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想首页

江南小镇(二)

余秋雨散文集 [开心] 2008-08-09 15:21:11 星期六 晴天 查看:201 回复:1 发消息给作者

    像多数江南小镇一样,周庄得坐船去才有味道。我约了两个朋友从青浦淀山湖
    的东南岸雇船出发,向西横插过去,走完了湖,就进入了纵横交错的河网地方。在
    别的地方,河流虽然也可以成为运输的通道,但对普通老百姓的日常行旅来说大多
    是障碍,在这里则完全不同,河流成了人们随脚徜徉的大街小巷。一条船一家人家,
    悠々走着,不紧不慢,丈夫在摇船,妻子在做饭,女儿在看书,大家对周围的一切
    都熟悉,已不愿东张西望,只听任清亮亮的河水把他们浮载到要去的地方。我们身
    边擦过一条船,船头坐了两位服饰齐整的老太,看来是走亲戚去的,我们的船驶得
    太快,把水沫溅到老太的新衣服上了,老太撩了撩衣服下摆,嗔色地指了指我们,
    我们连忙拱手道歉,老太立即和善地笑了。这情景就像街市间不小心撞到了别人
    口说声“对不起”那样自然。
    
  两岸的屋舍越来越密,河道越来越窄,从头顶掠过去的桥越来越短,这就意味
    着一座小镇的来临。中国很多地方都长久地时行这样一首儿歌:“摇摇摇,摇到外
    婆桥”,不知多少人是在这首儿歌中摇摇摆摆走进世界的。人生开始总是在摇篮
    中,摇篮就是一条船,它的首次航行目标必定是那座神秘的桥,慈祥的外婆就住在
    桥边。早在躺在摇篮里的年月,我们构想中的这座桥好像也是在一个小镇里。因此,
    不管你现在多大,每次坐船进入江南小镇的时候,心头总会渗透出几缕奇异的记忆
    陌生的观望中潜伏着某种熟识的意绪。周庄到了,谁也没有告诉我们,但我们知道
    这里街市很安静,而河道却很热闹,很多很多的船来往交错,也有不少船驳在岸边
    装卸货物,更有一些人从这条船跳到那条船,连跳几条到一个地方去,就像市井间
    借别人家的过道穿行。我们的船挤入这种热闹中,舒舒缓缓地往前走。与城市里让
    人沮丧的“塞车”完全不同,在河道上发觉前面停着的一条船阻碍了我们,只须在
    靠近时伸出手来,把那条船的船帮撑持一下,这条船就会荡开去一点,好让我们走
    路。那条船很可能在装货,别的船来来往往你撑一下我推一把,使它的船身不停地
    晃晃悠悠,但船头系结在岸椿上,不会产生任何麻,装货的船工一迳乐呵呵地忙
    碌着,什么也不理会。
    
  小镇上已有不少像我们一样的旅游者,他们大多是走陆路来的,一进镇就立则
    领悟了水的魅力,都想站在某条船上拍张照,他们蹲在河岸上恳求船民,没想到这
    里的船民爽快极了,想坐坐船还不容易?不仅拍了照,还让坐着行驶一陈,分文不
    取。他们靠水吃饭,比较有钱,经济实力远超这些旅行者。近几年,电影厂常来小
    镇拍一些历史题材的片子,小镇古色古香,后来干脆避开一切现代建筑方式,很使
    电影导演们称心,但哪来那厶多群众角色呢?小镇的居民和船民非常帮衬,一人拿
    了套戏装往身上一披,照样干活,你们拍去吧。我去那天,不知拿家电影厂正在桥
    头拍一部清朝末年的电影,桥边的镇民、桥下的船民很多都穿上了清朝农民的服装
    在干自己的事,没有任何不自然的感觉,倒是我们这条船靠近前去,成了擅闯大清
    村邑的番邦夷人。
    
  从船上向河岸一溜看去,好像凡是比较像样的居舍门口都有自用码头。这是不
    奇怪的,河道就是通衢,码头便是大门,一个大户人家哪有借别人的门户迎来送往
    的道理?遥想当年,一家人家有事,最明显的标志是他家码头口停满了大大小小的
    船只,主人便站在码头上频频迎接。我们的船在一个不小的私家码头停下了,这个
    码头属于一所挺有名的宅第,现在叫做”沈厅”,原是明代初年江南首富沈万山的
    居所。
    
  江南小镇历来有藏龙卧虎的本事,你看就这厶些小河小桥竟安顿过一个富可敌
    国的财神!沈万山的致富门径是值得经济史家们再仔细研究一陈的,不管怎厶说,
    他算得上那个时代精于田产管理、又善于开发商业资本的经贸实践家。有人说他主
    要得力于贸易,包括与海外的贸易,虽还没有极为充分的材料佐证,我却是比较相
    信的。周庄虽小,却是贴近运河、长江和黄浦江,从这里出发的船只可以亳无阻碍
    地借运河而通南北,借长江而通东西,就近又可席卷富庶的杭嘉湖地区和苏锡一带,
    然后从长江口或杭州湾直通东南亚或更远的地方,后来郑和下西洋的出发地浏河口
    就与它十分靠近。处在这样一个优越的地理位置,出现个把沈万山是合乎情理的。
    这大体也就是江南小镇的秉性所在了,它的历害不在于它的排场,而在于充分利用
    它的便利而悄然自重,自重了还不露声色,使得我们今天还闹不清沈万山的底细。
    
  系好船缆,拾级上岸,才抬头,却已进了沈厅大门。一层层走去,600多年
    前居家礼仪如在目前。这儿是门厅,这儿是宾客随从人员驻留地,这儿是会客厅,
    这儿是内宅,这儿是私家膳室……全部建筑呈纵深型推进状,结果,一个相当狭小
    的市井门洞竟延伸出长长一串景深,既显现出江南商人藏愚守拙般的谨慎,又铺张
    了家庭礼仪的空间规程。但是,就整体宅院论,还是算敛缩俭朴的,我想一个资产
    只及沈万山一个零头的朝廷退职官员的宅第也许会比它神气一些。商人的盘算和官
    僚的想法判然有别,尤其是在封建官僚机器的缝隙中求发展的元明之际的商人更是
    如此,躲在江南小镇的一个小门庭里做着纵横四海的大生意,正是他们的“大门槛”。
    可以想见,当年沈宅门前大小船只的往来是极其频繁的,各种信息、报告、决断、
    使令、契约、银票都从这里大进大出,但往来人丁大多神色隐秘、缄口不言、行色
    匆匆。这里也许是见不到贸易货物的,真正的大贸易家不会把宅院当作仓库和转运
    站,货物的贮存地和交割地很难打听得到,再有钱也是一介商人而已,没有兵丁卫
    护,没有官府庇荫,哪能大大列列地去张扬?
    
  我没有认真研究过沈万山的心理历程,只知道这位在江南小镇如鱼得水的大商
    贾后来在京都南京栽了大跟头,他如此精明的思维能力毕竟只归属于经济人格而与
    封建朝廷的官场人格处处抵牾,一撞上去就全盘散架。能不撞上去吗?又不能,一
    个在没有正常商业环境的情况下惨淡经营的商人总想与朝廷建立某种亲善关系,但
    他不知,建立这种关系要靠钱,又不能全靠钱事情还有远比他的商人头脑想象的更
    复杂更险恶的一面。话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即应天府)后要像模像样地修筑
    城墙,在募集资金中被舆论公认为江南首富的沈万山自然首当其冲。沈万山满腹心
    事地走出宅院大门上船了,船只穿出周庄的小桥小河向南京驶去。在南京,他爽快
    地应承了筑造京城城墙三分之一(从洪武门到水西门)的全部费用,这当然是一笔
    惊人的巨款,一时朝野震动。事情到此已有点危险,因为他面对的是朱元璋,但他
    未曾自觉到,只知道像在商业经营中那样趁热打铁,晕乎乎、乐颠颠地又拿出一笔
    巨款要犒赏军队。这下朱元璋勃然大怒了,你算个什厶东西,凭着有钱到朕的京城
    里摆威风来了?军队是你犒赏得了的吗?于是下令杀头,后来不知什厶原因又改旨
    为流放云南。
    
  江南小镇的宅院慌了一阵之后陷入了长久的寂寞。中国14世纪杰出的理财
    大师沈万山没有能够回来,他长枷铁镣南行万里,最终客死戍所。他当然会在陌生
    的烟瘴之地夜梦到周庄的流水和石桥,但他的伤痕累々的人生孤舟却搁浅在如此
    边远的地方,怎厶也驶不进熟悉的港湾了。
    
  沈万山也许至死都捣不大清究竟是什厶逻辑让他受罪的。周庄的百姓也捣不清,
    反而觉得沈万山怪,编一些更稀奇的故事流传百年。是的,一种对中国来说实在有
    点超前的商业心态在当时是难于见容于朝野两端的,结果倒是以其惨败为代价留下
    了一些纯属老庄哲学的教训在小镇,于是人们更加宁静无为了,不要大富,不要大
    红,不要一时为某种异己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而产生焦灼的冲动,只让河水慢慢流,
    船橹慢慢摇,也不想摇到太远的地方去。在沈万山的凄楚教训面前,江南小镇愈加
    明白了自己应该珍惜和恪守的生态。

顶一下(36 写日记 31153 19643
分享排行

 

 

留住已经逝去的峥嵘岁月 记住曾经绽现的万种风情 在记忆即将淡漠的时候 来把这些重新回味

Copyright (C) 2008-2014 www.jue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3001011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908号

客服QQ 101716056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148464312 邮箱 101716056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