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想首页

【日本侵华战争全过程】一

民国风云 [感伤] 2010-08-03 13:15:51 星期二 晴天 查看:268 回复:4 发消息给作者
                                日本的大陆政策 即 【日本的野心】      

 


大陆政策也称大陆经略政策,是日本自明治维,“不甘处岛国之境”,立足于用战争手段侵略和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的对外扩张政策,是日本近代军国主义的主要特征和表现。日本大陆政策于19世纪80年代趋于成熟,并在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中得以实施。因此中日甲午战争本质上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日本近代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必然产物。
  所谓“大陆政策”,是指做为岛国的日本向中国和朝鲜等大陆国家进行武力扩张,梦想称霸亚洲,征服全世界的侵略总方针。作为一种侵略政策的形成,必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日本“大陆政策”形成的历史条件,则源于明治维新前后已奠定的经济、政治、军事,尤其是思想基础。
  日本“大陆政策”的缘起,并非从日本近代开始的。早在丰臣秀吉(1536-1598)初步统一日本后,就曾于1592、1597年两度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至德川幕府末期则出现了“海外雄飞论”。所谓“海外雄飞论”是当时日本儒学家、国学家和洋学家从不同角度集中论述的对外扩张主义思想,矛头指向朝鲜和中国。因此,它并非某一思想家所提,而是多家主张的概括。其主要代表人物为本多利明、佐藤信渊和吉田松阴等。他们的主张虽具有不切当时日本实际的幻想性,但却奠定了“大陆政策”的思想基础。

 

 

                    中日战争的导火索——朝鲜东学党农民起义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在短短7年的时间里国力增强了5倍,之后就开设了推行【大路政策】,他的首要目标是侵略朝鲜和中国。1876年,日本迫使朝鲜李氏王朝签订《江华条约》。从此,朝鲜逐渐沦为殖民地。朝鲜人民不甘心做奴隶,1894年终于爆发了大规模的东学党农民起义。

也就是这场在中国人和日本人眼里民不见经传的朝鲜农民起义,直接导致了中国与日本两国之间从十九世纪末尾到二十世纪中页的一场亚洲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拼杀最血腥的长达51年的中日战争!

东学党的创始人叫崔济愚,以宗教的形式宣传平等思想,反对封建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1893年朝鲜发生灾荒。1894年1月,东学党领导人权俸准领导农民起义,攻占古埠郡衙,活捉郡守。起义军攻占郡城后建立革命政权执纲所,提出灭尽权贵,逐灭委意得口号。3月,农民军击溃前来镇压的反动军队,并乘胜前进。4月底,一举攻占南方重镇全州,革命浪潮席卷全国。
  面对迅猛的革命风暴,李氏王朝惊恐万状。一面假意同意农民军提出的平分土地等十二条要求,一面又请求中国清朝政府派兵协助镇压。日本则阴险地怂恿中国出兵,以便为自己出兵朝鲜制造借口。清政府于6月出兵朝鲜。日本马上跟着派兵在朝鲜登陆,并很快挑起中日甲午战争。在这种复杂的形势下,起义军内部分裂了。以全俸准为首的一派主张直捣汉城,推翻李氏王朝,驱逐日寇,以崔时亨为首的一派则宣扬儒道,提倡仁爱。
  10月,全俸准毅然率领部队向汉城进军。11月,起义军受到严重挫折。12月,全俸准被俘,随后壮烈牺牲。起义被镇压。东学党起义是朝鲜近代史上规模做大的武装起义,虽被日本侵略者和朝鲜反动当局镇压下去了,但充分显示了朝鲜人民不甘屈服的顽强革命精神。

 

 


              
                            
第一次中日战争】即【日清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   

 

 

       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日本政府同时也诱使清政府派兵,为自己出兵朝鲜制造借口,清政府接到朝鲜政府请求后,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淮军两千五百人分批赴朝,屯驻牙山,并电告驻日公使汪凤藻,令其根据1885年的《中日天津条约》
    《中日天津条约》内容是
    1.议定两国撤兵日期;
  2.中、日均勿派员在朝教练;
  3.朝鲜若有变重大事件,两国或一国要派兵,应先互行文知照。
知照日本外务省。其时,日本内阁见阴谋得逞,一面派兵入朝,占据汉城附近各战略要地,一面设立有参谋总长、参谋次长、陆军大臣、海军军令部长等参加的大本营,作为指挥侵略战争的最高领导机关。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训令驻朝公使大鸟圭介“得施行认为适当之临机处分”,授权大鸟挑起衅端,发动侵略战争。
  当中日两国向朝鲜出兵时,朝鲜政府已接受东学党起义军提出的要求,双方签订休战和约,起义军退出全州。朝鲜内战实际上已经停止,清军并未与东学党起义军交战。朝鲜政府为消除日本出兵借口,6月13日请求中国撤兵。叶志超部准备从牙山订期内渡,清政府要求日本同时撤兵。日本虽已失去出兵朝鲜的借口,但仍决心扩大事端,促成中日关系破裂,它不仅拒绝撤兵,反而继续向朝鲜增派军队,并提出所谓共同“改革”朝鲜内政的方案,以达到既使日军赖在朝鲜不走又能拖住中国军队的双重目的。7月12日,陆奥电令大鸟:“目前有采取断然处置之必要”,“不妨利用任何借口,立即开始实际行动”。大鸟接训令后,于19日和20日连续提出强硬要求,胁迫朝鲜政府废除中朝通商条约,并驱逐中国军队出境。23日,日军攻占朝鲜王宫,拘禁国王李熙,成立以大院君李昰应为首的傀儡政府。25日,大鸟指令大院君宣布废除中朝两国间的一切商约,并“授权”日军驱逐屯驻牙山的清军。当天,日本不宣而战,在丰岛海面对中国海军发动突然袭击,击沉中国运兵船“高升”号;同时日本陆军向驻牙山中国军队发起进攻,终于挑起了这场侵略战争。8月1日(七月初一),中日政府同时宣战。甲午战争开始。

 中日甲午战争的整个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在此阶段中,战争是在朝鲜半岛及海上进行,陆战主要是平壤之战,海战主要是黄海海战。
  
  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 。这时在清廷内部,以光绪帝为首的主战派占上风。是年慈禧太后六十岁,她盼望从速结束战争,以免耽误她大办庆典,因此倾向和议,但迫于清议,一时尚不敢公然主和。在此阶段中,战争是在朝鲜半岛及海上进行,陆战主要是平壤之战,海战主要是黄海海战。
  平壤之战发生于9月15日,是双方陆军首次大规模作战。当时驻守平壤的清军共三十五营,一万七千人;进攻平壤的日军有一万六千多人,双方兵力旗鼓相当。战斗在三个战场同时展开:其一为大同江南岸战场。晨三时,日军第九混成旅团在大岛义昌少将的指挥下,首先向大同江南岸清军发起进攻。其二为玄武门外战场。玄武门为日军的主攻方向,因此集中了优势兵力,由立见尚文少将的第十旅团(又称朔宁支队)和佐藤正大佐的第十八联队(又称元山支队)担任主攻。高州镇总兵左宝贵登玄武门指挥,激战中,左宝贵中炮被牺牲,其部下三位营官也先后阵亡,午后二时玄武门遂被日军攻陷。日军向城内推进,遭到清军的激烈抵抗,只得退守玄武门。其三为城西南战场。晨七时,野津道贯中将亲率日本第五师团本队,从平壤西南用炮火掩护步兵冲锋,清军马队进行反击。至中午,野津道贯见难以得手,下令暂停攻击,退回驻地。此时,军总统(总指挥)叶志超贪生怕死,于午后四时树白旗停止抵抗,并下令全军撤退。六天里,清军狂奔五百里,于21日渡鸭绿江回国。日军占领朝鲜全境。
      黄海海战发生于9月17日 ,是中日双方海军一次主力决战。发生于鸭绿江口大东沟(今辽宁省东港市)附近海面。北洋舰队参加战斗军舰为10艘,日本海军投入战斗军舰则有12艘。中午开战后,北洋舰队重创日本比叡、赤城、西京丸诸舰,但北洋舰队中致远舰亦受重创(管带邓世昌)。一八九四年九月十七日,即平壤陷落的第三天,日本联合舰队终于在鸭绿江口大东沟附近的黄海海面挑起—场激烈的海战。 日本海军在大同江外海面,集中了12艘军舰,包括其全都精华,即吉野、高千穗、秋津洲、浪速、松岛、千代田、严岛、桥立等八艘五千马力以上的主力舰和巡洋舰。
  9月15日上午,北洋舰队的主力,计军舰10艘,附属舰8艘,在丁汝昌率领下到达大连湾。
  16日凌晨1时,铭军的十个营共四千人分乘五艘运兵船,向鸭绿江口的大东沟进发。
  16日中午,舰队抵达大东沟(今辽宁省东港市),到次日早晨,军队全都登陆。
  17日上午8时,旗舰定远上挂出龙旗开始返航。
  11时许,北洋舰队突然发现西南方向海面上有几簇黑烟,丁汝昌登上甲板了望,判定为日本舰队。于是立即命令各舰升火、实弹,准备战斗。
  由东乡平八郎指挥的吉野号率先发现北洋舰队,发出信号“东北方向发现三艘以上敌舰”。
  12时20分,日舰逐渐接近北洋舰队。
  中午12时50分,北洋舰队旗舰定远首先开炮。
  十秒钟后,镇远舰也发出炮弹,紧接着,北洋舰队各舰一齐发炮轰击。三分钟后,日本旗舰松岛也开始发炮还击。刹时间,双方各舰百炮一齐怒放,硝烟弥漫,海水沸腾。
       战斗开始不久,北洋舰队旗舰“定远”舰由于下水12年,久已失修,舰桥被突然开火的大炮震塌,丁汝昌摔伤,信旗被毁。丁汝昌拒绝随从把自己抬入内舱,坚持坐在甲板上督战。可是他只能鼓一舰士气,战斗刚开始,北洋舰队就失去了指挥。日第一游击队4舰利用航速优势绕攻北洋舰队右翼“超勇”、“扬威”,二舰相继被击中起火,退出战斗。日舰“吉野”也被北洋舰队击中起火,但很快被扑灭。13时30分左右,“超勇”沉没。
  当日本第一游击队绕攻北洋舰队右翼时,本队也与北洋舰队主力交相攻击。日本军舰“比睿”、“赤城”、“扶桑”、“西京丸”被北洋舰队截击。“定远”、“来远”、“经远”重创“比睿”、“赤城”。“西京丸”也受创。
  14时15分左右,日本舰队绕至北洋舰队背后,与第一游击队形成夹击之势。北洋舰队腹背受敌,队形更加混乱。在混战中,北洋舰队一直冲杀在前的“致远”舰受到“吉野号”、“高千穗”等的集中轰击,多处受伤,船身倾斜。
       伊东祐亨令第一游击队救援“赤城”、“比睿”。英勇的“吉野号”冲在最前面,正遇上全身着火的“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下令撞沉“吉野号”。“致远”舰向“吉野”号右舷高速撞去。附近日舰向“致远”舰发射鱼雷,“致远”舰躲过一条鱼雷后,不幸被另一条击中,全舰清兵共252名全部壮烈殉国。
  “经远”继续迎战“吉野”,也中弹起火,管带林永升、大副陈策阵亡,随后舰也被鱼雷击沉,全舰270人除16人获救外,全部牺牲。“致远”沉没后,“济远”管带方伯谦、“广甲”管带吴敬荣,临阵脱逃(方伯谦等是否临阵脱逃,近年有不同看法)。“靖远”、“来远”因中弹过多,退出战斗,避至大鹿岛附近紧急修补损坏的机器。
  “定远”、“镇远”两舰中弹甚多,几次起火。
  下午3时30分,“镇远”舰的30.5公分大炮连续击中日本旗舰“松岛”号二次。“松岛”后甲板四号炮塔中弹后,火焰引发装药,发生了大爆炸。“松岛”船轴倾斜5度,冒起白烟,火灾大作。
  不久,“靖远”、“来远”抢修完毕,重新投入战斗。日本军舰“赤城”、“比睿”、“西京丸”受重创,“松岛”、“吉野”、“扶桑”也被击伤,又见北洋舰队重新集队,伊东祐亨便于17时40分左右下令撤出战场。
  北洋舰队稍事追击,也收队返回旅顺。历时5个多小时的黄海海战到此结束。
  黄海海战历时5个多小时,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为近代世界海战史上所罕见。
  海战的结果是北洋舰队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广甲”逃离战场后触礁,几天后被自毁)5艘军舰,死伤官兵千余人;日本舰队“松岛”、“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舰受伤(“西京丸”、“赤城”两舰被拖行后不久后沉没),死伤官兵600余人。
  平壤、黄海战后,身负军事指挥重任的李鸿章以进一步推行其消极避战方针,同时慈禧太后的主和也渐趋明朗化。

第二阶段:从1894年9月17日到11月22日。在此阶段中,战争在辽东半岛进行,有鸭绿江防之战和金旅之战。
  
  
  鸭绿江防之战开始于10月24日,是清军面对日军攻击的首次保卫战。当时部署在鸭绿江北岸的清军共八十二营,约两万八千人。清政府任命宋庆为诸军总统,节制各军。日军进攻部队是山县有朋大将统率的第一军,包括桂太郎中将的第三师团和野津道贯中将的第五师团,共三万人。双方兵力不相上下。但是,宋庆虽负节制诸军之名,各军实则不服调度,而且士气不振,将领多无抗敌决心。是日午前十一时,日军先于九连城上游的安平河口泅水过江成功。当,日军又在虎山附近的鸭绿江中流架起浮桥,清军竟未觉察。25日晨六时,日军越过浮桥,向虎山清军阵地发起进攻。清军守将马金叙、聂士成率部奋勇还击,因势单力孤,伤亡重大,被迫撤出阵地。日军遂占领虎山。其他清军各部闻虎山失陷,不战而逃。26日,日军不费一枪一弹占领了九连城和安东县(今丹东)。在不到三天内,清朝重兵近三万驻守的鸭绿江防线竟全线崩溃。
  金旅之战也开始于10月24日,至11月22日旅顺口陷落,这是甲午战争期间中日双方的关键一战。日本第一军进攻鸭绿江清军防线的同一天,大山岩大将指挥的第二军两万五千人在日舰掩护下,开始在旅顺后路上的花园口登陆。日军的登陆活动历时十二天,清军竟坐视不问。11月6日,日军进占金州(今辽宁大连市金州区)。7日,日军分三路向大连湾进攻,发现清军早已溃散,不战而得大连湾。日军在大连湾休整十天后,开始向旅顺进逼。当时旅顺地区清军有七统领,道员龚照玙为前敌营务处总办,有“隐帅”之称,共辖三十三营,约一万三千人。18日,日军前锋进军土城子,徐邦道的拱卫军顽强阻击,次日,龚照玙竟置诸军于不顾,乘鱼雷艇逃往烟台。19日,黄仕林、赵怀业、卫汝成三统领也先后潜逃。21日,日军向旅顺口发起总攻。22日占领旅顺口。日军进入旅顺后,见人就杀,在4天3夜的大屠杀中,全市近2万中国人全遭杀戮,只有埋尸的836人幸免于难。 
  随着清军节节败退,在清廷内部,主和派已占上风,大肆进行投降活动。旅顺口失陷后,日本海军在渤海湾获得重要的根据地,从此北洋门户洞开,北洋舰队深藏威海卫港内,战局更加急转直下。

第三阶段 :
从1894年11月22日到1895年4月17日。在此阶段中,战争在山东半岛和辽东两个战场进行,有威海卫之战和辽东之战。


        威海卫之战是保卫北洋海军根据地的防御战,也是北洋舰队对日的最后一战。其时,威海卫港内尚有北洋海军各种舰艇二十六艘。1895年1月20日,大山岩大将指挥的日本第二军,包括佐久间左马太中将的第二师团和黑木为桢中将的第六师团,共两万五千人,在日舰掩护下开始在荣成龙须岛登陆,23日全部登陆完毕。30日,日军集中兵力进攻威海卫南帮炮台。驻守南帮炮台的清军仅六营三千人。营官周家恩守卫摩天岭阵地奋起反抗,因寡不敌众而全军覆没。日军也死伤累累,其左翼司令官大寺安纯少将被击毙。由于兵力悬殊,南帮炮台终被日军攻占。2月3日日军占领威海卫城。威海陆地悉被敌人占据,“丁汝昌”坐镇指挥的刘公岛成为孤岛。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佑亨曾致书丁汝昌劝降,遭丁汝昌拒绝。5日凌晨,旗舰定远中雷搁浅,仍做“水炮台”使用。10日,定远弹药告罄,刘步蟾自杀。11日,丁汝昌饮恨自杀,以身殉国。洋员和牛昶昞等推署镇远管带杨用霖,出面主持投降事宜,杨用霖最终自杀。12日,由美籍洋员浩威起草投降书,伪托丁汝昌的名义,派广丙管带程壁光送至日本旗舰。14日牛昶昞与伊东佑亨签订《威海降约》,规定将威海卫港内舰只、刘公岛炮台及岛上所有军械物资,悉数交给日军。17日,日军在刘公岛登陆,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辽东之战持续的时间很长。自日军突破清军鸭绿江防线后,连占凤凰城、岫岩、海城等地。大清国调两江总督刘坤一为钦差大臣督办东征军务,授以指挥关内外军事的全权,并任命湖南巡抚吴大澄和宋庆为帮办,以期挽回颓势。从1895年1月17日,清军先后四次发动收复海城之战,皆被日军击退。2月28日,日军高歌猛进,从海城分路进攻,3月4日攻占牛庄,7日不战而取营口,9日又攻陷田庄台。仅十天时间,清朝百余营六万多大军便从辽河东岸全线溃退。


从1894年的7月至1895年的3月。经过了7个多月的浴血奋战,清军士兵以43000人的牺牲代价斩杀日寇27000人!清朝官兵虽英勇奋战但由于清王朝的腐朽最终甲午战争画上了悲壮的句号。

《马关条约》的签订:
 随着战争的失利,清政府进一步加紧了议和活动。2月11日,决定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议和。4月17日,李鸿章与日本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傅文及外务大臣陆奥宗光在马关春帆楼签订《马关条约》,包括《讲和条约》十一款,《另约》三款,《议订专条》三款,以及《停战展期专条》两款。
继马关条约的协定清政府须向日本赔款两亿两白银并割让 辽东 台湾 澎湖 三地给日本!值得注意的是:后来中国政府又以4000万两白银的价钱在 俄罗斯的干涉下 从日本手里赎回了 辽东地区.
  该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同时它也成为中国近代民族觉醒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台湾保卫战    

 


光绪二十年(1894)六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疯狂的侵华战争。软弱的清政府战败议和,第二年3月23日(1895年4月17日),同日本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其中正约第二款规定,中国割让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
  凶耗传出,犹如晴天霹雳,全国上下群情激愤,痛斥卖国贼,反对割地求和。正在北京会试的各省举人,在康有为等人的倡议下,上书光绪皇帝,要求清政府拒绝批准《马关条约》,迁都再战,变法图强。台湾籍举人尤为激愤,他们联名上书都察院:“今者闻朝廷割弃台地,以与倭人,数千百万生灵,皆向北恸哭,闾巷妇孺,莫不欲食倭之肉,各怀一不共戴天之仇,谁肯甘心降敌?纵使倭人胁以兵力,而全台赤子,誓不与倭人俱生,势必强勉支持,至矢亡援绝,数千百万生灵尽归糜烂而后已。”一些爱国官吏也纷纷封章上奏,力陈《马关条约》的危害,反对割地求和。从4月中旬到5月初,仅反对割台的章奏就达140余件,签名者达数千人,一场前所未有的反侵略、反卖国的爱国运动震荡着神州大地。
  恶讯传到台湾,全台人民“若午夜暴闻轰雷,惊骇无人色,奔走相告,聚哭于市中,夜以继日,哭声达于四野。”爱国诗人丘逢甲闻讯,怒不可遏,当即刺破手指,血书“抗倭守土”四个大字,以示抗敌保台的决心,随后率领台湾绅民上书清政府:“和议割台,全台震骇。…… 全台非澎湖可比,何至不能一战?臣等桑梓之地,义与存亡,愿与抚臣誓死守御。设战而不胜,请俟臣等死后再言割地,皇上亦可以上对祖宗、下对百姓。”决心用生命来捍卫祖国的领土。淡水等地士绅亦纷纷毁家纾难,招募乡勇,购置武器,随时准备抗击日本侵略者。但腐败的清政府却不顾全国人民的悲愤抗议和台湾人民的死活,几次诏令台湾巡抚唐景崧率领文武官员内渡,撤离台湾。对此,台湾绅民失望已极,光绪二十一年五月初五(1895年5月25日),在丘逢甲等人的推动下,台湾官绅组成了抗日政府,定名为“台湾民主国”。推举唐景崧为总统,丘逢甲为义军统领,刘永福为大将军。他们一面电告清政府:“今之自主,为拒倭计,免其向中国饶舌;如有机,自仍归中国。”一面宣示中外,“台湾土地政令非他人所能干预,设以干戈从事,台民惟集万众御之,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表明了台湾民主国的首领们在“变出非常,改省为国,民为自主,仍隶清朝”的无奈之下,仍愿“为大清之臣,守大清之地”的真实情感。然而,由于唐景崧等人的阶级局限性,他们既不可能充分发动群众,打一场保家卫国、反抗侵略的人民战争,同时也缺乏真正与“台湾共存亡”的决心。所以,当日本大举进攻台湾的第七天,贪生怕死的唐景崧便躲进英船,逃回大陆。他抛弃了台湾人民,也为台湾人民所唾弃。
  真正保卫台湾、誓与台湾共存亡的是当时数百万台湾人民和一部分爱国官兵。日军侵入台湾后,大难当头、不甘心做亡国奴的台湾儿女,在全国人民的声援下,展开了英勇的反割台斗争。他们纷纷组成“平倭团”,抗击日本侵略者。在众多义军中,规模最大、最为著名的是由徐骧、吴汤兴、姜绍祖所领导的三支队伍。在台湾人民抗日浪潮的影响和推动下,以台湾军务帮办刘永福为首的部分清军将士,也纷纷表示抗不奉诏,坚守台湾,与台湾人民一道抵抗日本侵略者。在唐景崧、丘逢甲走后,刘永福与官兵绅民歃血为盟,慨然相誓:不要钱、不要官、不要命,甘苦与共、戮力同心,誓与台地共存亡。
  其实,早在《中日马关条约》签订之前,日本的联合舰队即已攻占了中国的澎湖列岛。《中日马关条约》签订之后,五月初六日(5月29日)日军首先在基隆以东的沃底登陆,清军或战或逃,一片混乱,台北重镇基隆很快陷落。日军侵入台北后,即以一军侵宜兰,一军略新竹。新竹为台中门户,五月下旬,为阻止敌人南下,新竹附近的各路义军联合起来在湖口一带英勇阻击。当沿大科嵌进犯的东路日军到达角板山盆地时,首先受到胡嘉猷所部的义军的顽强抵抗。正在两军相持不下时,徐骧率领义军冲杀过来,联合当地的武装民众,将日军包围。一时杀声四起,击毙日军60余人,樱井大佐亦一命呜呼,其余的日军逃入山林,又被三角涌一带的义军团团围困,直到来援的日军在汉奸的引导下,抄袭义军后路,被困日军才得以解脱。
  与此同时,吴汤兴所部义军,自湖口镇出发,迎击西路之敌。日军凭借优势炮火狂轰滥炸,义军被迫退至湖口,依凭土垒房舍,顽强阻击,直到整个村镇被敌人炮火摧毁殆尽,方才退出。日军在付出惨痛代价后,虽然占领了新竹和宜兰,但徐骧、吴汤兴等人为保卫台中,收复失地,继续率各地义军不断与敌人展开激烈的争夺战。抗日军民的浴血奋战,使狂妄的侵略者胆战心惊,大有身陷泥沼举步维艰之感。后来,日人竹越与三郎在《台湾统治志》一书中哀叹道:“不论何时,只要我军(指日军)一被打败,附近村民便立刻变成我们的敌人。每个人甚至年轻妇女都拿起武器来,一面呼喊着,一面投入战斗。我们的对手十分顽强,丝毫不怕死,他们隐蔽在村舍里,当一所房子被大炮摧毁,他们就镇静地转移到另一所房子里去,等一有机会就发动进攻。不仅台北的情况是这样,而且整个新竹的四郊也是这样,新竹的村民是以顽强和勇敢著称的。”
  新竹、宜兰失陷后,日军分兵三路继续南犯,徐骧等各路义军和刘永福率领的黑旗军亦节节阻击。六月十二日(8月2日),日军开抵台中大肚溪北岸。时用徐骧、吴汤兴等率军防守彰化城外的要隘八卦山。七月初九日(8月28日)拂晓,敌人两路进攻八卦山,东路之敌由僻静小道偷偷地摸到守军阵地背后,义军将士跃出掩体,与敌人白刃搏战,日军恃兵力和火力上的优势,攻占了阵地。义军吴汤兴等大批将士壮烈殉国。当西路敌军逼近大肚溪南的菜光寮时,刘永福部将吴彭年左手握枪,右手抡大刀,率领黑旗军奋力抗击。当其得知八卦山失守时,立即率七星队——黑旗军的敢死队急速援救,冲在最前面的是林鸿贵率领的黑旗军小分队,他们与敌血战,全部牺牲。吴彭年率七星队300余人,一路直上,锐不可当,终于夺回了山顶阵地,日军蜂屯蚁集,将七星队团团围住,四面环攻,弹如飞蝗,我军浴血奋战,吴彭年身被数十创,仍力战指挥,最后全部战死在八卦山头。
  八卦山争夺战,是整个反割台斗争中最为壮烈的一场战斗。日本精锐的近卫师团被击毙1000多人,其中,山根信成少将亦中弹身亡。我方义军和黑旗军死伤500余人。最后,徐骧仅带20余人冲出重围,进入阿里山区,在他的鼓动下,当地高山族同胞踊跃参军参战。徐骧很快又拉起一支700人的队伍,投入嘉义保卫战。徐骧与嘉义守将王德标定计,在城外暗埋地雷,然后将日军诱入地雷阵中,炸得日军血肉横飞,死700余人,日本近卫师团长北白川能久中将亦身受重伤,不久毙命。其后,在日军的疯狂报复下,守军被迫放弃嘉义城,退守曾文溪一线。
  曾文溪在台南府城以北20里,是保卫台南的最后一道防线。八月二十五日(10月13日),中日双方在这里展开了决战。装备精良的日军集结了28000人,马、步、炮各兵种俱全,守军阵地上弹如雨下,硝烟弥漫,扼守曾文溪的徐骧、王德标等部义军、黑旗军不过数千人,且无炮队、 马队,惟以步战肉搏。战斗打响后,徐骧等率军寸土必争,拼死抵抗,先战溪北,后战溪南,攻守相搏,声震江河,只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曾文溪两岸,日军尸横遍野。就在这场战斗中,徐骧不幸中炮阵亡,临死前,他仍然振臂高呼:“大丈夫为国捐躯,死而无憾!”
  曾文溪失陷后,台南成为孤城。在内无粮饷,外无援兵的情况下,黑旗军首领刘永福借口安平点兵,登上英国轮船逃回大陆,九月初三日(10月21日)台南失守,日寇控制了整个台湾省。
  从光绪二十一年五月上旬台北阻击战开始,至台南陷落,在近半年的浴血奋战中,台湾军民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部悲壮的爱国主义史诗。轰轰烈烈的武装反割台斗争虽然失败了,但它却给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据日本官方公布的数字,在台湾被击毙和病死的日本官兵,包括北白川能久亲王和山根少将在内,共5000余人,重伤者1500余人,另有21000余人回国治病,5200余人留台治疗,总计损失35000余人,占侵台总人数的一半以上。
为保卫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各族人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他们气壮山河的英雄事迹,永远铭记在炎黄子孙的心中。

 

 

                                          日俄战争   

 


1904-1905年间,日本与沙皇俄国为了侵占中国东北和朝鲜,进而争夺亚洲及整个太平洋地区的霸权,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进行了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野心更大了,疯狂推行其侵略中国、吞并朝鲜的“大陆政策”。这样,就同沙皇俄国推行的侵略中国、吞并朝鲜、独占亚洲、称霸太平洋的“远东政策”发生了尖锐矛盾。《马关条约》规定割让辽东半岛给日本,引起了沙俄的不满,沙俄为获得不冻港旅顺,控制我国东北地区,联合法、德对日施压,最后中国给日本白银3000万两作为“赎辽费”赎回辽东半岛,史称“三国干涉还辽”。对此,日本怀恨在心,伺机报复。逼日还辽不久,沙皇俄国便以“还辽有功”为借口,攫取了在中国东北修筑中东铁路及其支线等特权,后来,又强行向中国政府租借旅顺和大连。而日本经过10年备战,实力大增,决心在东北地区卷土重来,建立霸权,取代俄国在东北的地位。 至此日俄战争的开打迫在眉睫!

1904年2月8日,日军向旅顺俄国舰队发动突然袭击。10日,日俄正式宣战。

日俄两国前后经过了近20个月的大战,即:

【旅顺突袭战】

【辽东登陆战】

【旅顺争夺战】

【辽阳大会战】

【沙河攻守战】

【旅顺保卫战】

【奉天大会战】

【黑沟台会战】

【奉天保卫战】

【对马岛海战】

等一系列的恶战,沙俄军队战败向北败退。

这时俄国因国内爆发革命在加上远东地区8万士兵死于对日作战,军费开销高达十几亿卢布各部队也被打的疲惫不堪,所以无心再战;
日本由于战争消耗过大,伤亡人数超过25万【其中10万人战死】,可谓死伤惨重损失惨重,已筋疲力尽,也急欲结束战争。
美国担心日本过分强大,就从中调停。1905年9月5日,日俄两国在美国签订了《朴次茅斯和约》,背着中国,擅自在中国东北划分“势力范围”。根据条约,俄国将过去所霸占我国的库页岛南半部(北纬50度以南)及其附近一切岛屿割让给日本,将旅顺、大连及附近领土领海的租借权让给日本,俄国还承认朝鲜为日本的“保护国”。条约签订后,日、俄两国立刻逼迫清朝政府给与承认。

1905年12月,在日本的压力下,清朝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除了接受日、俄《朴次茅斯和约》中的所有规定外,还额外给日本以某些权益。

 
日俄战争是一场帝国主义之间不义之战,是交战双方站在对立的立场同时侵略中国、重新划分势力范围、争夺利权的战争。日俄战争爆发后,日本居然要求清政府在东北三省能以外地区严守中立,让出东北地区作战场,坐视日俄两国在中国境内为争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而厮杀。腐败至极的清政府竟同意宣布“局外中立”。在日俄战争中,旅顺的工厂被炸毁,房屋被炸毁,就连寺庙也未能幸免。耕牛被抢走,粮食被抢光,流离失所的难民有几十万人。日、俄都强拉中国老百姓为他们运送弹药,服劳役,许多人冤死在两国侵略者的炮火之下,更有成批的中国平民被日俄双方当作“间谍”,惨遭杀害。这场战争不仅是对中国领土和主权的粗暴践踏,而且使中国东北人民在战争中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和人身伤亡。

顶一下(97 写日记 339733 114621
分享排行

 

 

留住已经逝去的峥嵘岁月 记住曾经绽现的万种风情 在记忆即将淡漠的时候 来把这些重新回味

Copyright (C) 2008-2014 www.jue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3001011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908号

客服QQ 101716056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148464312 邮箱 101716056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