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想首页 登录
登录名
密码
验证码
自动登录忘记密码?
注册

关于名誉(下篇二)

余秋雨散文集 [开心] 2008-08-09 15:22:05 星期六 晴天 查看:191 回复:1 发消息给作者

    她当然知道,在儒家伦理的重压下,一个出身官宦之家的上层女子,与亡夫的
    感情弥深弥笃,而且又年近半百,居然公开再嫁,这会受到上上下下多少人的指责?
    我们今天还能看到当时很有见识的文人学者在自己著作里对李清照再嫁的恶评:
    “传者无不笑之”、“晚节流荡无依”……对此,我们的女诗人似乎有一种破釜沉
    舟般的勇敢。
  如果事情仅仅到此为止,倒也罢了,李清照面对鼎沸的舆论可以闭目塞听,关
    起门来与张汝舟过最平凡的日子。然而万万没有想到,这个张汝舟竟然是不良之徒。
    他以一个奸商的目光,看上了李清照在离中已经所剩无几的文物,所谓结婚只是
    诈骗的一个手段,等到文物到手,他立即对李清照拳脚相加,百般虐待。可怜的李
    清照,只要还有一点可容忍的余地,是绝不会再破门而出公开家丑的,她知道一切
    刚刚嘲笑过她的正人君子们得知内情后会笑得更响,但她毕竟更知道生命的珍贵,
    知道良善高雅不应该在凶恶横蛮前自甘灭亡,因此不顾一切地在结婚三个月后向官
    府提出上诉,要求解除他们的婚姻关系。
  李清照知道宋朝法律,妻子上告丈夫,即便丈夫真的有罪,妻子也要被判两年
    徒刑。但她宁肯被官府关押,宁肯审案时在大庭广众之下与无赖张汝舟对质,丢尽
    脸面,也要离婚。
  没有任何文字资料记载李清照出庭时的神态,以及她与张汝舟的言词交锋内容,
    但是可以想象那都不是我们愿意看到和听到的。为了达到离婚的目的她必须诉苦,
    但只要诉苦就把自己放置到了博取人们同情的低下地位上,这是她最不肯做的,更
    何况即便诉苦成功,所有旁观者的心中都会泛起“自作自受”四个字,这些她全能
    料到。如此景况,加在一起,出庭场面一定不忍卒睹。让这一切都从历史上隐去吧,
    我们只知道,这次上诉的结果,张汝舟被问罪,李清照也被关押,但离婚是成功了。
    李清照没有被关押太久,由于一位朝中亲戚的营救,她在九天后出狱。出狱后立即
    给营救她的那位亲戚写信,除了感激,还是在担心自己的名誉:“清照敢不省过知
    惭,们心识愧。责全责智,已难逃万世之讥;败德败名,何以见中朝之士”;“虽
    南山之竹,岂能穷多口之谈?惟智者之言,可以止无根之谤”。
  女诗人就是在如此沉重的名誉负荷下,悄悄地进入了老年。由此我们可以更深
    人地懂得她写于晚年的代表作如《声声慢》了,那就不妨再读一遍: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
    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
    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coc2不知道为什么我们许多
    写李清照的影、视、剧作品要故意讳避她如此剧烈的心理挣扎,可能也是担心一涉
    及名誉就怎么也表述不清。名誉,实在是一种足以笼罩千年的阴云。
  结果,千千万万不知李清照命运悲剧的读者,却在心中一直供奉着一个无限优
    雅的李清照。这是一种虚假吗?不是,这是一种比表层真实更深的真实。挣扎于身
    边名誉间的李清照虽然拥有几十年的真实反倒并不重要,而在闷时写下一些诗词
    的李清照却因创造了一种东方高雅女性的人格美而光耀千秋。为此,真希望饱学之
    士不要嘲笑后代读者对李清照命运悲剧的无知,这种无知正体现了一种历史的过滤
    和选择。那些连李清照本人也担心“难逃万世之讥”的恶名并未长久延续,真正延
    续万世的名誉,在当时却被大家忽视了,包括李清照自己。
  至此已可看出,我花这么多笔墨来谈李清照,是舍不得她的故事对于名誉的全
    方位阐释功能。名誉的荒诞性、残忍性、追逼性、递进性,以及日常体验的名誉与
    终极名誉之间的巨大差异,都包含在其中。
  其实,可以让人们作类似体验的典型还有很多,例如拿欧洲的小说家笛福、思
    想家伏尔泰、戏剧家维迦的坎坷经历来解析名誉问题也会很深刻,但我最终还是选
    中了李清照,因为她是中国人,又是弱女子,当然,更因为她是中国古代第一女诗
    人。
  李清照的遭遇至少使我们懂得,我们一生最花力气维护并始终为之奋斗、为之
    苦恼的东西,往往并不是生命中最珍贵的东西。
  那么,最珍贵的东西在哪里?靠谁来挖掘和鉴定?人们常常把希望寄托在同代
    或后代评论者身上。但事实证明,这种寄托很不可靠。即便是对那些与人为善、公
    正平和的评论者,也不能指望太深。仍以李清照为例,尽管自宋以来有那么多评论
    者抓住她再嫁之事大肆毁谤,却也总有一些人为她辩诬,这些人学问高,声望大,
    总该恢复李清照的真面目了吧,然而并不。例如清代的朱彝尊。王土禃、俞正燮、
    李慈铭等大学者都努力否定李清照曾经再嫁,说那是一群小人为了毁损李清照的名
    誉造的谣。我不知道李清照如果获悉她身后有那么多杰出人物为她作这种辩护,将
    作何想。名誉好像是挽回了,但这是真的名誉吗?
  自身名誉的基点是生命质量的自然外化。这是追求不到、争取不来、包装不出
    的,同时也是掩盖不住、谦虚不掉、毁损不了的。说到底,一个人在自身名誉的问
    题上是无能为力的。好就好在无能为力,一旦用力追求,便会弄巧成拙。在这里正
    好可以引用十七世纪英国政治家哈利法克斯的一句话:
  从被追求的那一刻开始,名誉就是一种罪恶。只有在那些人们能自然拥有而不
    必强求的地方,它才成为一种美德。
  这话好像说得太硬了一点,但世间很多罪恶都从追求本来并不拥有的名誉开始,
    倒是确实的。
  最后,想顺便谈谈已经取得名誉的人的心态问题。
  已经取得名誉的人,一般被叫做名人。身为名人而做着不名誉的事,大家就会
    有一种受欺骗感觉,这种心情很可理解,因为名人早已与大家有关。所谓“欺世
    盗名”的恶评,就很难用到一般骗子身上,因为只有真正出名才有资格欺世。鉴于
    此,人们在向名人喝彩、与名人套近乎的同时,往往又保持着潜在的警惕性、监视
    性乃至否定性,而且名声越大,这方面的目光就越峻厉,因而产生了“楼有多高,
    阴影就有多长”的说法。对此,名人大多感到委屈,觉得本来名声也是你们给的,
    怎么一下我倒成了谁都可以指手划脚的对象?其实一切受惠都是有代价的,不应该
    存在委屈的心理。
  并不是说,名人应该谨小慎微、寡言少语、处处陪笑地过日子,因为这种状态
    不可能对事业有重大创造、对社会有像样贡献,而没有创造和贡献,何以还算作名
    人?因此,名人们总是进退维谷。常听人说,名人太嚣张,但据我观察,出名后很
    快变得萎缩的名人更多。萎缩不完全是害怕,大多是应顺和期待,应顺着众人炯炯
    逼视的眼,期待着众人欲说未说的嘴。贝多芬在一篇书简中说:“获得名声的艺术
    家常受名声之苦,使得他们的处女作往往是最高峰。”这就说明了成名之后萎缩的
    普遍性。
  不管是萎缩还是嚣张,都是病态。要克服这种“名人症候”唯一的办法是在名
    誉上“脱敏、消炎”,平平稳稳地找回自己。我们原本是寻常的从业人员,周围突
    然响起了喝彩声,抬头一看居然是针对自己的,不免有点惊慌,那就定定神,点头
    表示感谢,然后继续低头做自己的事吧。如果觉得要为喝彩声负责,那么今后的劳
    作也就成了表演——万万不可进入表演状态,因为一旦进入,你就成了取悦于人、
    受制于人的角色——喝彩声刚刚过去,往往又会传来起哄声和叫骂声,仍然不要抬
    头竖耳,神定气闲地把持住自己,好在未曾进人过表演状态,你就没有义务要听命
    于这种声音。
  但是,尽管你不加理会,一阵阵声浪使你渐渐孤独。即便全是喝彩声,这声音
    也成了一道影影绰绰的围墙,一种若有若无的距离,使你难于像以前那样融入四周。
    这种孤独并不是自闭,因为你心中还有终极原则,还有茫茫众生,但终极原则无形
    无貌,茫茫众生也不发出什么声音,更不会向你走近,因此你所把握的仍然是寂寞
    一个人,如果能够领悟名誉和寂寞之间的关系,两相淡然,他也就走出了病态,既
    不会萎缩,也不会嚣张了。泰戈尔说:
  我攀登上高峰,发现在名誉的荒芜不毛的高处,简直找不到一个遮身之地。
  名誉的高处找不到这身之地,这种说法真好。人们常常误会,以为那里也像平
    地一样,总会有一些草树和别人的身躯可以为自己阻挡一点什么的,其实正是高度
    把这些遮盖物全都舍弃了。因此,要求接受高度就要准备接受难堪。但是难堪也只
    是心理感受罢了,如果你自知脚下的高度不是勉强堆垒而成,为何要躲避别人的目
    光?为何要掩饰自己的缺点?不把难堪当难堪,难堪也就不成其为难堪。
  ——如果实在消受不了名誉的重压,那还不如悄然从山峦爬下,安顿于人间万
    象的浓荫里。高峰对大地而言是一种景观,对自己而言却是一种牺牲。何必人人都
    去参加登山运动呢,你看连银髯飘飘的泰戈尔都有点懊悔了。

顶一下(36 写日记 31188 19643
分享排行

 

 

留住已经逝去的峥嵘岁月 记住曾经绽现的万种风情 在记忆即将淡漠的时候 来把这些重新回味

Copyright (C) 2008-2014 www.jue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3001011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908号

客服QQ 101716056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148464312 邮箱 101716056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