艘、战列舰12艘、重巡洋舰11艘、轻巡洋舰15艘、驱逐舰144艘和护卫舰25艘在内的800余艘作战舰只,舰载机约1700架;航空兵参战兵力有美军第5、第13航空队和澳大利亚航空队,飞机1000余架。登陆作战指挥由麦克阿瑟负责,海上支援则由尼米兹的太平洋舰队负责。
  日本方面则以“捷一号”作战计划应对,在菲律宾组建陆军第14方面军,由绰号“马来之虎”的陆军大将山下奉文任司令,下辖九个步兵师团、一个装甲师团和四个独立混成旅团,共约35万人;海军将残存的所有军舰编为四个舰队全部投入作战;在菲律宾的航空兵有海军航空兵的第1航空舰队和陆军第4航空军。其中第1航空舰队在刚结束的马里亚纳海战中损失殆尽,正由寺冈谨平中将任司令组织重建,驻菲律宾地区约250架飞机;第4航空军司令为富永恭次中将,从6月起陆续由中国东北地区调往菲律宾,截止10月初抵达菲律宾约300架,合计作战飞机约550架。日军考虑到菲律宾地区的航空力量还比较薄弱,大本营决定一旦战役开始,即从日本本土、中国大陆和台湾等地抽调飞机支援。
  1944年9月,战役打响。美军首先攻取佩勒琉岛和摩罗泰岛,消除了侧翼威胁。9月—10月间,美军出动大量岸基飞机和海军舰载机,对日本在琉球群岛、吕宋岛、台湾等地机场进行大规模空袭。特别是10月6日至10月14日的连续空袭,使日军损失飞机1093架,在菲律宾的陆军第4航空军只剩200架,海军第1航空舰队仅存35架,在台湾的第2航空舰队尚存230架。战役尚未开始,日军就已经丧失了在空中的反击力量。而美军仅有102架飞机被击毁或击落。
  10月20日,美军在莱特岛登陆,同日下午麦克阿瑟在菲律宾总统奥斯汀纳的陪同下,淌着齐膝的海水上岸,十四时在海滩上,麦克阿瑟通过大功率电台向全世界发表了著名的“我回来了”的演讲。
  在此之前的18日,日本联合舰队判明美军企图,联合舰队司令丰田立即下令实施“捷一号”计划,日本海军的第1、第2和机动舰队全部出动,对莱特湾美军登陆滩头实施向心合击,由此从10月23日至10月26日爆发了世界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海战——莱特湾海战。
  这场大海战美军参战兵力多达航空母舰16艘,护航航母18艘,战列舰12艘,重巡洋舰11艘,轻巡洋舰15艘,驱逐舰144艘,护卫舰25艘,运输舰后勤辅助舰592艘,飞机近2000架。在战斗中被击沉航空母舰1艘,护航航母2艘,驱逐舰2艘,护卫舰1艘;被击伤护航航母4艘,驱逐舰2艘,护卫舰3艘,潜艇1艘;损失飞机162架,人员伤亡不足三千。
  日军参战的兵力可以说倾其所有,共有航空母舰4艘,航空战列舰2艘,战列舰7艘,重巡洋舰14艘,轻巡洋舰7艘,驱逐舰32艘,飞机约600架。在战斗中被击沉航空母舰4艘,战列舰3艘,重巡洋舰6艘,轻巡洋舰4艘,驱逐舰10艘;被击伤航空战列舰1艘,战列舰4艘,重巡洋舰3艘,轻巡洋舰2艘,驱逐舰3艘;损失飞机2 88架,人员伤亡超过一万。
  经此海战,日本海军几乎丧失了远洋作战能力,也就失去了战场制海权,从而使陆地上的第14方面军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困境。
  1945年1月美军在吕宋岛西北面的仁牙因湾登陆,日军在抗击登陆时首次使用了神风特攻队对美登陆舰队实施自杀式攻击。美军于3月4日占领马尼拉,在而后的作战中,日本陆军第14方面军在菲律宾被歼灭,日军伤亡和被俘达45万人。在整个菲律宾战役中,日军损失军舰68艘,其中航母4艘、战列舰3艘、重巡洋舰6艘、轻巡洋舰4艘、驱逐舰13艘;损失运输船42艘,约17万吨;飞机7000余架,其中“神风特攻队”的自杀飞机700架。 美军伤亡6.2万人,损失军舰17艘,其中航母1艘、护航航母3艘、驱逐舰9艘、护卫舰1艘、坦克登陆舰2艘和扫雷舰1艘;损失运输船6艘,约6万吨,飞机900余架。另有数十艘舰船被击伤。
  同年3~6月,美军在付出沉重代价后占领硫磺岛和冲绳,迫近日本本土。5月 ,德国无条件投降。为了保住本土和朝鲜,日本进行了空前的战争大动员,叫嚷“本土决战”。美国也计划组织在日本九州岛南部和关东平原的两栖登陆作战行动,代号是“奥林匹克”和“冠冕”。
  7月26日中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发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无条件投降。日本拒绝接受。8月6日和9日美国把仅有的两颗原子弹投在广岛和长崎,造成约20万人的重大伤亡。
  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出动157万大军、3400多架飞机、5500多辆坦克,分兵三路向中国东北挺进。9日苏军对日本关东军发起总攻击。同时进军库页岛南部和千岛群岛。10日蒙古人民共和国对日宣战。与此同时,中国战场上的所有抗日武装力量开始向日军展开了全面反攻。
 
 8月10日,日本政府决定接受《波茨坦公告》,并通过瑞士、瑞典等中立国通知盟国方面。
  8月15日中午11时,日本天皇裕仁宣告日本无条件投降。
  9月2日在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举行签降仪式,日本新任外相重光葵和日本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代表日本政府在投降书上签字。随后,接受投降的同盟国代表: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上将,美国尼米茨海军上将、中国徐永昌将军、英国福莱塞海军上将、苏联杰列维亚科中将,以及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荷兰、新西兰等国的代表依次签字。
  反法西斯联盟各国取得了太平洋战争的最后胜利。

 

 

                            中印缅大会战 即【抗日血战缅甸】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后,日本的战略重心从中国转变为美国。翌日,美国向日本宣战,并呼吁世界各国对日本实施贸易制裁。不久之后,除了与日本保持中立的苏联以外,英国等同盟国也对日本宣战。从此中国不再独立对日作战,抗日战争正式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部分。美国加入二战后,通过滇缅公路和“驼峰航线”从缅甸、印度向中国运送了大批作战物资,支持中华民国继续抗战。世界各国的介入对中国而言带来了巨大的利益,这也是因为英美出于本身利益考虑而希望中国拖住日本陆军主力。因此,中国与英国签订了友好同盟条约,并与英、美等国签订协定废除了部分不平等条约,令重庆国民政府的国际地位上升。香港时间12月8日早上8时,即珍珠港事件后仅数小时,由酒井隆指挥的日本军队从深圳向香港发起进攻,香港保卫战于此开始。12月25日,港督杨慕琦率驻港英军投降,香港沦陷。同时,日本在国内进一步征兵动员,将战场扩大至荷属婆罗门(今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英、荷、美在东南亚的殖民地,夺取当地产量丰富的石油、橡胶等战略资源。并派兵向英国远东军进攻,接连攻克英国统治下的殖民地;并在暹罗湾发动主力决战,将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击沉,标志着日本在东南亚地区的扩张已无人能敌。日本方面不满足于控制东南亚的油气资源,同时注意到滇缅公路对中国战场的意义,转而出兵缅甸,想意图切断滇缅公路,孤立中国。此时英国在远东的军队已无力抵抗日本的进攻,转而向中华民国国民党政府求援。于是,罗斯福与蒋中正磋商组建了盟军中缅战区,由蒋中正兼任司令,中国派代理司令长官杜聿明率10万名集合中国精锐力量的中国远征军(主要是第5军和第66军)进入缅甸与日本作战。原本中英两国军队预定在曼德勒筹划与日军会战,但是日军先夺取了英军控制的仁安羌,使得英军开始向印度方向退兵,于是日军迂回至国民革命军背后,令中国远征军右翼暴露,结果联合作战失利,远征军第5军被迫撤退到印度,第66军撤退回国。这次战斗中,黄埔将领戴安澜师长牺牲。最终缅甸被日本占领,滇缅公路中断,10万远征军经血战只有2万余人安全撤离但战绩优越入缅作战以来先后击毙日军4万多。而杜聿明被召回,美军兼任中缅战区参谋长的史迪威将军和第5军的师长孙立人、廖耀湘则留下继续负责在印度编练军。

战争经过:

     

第一次远征

作战 

       由于英国方面的阻挠,直到1942年2月中旬,中国远征军只有第6军的49、93师进入缅甸景东地区,其余各部仍在滇缅公路集结待命。此时由于缅甸战事吃紧,英国人却又急着要远征军入缅参战。2月16日,蒋中正下令先运送第5军入缅,以第200师为先头部队。3月7日,200师到达同古,3月16日,日军开始轰炸同古,此为远征军与日军第一次大规模接触。3月19日,200师首次与日军地面部队接触,由于缅甸交通线不断遭到日军的狂轰滥炸,再加上英方的消极延误,后续部队始终没有按原定计划到达同古,10余日后,200师伤亡达2000余人,内缺粮弹、外无援兵,并且还要面对4倍于己的敌军包围,杜聿明审时度势,下令200师于3月29日晚从同古以东突围。3月30日,日军进城后才发现同古是一个空城。在同古保卫战中,200师歼敌5000余人,重创日军第55师团。

  随后中国远征军准备进行平满纳会战,然而,在西路方面,缅甸战场右路英军不断后撤,将中路平满纳地区的中国远征军右翼完全暴露给日军,东线方面由于中国军队兵力薄弱,阵地不断失守,第5军有被包围歼灭的危险。4月18日凌晨,史迪威和罗卓英不得不下令放弃平满纳会战。

  4月14日凌晨,英缅军总司令亚历山大急电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请求解救被包围在仁安羌的英军。4月19日下午5时,在新38师师长孙立人、副师长齐学启和113团团长刘放吾的带领下收复了任安羌油田,解救了英军7000多人和被日军俘虏的英缅军官兵、美国传教士和新闻记者等500多人。消息传出,中、英、美三国轰动。

  4月20日,史迪威和罗卓英轻信英方关于在仁安羌和乔克柏当之间有敌军3000余人的情报,命令第200师长途奔袭至乔克柏当。第200师到了乔克柏当后,发现没有日军,只有英军在新38师的掩护下撤退。而后又退回到棠吉,浪费了宝贵的3天时间,使日军抢先攻占了棠吉,4月23日下午,200师向棠吉发起攻击,经过激烈的战斗,于4月25日18时占领棠吉。而在4月24日,在日军猛烈攻势之下,第6军被迫放弃雷烈姆,   日军随后从雷烈姆北进,此时防守腊戍已无意义,第200师遂于4月26日放弃棠吉。

 4月29日拂晓,日军猛攻腊戍,第66军伤亡惨重,当天中午,日军占领腊戍,第66军各部退守新维。所谓曼德勒会战已经彻底成了泡影。此时撤退已经成了当务之急。

撤退  

   东线方面,第6军于4月24日被迫放弃雷列姆之后,且打且退,5月12日,推到萨尔温江东面,随后撤回国内。

 中线方面,第5军军部和所属的新22师、第96师主力于4月26日黄昏由皎克西乘汽车、火车向曼德勒转移,于当天间十时全部到达。5月1日全部撤至伊洛瓦底江以西以北地区,此后第五军直属部队、第200师、第96师、第66军的新38师徒步轮流掩护撤退。5月8日上午,日军攻占密支那,杜聿明按蒋中正7日的命令向国内撤退。5月9日,由于在杰沙(又译为卡萨)发现日军,并且新38师先到杰沙掩护的只有一个团,而新38师、新22师主力至少需要一天半才可以从前线撤下,杜聿明认为日军有可能从南北包围将远征军歼灭,从而下令第93师在右翼掩护,并且在孟拱附近占领掩护阵地,同时命令各部队分路回国,自寻生路。

  新38师师长孙立人没有听从杜聿明的命令,向西撤往了印度。新38师是第一次远征结束之后唯一一只保存建制的部队。

    杜聿明率领第5军直属部队和新22师,离开密瓦公路改道向西北方向追去,转打洛到新平阳,迷路的远征军在森林里转来转去,很多人因为饥饿、疾病死去,还有一些人因为忍受不了折磨而自杀。后来,一架美国飞机在野人山上空发现了这支军队,盟军随后空投了电台、粮食、药品,使得这支军队终于走出了野人山,由于预定回国路线所经的中缅国境已有大量日军把守,这只部队最后还是改道去了印度。  

 第200师至棠吉,以后沿途突破敌人的封锁线,经南盘江、梅苗、南坎以西回国。5月18日,第二百师分兵两路通过细(胞)抹(谷)公路,前卫部队突然遭到伏击。激战一天,第二百师伤亡过半,才从东面山坡撕开一条缺口,残余官兵得以死里逃生。戴安澜在突围时被两颗机枪子弹击中胸部和腹部。5月26日,戴安澜将军逝世。

  第96师及炮工兵各一部经孟拱、孟关、葡萄、高黎贡山回国。

  据战后统计,穿越野人山的部队有3万余人葬身原始森林,其中第5军新编第22师野战医院的护士刘桂英更是做为唯一走出野人山的女兵而闻名。 第一次远征结果  第一次远征失败之后,滇缅公路中断,10万远征军经血战只有4万余人安全撤离。日本既封锁了国际援华运输线,又打开了西攻印度的大门。原有的作战物资转而通过驼峰航线与中印公路输送。  

 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出动103000人,伤亡56480人(绝大部分在胡康河谷野人山)。日军伤亡约15000人,英军伤亡1.3万余人。

 

第二次远征:

驻印军与滇西远征军的训练

1942年7月15日,新38师由英帕尔开往蓝姆伽,8月初,从缅北野人山脱险入印的的第5军新22师和军直属部队也来到了蓝姆伽。根据中美协议,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部撤销,改称为中国驻印军总指挥部。史迪威为总指挥,罗卓英为副总指挥。同时,国民政府利用驼峰空运飞机回航的机会,每天空运几百名士兵到印度,以补充兵源。1942年底,由于史迪威与罗卓英矛盾不可调和,蒋中正被迫将罗卓英调回国内,经过反复考虑,决定派第8军军长郑洞国中将接替罗卓英的职务。同时决定在驻印军指挥部下设新编第一军建制,下辖新38师、新22师。郑洞国任军长,孙立人为副军长兼新38师师长,廖耀湘为新22师师长。3月中旬,郑洞国率军部人员来到蓝姆伽,正式成立新一军

1942年10月24日,新编第38师112团孙立人将军将缅甸会战中投降的1200名日本士兵以及军官,统统以活埋的方式处死!

  1942年底至1944年春,新30师兵员陆陆续续空运到印度,新30师编入新一军序列。1944年上半年,第14师与第50师的也兵员空运到了印度。中国驻印军在蓝姆伽换装了美式装备,有美国的军事援助和充足的粮食,军事训练十分扎实。经过一年的整训,练就了丛林训练和丛林生存的过硬本领。再加上同时大批知识青年在蒋中正“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踊跃参军,士兵的素质有了大大的提高,这两点使得驻印军的战斗力大为提高。

  1942年6月,怒江防线稳定之后,国民政府积极训练军队,准备反攻缅甸。1943年2月1日,蒋中正任命陈诚为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3月28日,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在云南楚雄成立。陈诚从重庆飞到楚雄就任,着手进行远征军部队的训练和反攻计划的制定。1943年8月,远征军的5个军编练和装备基本完成。后调来的第54军也在11月完成改编。其中,第11集团军下辖第2、第6、第71军和第200师。第20集团军辖第53、第54军共4个师。另外第八军和第93师直属远征军司令长官部。1943年冬,陈诚因病辞职,卫立煌接任远征军司令。

反攻
  1943年3月,新38师的114团即先行开进野人山区,掩护中美部队修筑自印度列多到野人山区的中印公路。1943年10月下旬,雨季停止,在列多的新22师和新38师主力乘车到达胡康河谷边缘,驻印军缅北反攻战正式开始。经过血战之后,新38师于12月29日攻克于邦。随后在新38师的配合下,新22师于1944年3月5日攻克孟关。后来两师合作攻下瓦鲁班。新22师在攻占瓦鲁班战斗中突袭18师团司令部,缴获18师团发布作战命令的关防大印,这在抗战期间绝无仅有。蒋中正给其嘉奖电为:中国虎!1944年4月份新22师、新38师、第30师、第50师与美军联合围攻下了密支那。攻克密支那后,各个部队修整了2个月,此时第14师、第50师、新30师已陆陆续续空运来到缅北反攻的前线,中国进入缅甸的部队已达到5个师,为便于指挥,将新一军扩编为新一军和新六军两个军。新一军下辖新30师和新38师,军长孙立人。新六军下辖新22师、第14师、第50师,军长廖耀湘。郑洞国升任驻印军副总指挥。1944年10月16日,新一军与新六军开始向八莫发起进攻,12月初,日军进犯独山,贵阳告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下令调新六军回国保卫大西南,新六军主力于12月1日奉命停止前进,新六军军部及新22师、第14师被空运至云南沾益,以保卫重庆。留下第50师与新一军作战,归新一军指挥(后来正式编入新一军序列)。1944年12月15日新一军攻克了八莫。

  在驻印军开始反攻几个月之后,国内滇西的中国远征军反攻开始。1944年5月11日第20集团军强渡怒江,于6月底血战至腾冲附近。经过3个月的战斗,于9月14日解放腾冲。第11集团军于6月1日渡江,新28师于4日攻克腊猛,进围松山,由于敌阵坚固,该师五攻未客。7月1日改由第8军来攻,该军以三个师轮换进攻,连续九次,到9月7日方破敌阵,全歼守敌。远征军经过血战,于11月3日攻克龙陵,20日攻克芒市,12月1日攻克遮放,1945年1月19日克复畹町。1月22日中午第53军第116师与新一军一部在木遮相会,旋以钳形攻势向芒友推进,

  1945年1月15日,新一军攻克南坎,并继续前进,于1月27日畹町附近的芒友与云南西进的中国远征军会师。1月28日中印公路通车典礼在畹町城举行。会师后,滇西远征军回国,新一军与第50师南下,新一军先后拿下了新维、腊戌,第50师先后攻克了南渡、西保、南燕、皎麦等市镇,新50师自从1944年渡过伊洛瓦底江以来,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挺进600公里,毙伤日军3500余人。3月30日,中国远征军攻克乔梅,与英军胜利会师。随后中国驻印军凯旋回国。至此,中国驻印军与中国远征军的任务顺利完成。

第二次远征结果
  第二次入缅作战,中国驻印军伤亡1.8万余人,歼灭日军4.8万余人,解放缅甸土地约13万平方公里。滇西中国远征军伤亡67403人,歼灭日军21057人,解放滇西全部土地约3.8万平方公里。中国远征军完成了中国战略大反攻的全面胜利。


  中国远征军入缅抗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篇章,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历史地位,远征军将士们付出的努力和牺牲,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写照。
  中国远征军以数倍甚至十数倍于日军的伤亡,取得的一个个胜利,在某些人看来并不值得称道。然而我们应该记住,这是中国正面战场唯一取得全胜的攻势性作战,同时也取得了抗战中仅有的几次对日军的全歼战。
  更重要的是,中国人正是通过这种牺牲精神才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能够成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是数百万抗战将士用生命换来的。
  东亚和南亚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之一。在亚洲战场上,由于中国实际牵制了50%以上的日军陆军,彻底打破了日本军部数月征服中国、尔后北进苏联与纳粹德国会师、进入西亚和欧洲战场的战略构想;其次,中国远征军入缅抗战,粉碎了日军经缅犯我的真正意图。
  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缅北、滇西反攻作战并取得胜利,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的一大壮举。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缅北、滇西反攻,从1943年10月至1945年3月,历时17个月,在缅甸北部山区复杂的地理条件和炎热多雨的气侯条件下,英勇作战,取得显著战绩,此后,日军再无力发动对缅北的大规模进攻。其意义深远,重新打通了中国西南国际交通线,对稳定豫湘桂战役后正面战场战局起了积极作用,也揭开了正面战场的反攻序幕,将日军赶出中国西南大门,彻底粉碎了日军从西南风所和进攻中国大后方的企图。同时,有力地支援了英军对英帕尔的坚守和对缅中的出击作战,体现了中国军民伟大的国际主义和民族牺牲精神。
  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是抗战期间中国为支援英军抗击侵缅日军、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而进行的出国作战,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的一次军事合作,是中国军队向日军发起的战略性反攻,也是亚洲反法西斯战场从失败走向胜利的转折性战役之一。中国远征军在失败不可抗拒的情况下,仍然苦苦支撑着缅甸战局。虽然经历失败,但其付出的牺牲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赢得了时间和空间。因此可以说,中国远征军从其产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角色。

战果: 中日缅甸之战从1942年1月战致1945年3月,前后历时40个月,

中国远征军以伤亡近20万人的代价 击毙日军70000人 毙伤日军100000人!

  中国远征军,以数万战士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反攻作战的完全胜利。这场胜利,解除了日军对中国战场西侧的威胁,打破了日军对美援华物资的封锁,同时减轻了盟国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压力,在国际上博得了崇高的荣誉!!!

顶一下(112 写日记 339931 114621
分享排行

 

 

留住已经逝去的峥嵘岁月 记住曾经绽现的万种风情 在记忆即将淡漠的时候 来把这些重新回味

Copyright (C) 2008-2014 www.jue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3001011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908号

客服QQ 101716056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148464312 邮箱 101716056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