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想首页

Facebook的真实价值 (作者王兴为社区网站校内、饭否、海内的创始人)

胡翔 [感悟] 2013-03-01 23:52:24 星期五 晴天 查看:118 回复:0 发消息给作者

重新理解这个让你联系熟人的网络平台价值150亿美元的理由

Facebook最近很红,媒体报道很多。但我估计国内大多数人还没有亲身体会到它好在哪里,只知道它很贵。

贵是显而易见的。10月底,微软花2.4亿美元买了Facebook1.6%的股份,这意味着Facebook的估值达到了惊人的150亿美元。紧随其后,李嘉诚旗下的基金会也按相近的估值向Facebook投资了6000万美元。相比之下,2006年秋天Google收购YouTube的价格是16.5亿美元;再早一些,2005年秋天新闻集团收购MySpace的价格是5.8亿美元。单就估值来说,Facebook已远远超出了同在Web2.0领域的几个大哥哥

同时,它的影响力也是巨大的。现在Facebook在美国已经给很多行业带来了威胁,比如说做婚恋交友的match.com流量呈现下降趋势,同样的,受到威胁的还有照片分享网站,甚至包括即时通讯和邮箱服务——这些应用在它的平台上都可以实现。

但Facebook的好处不是一下子能体会到的。初看,它的首页没有任何吸引人的内容,只是几句话的文字介绍。注册之后,整个网站朴素到有点寒碜,基本功能也和其它社交网络并无区别,不外乎有个人空间日志、相册、群组等等。就算你很有诚意想要认真体验一下,如果没有一帮真的认识的朋友在Facebook上,恐怕也很难找到感觉

这正是Facebook的特点,它不是一个让你认识陌生人的交友网站,而是一个联系你和身边朋友的网络交流平台。这就像电话一样:如果只有你一个人有电话,那么它并没有用处;只有当你需要联系的人也装了电话之后,电话的用处才体现出来;而且,有电话的人越多,电话的用处越大。这就是“网络效应”。Facebook也是如此,用的人越多,它的用处越大。

简单说来,Facebook最大的魅力和威力正是提供了一个平台——以个人为中心在网上真实全面的展开生活的平台。它先从“真实”入手,然后通过提供开放接口来实现“全面”。真实很重要。比如大型网络游戏也是一个虚拟社区。一个上网的人可以同时用多个虚拟社区,可以相对容易地从一个虚拟社区迁移到另一个虚拟社区,但是多数人可能只会用一个“真实”的社区。

事实上,我对Facebook的理解也是一步一步来的。

2003年冬天,我在网上闲逛时看到了friendster.com,开始接触SNS。整个2004年和2005年,我对国内国外SNS的动向始终保持着关注,因此我在2004年就听说了Facebook,当时我以为这只是又一个SNS,和其他并无二致。2005年上半年时,我利用我当时还没过期的美国大学邮箱udel.edu注册了Facebook帐号。进去逛了一圈之后,我依然不觉得它有什么过人之处。事后想来,正是因为那时我在美国的同学要么已经毕业了,要么就还没用这个,所以没有任何感觉。毕竟在Facebook上,如果只是看,而没有参与其中,确实很难找到感觉。

2005年下半年,Facebook虽然势头没能超过MySpace,但是已经算是发展得很不错了。我们那时候回过头来开始仔细端详Facebook,觉得它有两大优势,第一是它是一个真实的人际网络,第二是它有一个高质量的人群,用户都是大学生,非常纯粹,所以算是看出了一点它的价值。不过它当时的功能确实是非常简单,连相册都没有。它都是跟随着学期的更迭来做一些升级和改版,比如在2005年9月的那个新版本才做了相册。

从本质上而言,Facebook就是一个通讯平台,可以高效传播信息。在美国,年纪大一些的人都用电子邮件进行沟通,年轻一些的用即时通讯比较多,更年轻的就喜欢泡社交网络了。因为最常见的即时通讯是闭合的联络,仅仅是一对一,其他人看不到,而社交网络有着更大的开放性。

对于美国学生,Facebook也是一个很熟悉的名字。它最初指的是大学里面的一本小册子,相当于新生必读那样的,上面都是新生的照片、介绍等信息。这就使得这个网站一出来,不用太多去强调其真实性,大家很容易就理解了,就把真实的资料填上去了。而它可以说也不需要传统的营销和推广方式。在哈佛,Facebook开始就是往每个宿舍楼群发邮件,大家一上去能看到认识的人,还可以把一个链接群发给一些即时通讯上的好友,这样用户的人际网络其实就移到Facebook上来了。

绝想的发展虽然和Facebook大方向一致,但回过头来总结,发展方式却有很大区别的,我们很大程度上是打着Facebook的旗号在做MySpace。为什么这么说呢,最重要的区别是:到底是把之前就存在的关系迁移到这个平台上来,还是在这个平台上建立新关系。事实证明,前者是更稳定也是更具长远发展性的。

当时做绝想时,为了提高用户活跃度,我们做了很多Facebook没有的功能,比如你可以看到其他学校学生的名字和资料、能看到谁看了你的页面及校园人气之星等等

这能让你认识很多在现实生活中不认识的人,使你快速添加很多好友,短期内对提高用户使用的热度很有效。但是这种新鲜感持续的时间不会太长,因为在这上面认识的人,关系还是不牢,时间长了热度过了也就觉得没意思了。就像QQ一样,大家开始都在上面加很多不认识的人、随意聊天,但是时间一久就发现没意思,但是上面所加的人已经很了。这种情况下,有些人愿意认真去清理好友名单,有些人可能就直接选择迁移到其他即时通讯上了。

相比之下,Facebook更注重隐私。就是说,除了你所认识的好友以及和你同校的人,你看不到其他人的列表和信息。同时,它也不推任何明星,哪怕是草根明星。

因此,绝想那时的做法更像是MySpace而不是Facebook。这也能解释为什么MySpace的崛起速度比Facebook要快得多——它比Facebook成立只不过早半年,但是2005年的时候它已经非常火了,被新闻集团5.8亿美元买下来。但是长远来看,这种仅仅依靠网络交友的热度是容易产生疲劳感的,这也是它今年以来发展逐渐减缓的原因。

这些东西其实也是我在2007年的时候才逐渐想明白的。所以现在做海内,一方面是采用好友邀请制,这样可以保证每个用户一上来就已经有认识的朋友了;另一方面用户可以通过导入MSN和gtalk的联系人列表来查找已经在海内上的好友。其实人际关系网是已经存在的,关键在于如何将它转移到网站上。

再回过头来说Facebook,它的运营者很有耐心,每一步都不紧不慢但是很有突破性。比如,2006年的时候,我们绝想网的团队和顾问谢文也讨论过,Facebook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向学校外扩张,但当时我们没有想到它后来所用的这种方式,也就是提出一个新的更大的概念“社交网络”,把原来的“大学”变成四类“社交网络”中的一类,其余三类则是“高中”、“公司”和“同地区”。这样既能扩大用户范围,又能继续维持社区的秩序。

再比如,它后来添加了“news feed”的功能。这很重要,能大大提高朋友之间通讯的效率。如果用户上一个社交网站看不到新内容的话,他/她很可能下次登录的时间间隔会更长,但是“news feed”能让这种新的信息尽可能多。用户能一目了然的看到好友们在发生什么新的动作。

开放平台就更是大动作了,我看到的时候也很惊讶。在那之前,大多数人认为Facebook只是一个社交网站,和MySpace、Orkut、Friendster一样。在这个平台发布之后,人们才发现Facebook有着超出其他社交网站的愿景——以一个更底层的网络操作系统的姿态出现。

如何来理解这种底层的概念?我觉得真实的社区网络相当于一个城市,在它基础上建立起来各种功能才更有价值。比如说照片分享,有两种情况,第一种需要一流的照片,能吸引各种各样的人。第二种是那是你认识的朋友,你才会对他/她的照片有兴趣。这个差别很重要。

不过,美国和中国的差异还是很大。比如在Facebook上“活动”这个功能用得非常多,大家常常通过Facebook联络开party,而这种线下的party又让新的用户加入进来,使得用户的雪球越滚越大。而在绝想上,“活动”的作用很小,这可能和中美两国大学生不同的生活方式有关。再比如,在中国,QQ群对于社交网络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威胁。因为在群里,A和B说话,C也可以看到,这就比原来一对一的即时通讯更有开放性。而且,一个用户认识一个朋友,就能被邀请进入一个群、认识这个群里其他的人。

总的来说,在国内,这种真实的社交网络氛围可能还需要几年时间才能培养起来,这是一件需要耐心的事。

(作者为社区网站绝想、饭否、海内的创始人)

(来源:)
顶一下(35 写日记 1165092 225304
分享排行

 

 

留住已经逝去的峥嵘岁月 记住曾经绽现的万种风情 在记忆即将淡漠的时候 来把这些重新回味

Copyright (C) 2008-2014 www.jue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3001011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908号

客服QQ 101716056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148464312 邮箱 101716056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