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传统婚姻正被颠覆的时代,大量婚姻因各种原因而解体后。走出围城束缚的众多男男女女如何追求他(她)们的快乐 ?用古希腊戏剧大师阿里斯托芬的说法, “人”之初是四只手,四只脚,同一个躯干,后来被劈为两半。人一生下来就在孜孜不倦的寻找属于自己的另一半,非常痛苦,这个就叫“爱情”。如果选择错误还会遭遇另外一次痛苦,结了婚再离,重新再劈成两半,不死也会伤,可见更痛苦。于是苏格拉底的两个学生,一个是柏拉图,一个是色诺芬。他们两就思考应该怎么样郑重的选择自己的另一半,“谁是真正的另一半?”成为问题。色诺芬选择了普通的挤奶工妻子,反正他不愿意因为这个问题让自己苦恼下去,当色诺芬孩子满地跑的时候,柏拉图依旧在苦苦寻觅,终不得果,他烦恼着。若干年后,色诺芬被生活里的琐事纠缠,他不幸福。两个人一起去问自己的老师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睿智的告诉他们“不管怎么样选择,你们都将后悔。”
“爱情是鬼,听到的人多遇到的人少。”渴望婚姻建立在“爱情”基础上,彼此又可以灵欲高度结合,保持价值观、人生观高度契合的“爱情+婚姻”可谓是凤毛麟角,不能说它是“鬼”,最起码,对于成年人而言,有着惯性思维与个性习惯的中年人遇到自己的“另一半”更是难乎其难。没有人统计过建立在爱情基础上拥有幸福感的婚姻到底概率有多大?
时髦时代可以哲学着思考的人必定太少,人类发展了几千年可以称之为思想家的也就那么几个屈指可数,意识到婚姻里的量与质,在指着他人鼻子问“你可是我的另一半”的时候,我们可有扪心自问一下,自己可是那完美的“另一半”?
在中国传统的影响下,很多因各种原因走出围城或即将走出围城的妇女她们在承受社会及亲人歧视或另类目光的同时,也在忍受心中的寂寞和肉体需求的双重折磨。她们也是正常的女人,有精神和肉体的正常需求。她们当然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和自由。更应该尊重她们,因为她们没有在这个充满功利和物欲的社会中沉沦,在忍受精神的寂寞和肉体需求的双重痛苦中恪守自己的道德标准。
虽然,生命中的每一个同行者都值得珍惜和怀念,可如果回忆中只有简单的金钱肉体的交换而没有精神层面的交流,这样的回忆肯定是乏味的。
据调查很多喜欢找性工作者满足欲望的人都是事前豪情万丈,事后又非常又后悔。觉得花钱买快感不值得,可过一阵又克制不住自己欲望。于是男人就在放纵与自责的轮回中宣泄自己的金钱与性欲。男人如此女人何尝不是?这本是一个传统道德被颠覆的社会,但如果你坚守了道德就要接受无情现实现实就这样和人们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你要对得起别人,就对不起自己,你要对得起自己灵魂就要愧对自己身体,放纵自己身体又要受到灵魂和良知的拷问。当然,婚姻中的男女都不是圣人,哪方都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但这不是不忠和互相伤害的理由。婚姻有底线有禁区,谁先触犯了,原罪就是谁的。我也曾思考过:婚姻里到底有没有正义?
有,绝对有。
有些自认为是哲学家的白痴,用一脑袋浆糊思考出来说“婚姻里没有对错”。以往我就受了这种理论的毒害,认为“难得糊涂”,对于对方的无理取闹就算你能做到步步退让。但最终,我通过自己的经历明白:靠着这种鸵鸟方式处理婚姻,绝不可能有好果子。
美国有位长期从事心理治疗的医生斯科特·派克,在他的著作《探索爱的本质: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中说道: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不及时处理,你就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承受更大的痛苦。
用“婚姻里没有对错”对待婚姻,就是逃避问题;必然令你付出更沉重的代价,承受更多的痛苦。
还有一些自作聪明的人,一见到失败的婚姻,就迫不及待地妄下断语:“肯定双方都有错,一个巴掌拍不响。”
其实,这大错特错。“一个巴掌拍不响”,来自成语“孤掌难鸣”,而这个成语指的是成功(“拍得响”),而不是失败(“拍不响”)。有位哲人说过,经营好一桩婚姻,必须要两个人共同努力;但破坏掉一桩婚姻,一个人就足够了。这才是正解。
斯科特·派克医生在他的书中,分析了两种病态人格:“神经官能症患者为自己强加责任,患有人格失调的人却不愿承担责任。与外界发生冲突和矛盾,神经官能症患者认为错在自己,人格失调症患者却把错误归咎于旁人。心理学界有一种公认的说法:神经官能症患者让自己活得痛苦,人格失调者却让别人活得痛苦。”
完整意义上,爱的快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接受别人的爱、被别人关心的体验,二是向别人付出爱和关心的体验。一个心理健全的人能够从这两方面都得到快乐;缺乏任何一种体验,爱都不能带来持久的快乐。
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但这世界上有几件事,无论你有心还是无心,你都无法做到一个人说了算——比如,你的生死和你的婚姻。生死在于天,这个好理解;还有个婚姻,很多人不理解,总以为通过个人的努力就能获得圆满的婚姻,你的婚姻不圆满是因为你自己没有做好。
其实不是,婚姻的主体是夫妻两人;一个人再怎么用心,哪怕把自己作为一个生物人的潜能全部发挥出来,什么都不干而只用于思考婚姻,也不过解决婚姻内的50%的问题。更何况,普通人根本就不可能发挥出全部的潜能。如果夫妻二人中有一个对待婚姻态度很轻浮,那么婚姻就不可能圆满。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个个都一样,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那么,幸福的家庭相似在何处?
幸福家庭的相似之处在于:他们尊崇着夫妻相处的正义。那就是:相互珍惜,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爱护,相互支持,相互欣赏……都是互相的,没有单方面的,单方面的付出总是兔子的尾巴长不了。
如果夫妻双方遵循这些“相互”,那么还用担心这样的婚姻不幸吗?
可惜太多的人并不懂得并遵循这几个“相互”。有不少人,把婚姻理解成一场博弈,抱着“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的心态,把婚姻看成一场“谁统治谁、谁战胜谁”的搏斗。遇到这类人,假如你遵循那几个“相互”,就变成了单方面的奉献者,在与对方的相处中会受到很大伤害。就好比你张开臂膀去拥抱一个人,而这个人却捅了你一刀。
无论怎样,抛开少数特例不谈,绝大多数的男人比女人总是相对粗心,也总是相对宽厚。其实这连许多女人自己也承认。很多女人嫌男人气度小,张口就是:“你还算个男人吗?”
为什么要这么说呢?不算男人的话,那就算女人;而女人,气度就是小。
由于宽厚和粗心,面对女人咄咄逼人的虚假气势,一般男人想不到那么多,就比如十年前的我,于是就忍受,任对方胡搅蛮缠,甚至还发明了“对女人不能讲道理”之类的谬论来自我安慰。
其实女人不是不能讲道理,她是跟你我一样的人,而不是没有智慧的动物,为什么不可以讲道理?这句谬论本身就是对女性的不尊重,是对她们智慧的蔑视。
令人费解的是,似乎很多女人自己都情愿接受这种蔑视;甚至,那些本身处于弱势而想在博弈中占据强势的女人,还把它看作一种自我保护方式。
当一个男人说:“我是强者,我应该保护你。”那么,这是一个强者对弱者的发自内心怜惜和关爱;但如果一个女人说:“我是弱者,你应该让着我”时,这表明她已经不再是什么弱者了,她在琢磨着通过博弈反弱为强。
因为是弱者,从实力上对决是没有胜算的,又不想靠德行操守赢得对方的尊重,那么只有虚张声势,靠精神上的折磨和肉体上的禁锢来压服对方,产生了攻击性。坚守德行操守是需要克制自己、约束自己的,对于习惯于索取的人而言,那太没劲了。
当代中国,到处都存在一些失去了女性温柔天性、浑身上下充满攻击性的男人婆,一碰就跳,原因就在这里。
但是遗憾,贪婪也是人性的一个弱点。得寸进尺、一心想占据心理强势的男人婆们,往往不懂得见好就收,而是继续胡搅蛮缠博弈下去;总有一天就玩出火了,到那时整个世界都会颠倒过来——也不是颠倒,而是在没有温情的海水遮盖后,双方力量对比的水落石出——那就傻眼了。
你是弱者不假,但强弱之分并不是我必须让着你的理由。你弱势不等于你掌握正义。强者不应欺负弱者,但弱者要想欺负强者,只能说是自己找死。
但离婚战争不同于一般的战争,离婚中没有胜利者,只有两败俱伤。国外很多研究表明:离婚给当事人带来的心理创伤,能持续5~15年,还会殃及无辜的孩子。
所以,假如你发现你所爱的那个人其实是在和你博弈,而你又不是一个婚姻博弈论的信奉者,那么请立即离开他(她),否则,未来很多年以后你将追悔莫及。
他们之所以把婚姻理解成博弈,根源就在于“文明的冲突”。
美国有个叫亨廷顿的人,在他的著作《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提出一个观点: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以及因为这些差异产生的利益冲突,是导致全世界战争不止、冲突不休的根本原因之一。
世界上的冲突如此,家庭内的冲突何尝不是如此?
有句老话,叫“门当户对”。以前我把它理解成了一种陈腐的教条,以为有了爱与宽容,什么门第之类的腐朽观念完全都不能阻挡。但经历过十年折磨后,我才算明白了,“门当户对”这句老话可不是随便说着玩的,这是千百年来人们对婚姻的一个总结,也是我这类以身试法的人,用痛苦和压抑换来的教训。
门当户对只是对世界观相同的一个世俗化的概括,以世界观为基础,包含了其他世俗化的外在条件。相同的成长环境,相同的教育,相同的家庭氛围,所培养出的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致接近,因此形成的道德观,利益观,善恶观,审美情趣、个人修养等等也会大致接近。
古人们在总结“门当户对”这四个字时,大概没有想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旧时代的“门当户对”偏重于社会地位和个人修养,因为那时妇女处于绝对依附于男子的地位,要讲三从四德、夫为妻纲,女人对男人要遵循“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无条件服从原则。所以,即使“三观”有差异,也被这种无条件的服从所掩盖,或者说约束了。
但以当代婚姻来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决定一桩婚姻是美满还是痛苦的终极基础。现代社会讲究尊重人的个性自由,早已打破了“三从四德、夫为妻纲”的封建伦理,男子再也不能要求女人在“三观”问题上无条件服从自己了。这种条件下,“三观”是否兼容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了——不一定要完全相似,但必须兼容。
我所理解的“门当户对”,并不是指双方原先家庭的经济条件的半斤八两,而是家庭文化观念必须接近或者兼容。
不同的家庭,受到不同的社会地位、家族传统或者家庭成员素质与价值取向的影响,会形成不同的家庭文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家风”。比如官员家庭,商人家庭,下层劳动者家庭,知识分子家庭,还比如无赖家庭,市侩家庭,罪犯家庭等等。这种家庭文化是动态的,但在一定阶段之内是相对稳固的。
形成家庭文化的原因比较复杂,主要是看这个家庭数十年里的社会地位,上一代的价值取向,还有家族传承下的文化积淀。
斯科特·派克医生指出:在年幼的孩子心中,父母就像上帝那样位高权重。孩子缺乏其他模仿的对象,自然把父母处理问题的办法全盘接受下来,并视为金科玉律。父母懂得自律、自制和自尊,生活井然有序,孩子就会心领神会,并奉之为最高准则。父母的生活混乱不堪、任意妄为,孩子们同样照单全收,并视为不二法门。
可见,人无法逃脱父母的影响,无法逃脱家庭的影响。
当然,各类家庭里,其成员出现叛逆的情形也不少;但这种叛逆往往只是某一方面的叛逆,而不是对本家庭文化的彻底颠覆。
不同的家庭文化,决定了从这些家庭里边走出来的人,拥有完全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比如知识分子家庭走出的人,一般比较有教养,单纯而清高,却往往书生意气;从商人家庭出来的人,特别注意有来有往,公平交易,知恩必报但又斤斤计较,而且特别重视诺言;而从无赖家庭出来的人,道德感极差,走到哪里无赖就耍到哪里,轻诺寡信,把当寄生虫作为人生最高目标;从市侩家庭里出来的人,则浅薄势利,庸俗贪婪,天天盼望着一步登天。
这种划分只是一种大致的划分,一个家庭可能是几种家庭文化的综合体:一个官员家庭,也许也有一些商人家庭的影子,也许还有市侩家庭的影响;一个无赖家庭,也许同时还是个悍妇家庭,等等。
由于家庭文化导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差异,决定着婚姻冲突的激烈程度。
“三观”差异小的,缺点少的,相处得就比较容易;即使有矛盾,也可以通过沟通解决。毕竟双方观念差异不大,遵循共同的行为底线,有着共同的善恶标准、生活目标,崇尚类似的生活方式,沟通起来彼此很清楚对方想要什么,非常容易取得共识。
“三观”差异太大的人组成的婚姻,麻烦就非常大,因为二者所有观念都会截然不同。例如,无赖家庭把敲诈勒索、不劳而获看作家常便饭,但遇到商人家庭出来的人,就会产生激烈矛盾。商人文化讲究诚信,看重公平交易,喜欢斤斤计较;商人家庭绝不会做吸血鬼,却也没有足够的心胸去宽容无赖式的讹诈者。商人家庭遇到无赖家庭,就会对无赖家庭产生强烈的鄙视。而无赖家庭遇到商人家庭,则会激发他们讹诈的贪欲,不发生激烈冲突才怪。
利益冲突尚可讨价还价,道德冲突则无讨价还价的空间。当夫妻中的一方对另外一方的道德观念产生了鄙视,那么这桩婚姻基本上就无可救药了——你可以跟一个你平视或者仰视的人去协商,但你无法与一个你鄙视的人去和解。
所以,假如你遇到一个跟你的家庭文化截然不同的人,而且那种家庭文化你又不愿接受,那么趁早拉倒,否则又会上演一场旷日持久的“文明的冲突”。
家庭文化不仅灌输给人“三观”,而且因为“三观”的定型,人会培养出不同的学习能力。这种学习能力,决定一个人今后的发展方向。同在一个社会里,有些人就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而有些人则越学越坏。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分化,是因为他在社会里不断吸取符合他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东西,进而强化他的三观。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成人是不会选择那种“话不投机半句多”的人当朋友的。某人选择某个朋友,反应了他自己的价值观,必定是这个朋友在某些方面,接近或符合自己的理想或者善恶标准。而这些朋友反过来会影响这个人。
所以,当一个人遇到一个异性开始一段感情之前,除了了解他(她)的家庭,最好还是看看他(她)的朋友圈子;甚至成了夫妻,也必须时刻关注对方的朋友圈子。遇到有不良人士成了对方的亲密朋友,一定要坚决采取行动制止。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有时朋友们的话甚至比配偶的话更顶用,进而可以影响你的到家庭生活。
张天翼在其小说《包氏父子》里,描述了一个特别崇拜纨绔子弟的不孝子包国维的形象。小说里有个情节:包国维看到他的有钱人朋友用“斯坦卡”牌雪花膏,就逼迫其父去东家偷。但是老人家不识得“斯坦卡”究竟是什么,根据包国维的描述,偷了一个装着白乎乎东西的玻璃瓶子回来。包国维对着镜子兴奋地一抹,才知道那是一瓶浆糊。
包国维的例子可以说明,以这种类似于偶像崇拜的心态交友,对方的观点将会深深影响接受者的思想和行为。对包国维而言,这种影响力远远大过含辛茹苦的父亲;而对夫妻而言,这种影响力则远远大朝夕相处的配偶。
俄罗斯总统普京说过一句话,很有道理:人首先应当遵从的,不是别人的意见,而是自己的良心。
美国著名的《女性家庭》杂志有一个专栏叫“这段婚姻还有救吗”?在50年里,对这个专栏进行的调查中,“信任”被绝大多数夫妻看做是婚姻中最重要的基石。该杂志在一本名为《幸福婚姻的七个密码》的书中指出:在一个稳固的婚姻中,夫妻双方至少要在六个方面无条件地说“是”:
一、我相信并且期待你会对我保持忠贞;
二、我相信你不会抛弃、伤害或者控制我;
三、我相信你爱我不是出于别有用心的动机;
四、我相信你把我们的婚姻看做最重要的;
五、我相信即使你面对冲突、异议和愤怒,都不会抛弃我;
六、我相信自己也会同样对待你。
夫妻之间,当双方存在信任的时候,请珍惜这种信任。当一个人信任你,那是对你最高形式的肯定,请务必检点自己的行为不要辜负它。这种信任一旦被破坏,就很难弥合。即使最后不至于闹到离婚而是凑合着过,两人之间也会挖出一条鸿沟,永远难以逾越。一个家庭里的成员彼此提防,互相戒备,那种日子太可怕了。斯科特·派克医生在他的著作中说:许多人把心灵藏在厚厚的盔甲里,你想以实际行动去滋养他们的心灵,并为此付出了不懈的努力,但最终却无济于事———对于这样的人,应该及早选择放弃,因为你不管如何倾注自己的爱,都无法使对方的心灵获得成长,就如同在干旱的土地上播种粮食,只能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