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废的时间总是快的。除夕休息以来,除了回家的第一天把手头的工作详尽总结一番,剩下的日子都是在逛三俗网站和打KOF当中度过的。最最可气的是,KOF当中用得顺手的也就是草薙与八神,也没换过什么人,就拿这俩角色叫上二阶堂凑合组队,虐电脑,按常理出牌,毫无新意可言。于是真真正正感觉时间是从手指头尖溜走了。今天赶在别人上班头一天的日子,自己写点东西吧,算是不再浪费比常人多出来的一天休息日。
想说说春晚的小品。
今年春节期间有个重大事件发生,那便是本山大叔宣布就此告别小品界,包括央视与地方的春晚。当然,不上小品,财路是万万不能断的,本山大叔在乡村爱情故事系列当中的戏份却是大大增加了。按照“郭的秀”当中赵本山坦言,选择放弃春晚主要原因在于压力大,原话大意是:演员要给观众带来快乐,如果在春晚小品上没有带来快乐,那就是演员给观众添堵了。诚然,在那样一个亿万观众瞩目的舞台上,作为连年小品压轴节目的核心,观众对于他的期盼定是逐年提高,要带来欢乐不要添堵,压力山大。我觉得这一段内心独白,真实反映了老赵心声,同时也体现出老赵不同于年轻二人转演员的内心世界——成熟老练得多。
二人转这种演出形式,长久以来,似乎难登大雅之堂。不管老赵怎样推广,其最大的舞台也只限于地方的小剧场。这与同样发祥于小剧场的相声还不一样,相声的雅俗似乎划界相对清晰,雅的相声登堂入室,所以历年春晚舞台上,相声表演都可圈可点。而二人转则不同了,似乎俗段子实在是多,于是也上不了光鲜的台面了。老赵也是二人转演员出身,但是在小品界却走得比二人转远得多。不可否认,二人转演员各个多才多艺,比如学个舌、唱个曲儿、翻个跟头、整点滑稽玩意儿,所以老赵在这方面肯定不算出众,但他却形成了独特的小品表演风格。每次上台,眼睛一瞪,帽子一正,嘴巴一撇,脚底一跺,都十分个性,虽然有人能学老赵的腔调,但这气场让别人绝对学不来。于是,我说这是老赵的“表演”,风格是原创的,而不是模仿来的,这也是他比其他二人转演员的高明之处。
老赵也不曾避讳二人转这种艺术形式属于“下里巴人”,还自嘲是属于吃大蒜的人,没法发出咖啡的味道。其实在我看来,现在很难把老赵划为下里巴人,他更应该属于雅俗共赏。或者,准确地说,他的优秀的小品作品属于雅俗共赏。而其他二人转演员——刚才已经说过每个人能力都不差——与其说表演功力不够,不如说好的作品不多。这便引申出一个重要的问题,小品创作的生命力。什么使得小品主题令观众喜闻乐见,什么使得小品内涵雅俗共赏,什么使得小品内容言之有物,什么使得小品创作可持续性发展。尽管我从没写过剧本,对剧本创作也所知甚少,但我觉得剧本的质量、编剧的功底直接决定了以上四点。
因此,老赵的辉煌得益于肯不断锤炼自身(不像有的演员,盲目骄傲自大),更成就于优秀的剧本。比如大家可以掰着手指头脱口而出的《昨天今天明天》、《(小崔)说事》、《卖拐》、《卖车》、《功夫》,都是由于本身占据了十分出色的剧本,再加上演员老辣的表演,才成就了经典。并且,如果这些小品里面没有宋丹丹与范伟出色的捧,老赵的包袱恐怕也抖不了那么响。曾经看过BTV一个节目里面的模仿秀,三个年轻演员模仿的《说事》,演员是专业的演员,台词是一样的台词,但效果差了可不是一点半点。可见演员本身的功力和气场,对于作品的演绎具有多大的作用。
由此,话说回来,其它春晚上小品演员的表演就不好么?在我看来,答案是否定的。郭冬临、冯巩、黄宏、蔡明、郭达、潘长江、巩汉林、孙涛、林永健(《如此装修》中男扮女装大喊“干嘛呐”、“破了相了”),我相信他们的表演功力,谁也不比赵本山差。但是,只要有老赵的小品在,不管作品优劣,热情的观众总会把大奖投给老赵。这里面,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在于,其他小品的剧本不给力,第二位的原因在于,绝大多数观众对于老赵“品牌”的认可。即使同年春晚当中,有的小品质量明显优于老赵,也难以撼动老赵“小品王”的地位。为了避免观众这种盲目的“投票”,也为了避免更多优秀演员被“掩盖”,老赵选择了退出春晚。这应该是他小品收山的第二个重要原因,却是他没有吐露的心声。
第三,为什么宋丹丹和范伟都选择了激流勇退?因为观众还需要赵本山!也许答案的确如此。但前面二人的退出,一个是坦言选择了“激流勇退”,一个是选择了淡出。老赵在坚持,坚持满足了观众的喜爱,我觉得只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应该还是欲罢不能。正如老赵自己所说,春晚二十几年,春晚成就了他,他也帮了春晚。换句话说,如今老赵能够收山,走到了欲罢也能的地步,境界固然是提高了,恐怕该收获的也收获够多了。我挺佩服选择激流勇退的人,不是因为他们发扬风格多么高尚,只是简单地因为他们聪明。是大聪明,不是小聪明,换言之,是智慧,是眼光,不是眼界。老赵如今也走到这一步,已经不早,但还好尚不算晚,正如很多人评价的,如果把老赵今年在江苏卫视上的春晚小品放到央视,定有砸牌子的嫌疑。这也便是老赵摸爬滚打这么多年,从一个普通二人转演员成长为一名表演艺术家,内心升华的体现。于是,有了这样的内心感悟,才会有“郭的秀”节目当中坦露心声的赵本山。也正因为这样的心声,我说老赵是个雅俗共赏的人。
总体来说,本山大叔,算是劳模,二十余载,欢笑多多,如今全退,可谓完美。
最后,接着之前小品创作的问题再牢骚两句。我感觉如今小品创作主题的拿捏是个比较头疼的问题,都说语言类节目讽刺现实是生命力所在。但是怎样讽刺才得当,怎样教化才得体,是门艺术,也是给所有编剧出的最难的考卷。就拿今年春晚小品《大城小事》与《你摊上事了》来比较,前者借助大个说出一句“哥,我想回家”,引出了美男子所说的“你不把城市当家,城市人怎么把你当亲人”的小品主题,个人认为这一引出相当自然,且一段对话触及两个社会热点问题;后者则频繁借助解气的话提升小品内涵,比如“可以拿下一个贪官,拿不下一个正直的保安”、“我欠谁也不欠农民工的钱,欠什么也不欠良心”,这样虽然也在触及社会热点,但却有牵强附会的感觉。另一方面,前者巧妙避开了小品当中惯用的设定矛盾的方法,比如后者小品中保安跟男姐们说着女爷们的种种不好,结果女爷们就站他身后,从而制造笑料。这样的编排,看多了,会让人腻歪。因此,小品的立意、剧本的撰写、情节的设定,确实是需要很用心的。至于蔡明、潘长江的《想跳就跳》,除了演员的表演很到位之外(尤其是蔡明拿着布娃娃自娱自乐的那段),却没什么可圈可点的地方。穿插当中的各种流行语,也有如历史正剧当中插播洗发水广告,让人十分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