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一项需要全面加强和梳理的系统工程。
三、 大学生创业能力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 大学生创业的意愿较差。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求稳的思想一直沉淀在人们的头脑中。很多人不愿意自主创业主动开拓事业。再加上不少大学生缺乏基本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很多大学生只是把创业作为一种没有办法的选择,能不去创业就不去创业。2002年GEM报告显示我国大学生创业的人数还不到大学毕业生的1%。2009年《社会蓝皮书》也表明,我国自主创业型就业极少,只占1.2%。而实际现实中,很多大学生认识到创业的价值,但大多数大学生没有创业的准备和意愿。在本次调研中,真正创办企业的人占到样本的0.86%,可见,大学生创业的比例极低,创业的意愿极差,“以创业促进就业”战略就无法得到很好的落实。
2.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普遍较低。创新创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研发项目、项目选择、市场运作、团队管理、人脉经营、资本运作等各个方面系统的知识和经验。创业者如果缺乏必备的创新思维、创业知识和技能,很可能会失败,因此,创业者要具备比一般就业者更多的开拓性思维、创业知识和技能。根据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淡薄,专业技术、企业管理、沟通与人际关系能力都较为欠缺。这表明很多大学生还不具备创业所要求的创新思维和基本创业技能。
3. 创业教育水平较低。由调查可知,近70%的大学生在校期间没有接受过创业课程的熏陶与创业实践的锻炼。当前,高校的创业课程覆盖率较低,大多数高校没有将创业课程纳入必修课的学分制范畴,没有和专业很好地融合,仅仅是以选修课的形式教授,创业课程的质量没有得到保证。在一定程度上,缺失的创业教育阻碍了大学生创业知识的积累、创业精神的树立、创业品格的塑造以及创业能力的培养。
4. 大学生创业的环境欠佳。这主要包括社会对大学生创业的鼓励与支持,如政府的创业政策实施程度低,风险投资环境差、不解决户口与社会保障问题,尊重创业、倡导创业的社会氛围不浓厚等。还有一些家人以及亲友不支持创业,再加上创业者本人缺乏社会工作经验、资金,社会关系薄弱等。总之,社会创业的大环境较差,大学生创业的风险很大,成功率极低,这些因素极大阻碍了我国大学生创业浪潮的到来。
四、 大学生创业能力开发与培养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决定了创业的整体水平和创业成功率。大学阶段是能力素质培养提升的关键时期。当前,我国的创业教育应该在创业能力培养训练方面加大力度。同时,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更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当高校、政府、学生3个“当事人”达成共识、形成合力时,才能有理想的效果。
(一) 创新能力的塑造是创业能力开发与培养的根本性因素
创新与创业相伴相生,相互促进而又相互影响。创新推动创业,创业引领创新。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首先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高校通过创新课程与创新氛围两方面来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塑造。
1. 开设创新课程。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创新能力提升的保障。高校作为大学生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承载着培养创新人才的使命。高校要推行创新教育,通过开设《创造学》等创新课程把创新思维的培养方式与各类教学课程融合起来,提升教师本身的创新意识,切实把创新融进课堂,融进学生的思维意识中。 三客优www.juexiang.com 保时捷娱乐城www.juexiang.com
2. 营造创新氛围。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创新创业离不开创新的环境。H•B•菲利普斯指出:“一个日益发展的社会中,任何对于自由的限制,都将减少人们所可尝试之事务的数量,从而亦会降低进步的速率。可见,自由是激发创新与推动进步的重要因素。高校作为思想文化交流传播的阵地,具有“开放、自由、多元”的特点。多元文化与思想交融的本质是激励,保障这种激励因素是实现创新创业能力开发的根本。高校要为师生营造多元文化和思想交融的创新文化氛围,引导师生积极思考、踊跃创造、敢于创新,善于从不同的文化思想中汲取精华,创造更多的创新成果。
(二) 创业意愿的提升是创业能力开发与培养的激励性因素
创业信心能够促使创业者主动创业,提高创业者的认知度与创业意愿,强化其创业行为的持久性。(1) 提高创业认知程度。创业认知是大学生对自身创业企业以及创业职业生涯选择的一种极为综合的认识,具有较高的理性。大学生的创业认知程度高,他们就会主动学习创业知识、统筹创业资源、积累创业人脉,进而会进一步增强自身的创业意愿。这种创业认知水平的提升是在长期的教育文化和社会文化中形成的,这给高校的创业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一方面高校要办好创业教育,满足学生对创业知识的需求;另一方面创业教育要培养学生创业自信心和内在原动力。(2) 提高创业意愿。目前,很多大学生具有创业的意愿,但是这种创业意愿多数是以赚钱为目的,缺乏最基本的担当与责任意识,这就注定了这种创业行为不能持久。有学者研究表明,创业特质会影响创业意愿,创业特质主要表现在学生面对创业失败所能承担风险的能力、解决创业中复杂问题的水平、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创业工作的能力等。因此,培养学生的创业特质有利于学生创业意愿的强化,有利于学生创业行为的持久。
开放、自由、多元

心情分类
推荐日记
分享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