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 巴比伦的巴别塔是全人类联手建造的一个建筑. 要把它连到天庭. 工程本来进度极快。但是因为从事这项丰功伟业的人们心里少了对上帝的敬畏, 多了为自己歌功颂德的功利. 于是上帝大怒之余使了个坏, 让各地的人有了自己的语言。这一来,因为无法沟通,建设巴别塔的工程被迫停顿,然后大家就做鸟兽状散,巴别塔因此而半途而废,永远没有建成。后来英文里就用”Babel”这个词来表示混杂的声音。
这个电影的信息量极大,层次丰富。看完之后还会回味很久。电影里三个截然不同的地点——东京,摩洛哥,墨西哥和美国加州边界--有三个不同的家庭的故事,都被第四个故事,也就是电影的主线Brad Pitt 和 Cate Blanchett这对夫妇的故事串连起来。四个故事,四组人物,因为一杆猎枪而连在一起。难得的是,四个家庭,四组人物,全都刻画的栩栩如生,没有一个平面人物。四个故事的剪辑和讲述都组织的有条不紊。虽然长达两个半小时,我却一点不觉的太长。三个地点:贫穷的摩洛哥黄土高坡,墨西哥边境的小镇人物,摩登现代的东京,都有着强烈的性格和特色。
有影评说这个电影的暗流是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其实那只是一个层面,另一个层面是每个地方警察和平民的关系。还有一个层面当然是如电影的标题所示,关于交流这个问题,人和人之间因为无法或者不肯交流而造成的误解(Brad 和 Cate,Chieko和她的父亲,Amelia, Santiago 和边境警察),甚至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摩擦(美国和摩洛哥)。看警察和平民之间的故事其实也很有趣,摩洛哥警察对平民的暴力和无理也许还算可以接受,因为那里必然是大家心中的发展中国家;但是美国边境警察对墨西哥人的暴力就让人毛骨悚然了。相比之下,好像只有日本的警察才不愧为现代文明里的代表。最后那个善良警察对Chieko的纯粹的善意怜惜很可能救了她一命。
这个电影好像还为早先那个巴别塔的故事做了一个解注,那就是,语言其实不是所有误会和痛苦的起源。在摩洛哥小村庄里,语言不通的摩洛哥村民对Brad 和 Cate的关照和善意都在沉默中表达出来。反而是没有任何语言问题的和他们同来的旅游车上的各国游客最终因为自私和恐惧而弃他们而去。再说日本小女孩 Chieko,表面上看来她因为聋哑无法和别的同龄人正常交流,但是更多的时候她所受到的歧视其实更来自东方民族深藏的对残疾人的态度,她需要的不过是一点善意和真诚。就如影片接近结尾时那个年轻警察所作的。
电影画面丰满而且地道。摩洛哥山坡上的牧羊小兄弟间的矛盾和情意,虽然贫苦,可是依然有他们自己的乐趣。墨西哥小山村里的婚礼人群。东京青少年的夜生活。所有的语言和对话都有意外惊喜。尤其是看多了日本偶像剧的台词,再来看这里面日本少女间的对话,那种年少猖狂甚至让人哑然失笑地粗口都很新鲜,但是感觉非常真实。触摸的到的那种真实,有血有肉。
方方面面都照顾得好好的。导演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的功力了得。
纽约客杂志的影评人 David Denby不喜欢Babel, 他说:
he creates savagely beautiful and heartbreaking images; he gets fearless performances out of his actors; he edits with the sharpest razor in any computer in Hollywood; and he abuses his audience with a humorless fatalism and a piling up of calamities that borders on the ludicrous.
他能制造出狂野美丽但是让人撕心撤肺的画面,他能调动出他手下演员最无畏的演出,他有好莱坞最绝决的剪辑刀,但是他用毫无幽默感的宿命论和满山遍野近乎荒唐的灾难风暴来虐待观众。
奇怪,我既不觉得宿命,也没有觉得荒唐。所有Babel里阐述的一切都是很可能已经甚至正在发生的事实。也许世界上的事情并不是象勇敢的心里所说的那样有逻辑有善恶报应。也许世界本身就是如此充满了灾难和沉默的善意。反正我没觉得收到什么虐待。而且电影里的幽默情节其实比比皆是。这个David Denby看来和我不是一样口味呢。
Babel这个题目还是很贴切的,杂乱的声音之下,我们每个人能体会到的意境也各自不同吧?
海报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