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研究生当成真正的学生
顾云深 (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
我们读书时与导师之间的互动是非常多的,很多老师走到学生宿舍来,大家聊学问、聊做人,这种氛围是十分真诚的。现在社会变化很大,没有当时那么单纯。现有的高校师生关系比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渗入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等其他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导师首先要做的便是把学生当成真正的学生,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劳动力。
不可否认,我们现在社会的多价值取向对高校有影响,有些高校出现导师与学生关系紧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有些导师在对学生爱护帮助的方面做得不够好。
导师可以发津贴给学生,但他们之间的关系决不能是雇佣关系,更不能把学生简单地当成劳动力去使用。
导师的定位首先应是育人,而研究生首先是学生,导师对他们严格要求是对的,但要针对不同情况因材施教。
作为学校管理层的一员,我也会接到一些学生的投诉。一般情况下学校会了解一些情况,并运用一些机制去解决这个问题,实在不行,我们也会允许学生转专业。
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讲,还是属于弱势群体,我们要保护学生正当的权益,但这也要有一些机制的帮助。比如博士生转导师,按规定是很困难的,需要导师签字才能批准,但如果我们了解到导师确实存在严重过错,我们也会不经导师同意便批准学生转系了,这是对学生的保护。
其实对于学校来说,只有两个主题:学生和老师。管理学生方面的学校有一整套制度,但对导师就没有这样一套机制。事实上,导师也需要在师德师风上加强教育和引导。
体制问题导致师生关系冷淡
刘兵 (清华大学教授)
我在读研究生的时候,曾翻译过一些书稿,那时,导师会极其认真地把我们的手写稿一句一句地审过,书稿上经常会是密密麻麻的修改符号。而在这之后,导师还会找学生进行商讨,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现在的学生已经没有这样的训练了。今天我也希望能这样做,但是在精力上、时间上很难有那样的可能性。
与当下相比,那时一方面由于导师所带学生相对较少,同时自身的工作考核和科研压力相对较轻,导师所受传统教育也更深一些。那时的导师对待学生更为无私、更非功利。
近期发生的一些在师生关系中极端的例子,并不能作为高校师生关系的普遍代表,目前师生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师生关系淡漠,这一点更普遍。比如教师对学生关心不够,更多投入自己的事情,甚至用学生做廉价劳动力,却并不给予一个相应好的待遇,而这些工作又不一定利于学业的培养。
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教师本身对职业的责任感缺乏外,从体制的要求来说,目前对高校的要求考核评价系统,更多关注教师的成果课题,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对课程教学内容的关注更多的是一种形式上的考核和管理,对教师的提拔任命晋升等考核也是基于一些显示度很高的科研成果,这种体制评价系统把高校里本来更重要的师生间的交流与教学淡化了。
当体制有这样的导向性问题后,一些教师就不会以一种奉献式的方式来工作。事实上,师生关系是一种伦理性的关系,不能量化考核,但是对学生的将来而言,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对于师生关系中的另一方学生,他们更多是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很多学生是在以一种功利的目的学习,这样就导致学生以最少的付出达到自己的目标。
真正融洽的师生关系,更多地体现在学生对教师的尊重,这种尊重则是基于学生的一个非功利的、学习目标的导向。目前的这种关系也正是这双方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