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想首页

拾叁

明之痕迹 [分享] 2011-11-07 22:24:53 星期一 阴天 查看:13598 回复:0 发消息给作者

木子坳是个有山有水的地方,有山环绕才能有坳一说,有水从坳间淌过才会宜人,不可或缺。这趟水便是木子河,说河是很有些夸大的,木子溪才更名副其实。不过厂里人都叫得习惯了,耳濡目染下的小孩子更是无从再去选择究竟该叫溪还是叫河。

木子河的上游是红岩水库,那是八十年代木子乡农民人工修建的一座小水库,方圆积雨面积28.8平方公里,水面1.5平方公里,现在已经开发成为一个风景区。在我看来,木子河其实也绝对能算得上一道风景,一年四季从未干涸,清澈见底,那水是可以捧起来就喝的。厂里偶尔也会停水,然后家家户户会用扁担挑着水桶来到溪里,洗衣服,挑水回去喝。站在溪水里,水流不是湍急,但是冲在腿上的感觉说不出的舒服。没有在坳里生活过的人肯定是不习惯的,因为鹅卵石底会让人走得摇摇晃晃,加上溪水的激流,一个不小心是很容易扑倒在水里的。大人们站在水里洗着衣服,互相聊天,小孩子们玩着水嬉闹,这样的场景即便是在现在的乡下似乎也是见不到了。

每到夏天,水泵房的那段木子河都会是最热闹的。水泵房所处地势稍低,溪边又正好有座小山。木子河从上游淌下时,在水泵房这儿撞了下小山的腰,然后拐个小湾继续淌下去。于是在小山下便形成了一个小潭,水流变得轻缓,而且最深处也有一人多深。于是,理所当然的这里成为了我们的游泳胜地。尤其每到傍晚时分,一对对的家长带着孩子来到水泵房,一个厂里自然彼此都认识,大人还在互相打着招呼时,小孩子们早已经扒衣脱裤一起兴奋的叫喊着扑进了水里,就像下饺子一样。站在山边笔直的往水里掉下去叫“掉冰棍”,捡一块石头扔进深水里,然后大家都一个猛子扎下去看谁先拿到的“捡石头”都是我们喜欢玩的游戏,每每玩到太阳快下山,我们冷得嘴唇发乌才会不舍的上岸。而且回家后是不用再冲凉的,那溪水甚至算得上矿泉水。

那么清冽的溪水当然会有鱼,不过有别的东西是比鱼见得更多的-----螃蟹。走进不及膝盖深的溪里,蹑手蹑脚的轻轻翻开水底的大石块,就常常可以看到无肠将军,个头大的绝不输给上市的大闸蟹。手慢慢的靠近按住螃蟹的背,将它按在水底的石头上就跑不掉了,伸出根手指到螃蟹的腹下便可以抓起来而且不会被夹住。那时我们下到木子河里通常都是说去抓螃蟹而不是抓鱼的,可见螃蟹更算得上这条溪水给我们的最大馈赠。提着一只空水桶去,带回半桶螃蟹并不是难做到的事。带回家就将螃蟹背上的硬壳剥掉,把内脏清洗掉,用滚油一炸,螃蟹变得红通通馋人欲滴,是我们儿时最诱人的珍馐美味。抓起一只就塞进嘴里,嚼起来又香又脆,连蟹钳的壳都咬碎吃得一点不剩。

越往天桥那边走螃蟹是越多的。天桥,算是山坳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也不得不提及的一座桥。

以红岩水库的红岩湖为中心,可以划分为红岩、向阳、小桃源、仙池四个小景区,在红岩小景区内又有四处小景观,其中之一叫“向阳飞虹”,就是我们那时所说的天桥了。跨度158米的天桥是红岩水库灌区的单拱渡槽,全长180米,单拱跨100米,高25米,是湖南省目前单跨最长最高的通水行人两用桥。那时我们对这些当然是不清楚,只知道横跨在两座山之间的天桥是我们见所未见的,况且除了附近的人,似乎也从来没有人来旅游参观过。

在小山坳里读书的我们每学期最高兴的一件事就是班上会组织我们去野炊,而几乎每次的野炊都会选择在天桥。当老师宣布完野炊的决定,教室里必然是一阵欢呼雀跃。然后大家会找几个玩得好的同学组成小组,分配好任务-----各自带各自的米,你会带什么菜,我又要准备哪些佐料,炊具又该归谁负责,回到家就会在父母亲的帮助下开始做准备。那时家里已经用高压锅淘汰了以前煮饭的铝锅,而铝锅又很轻,所以通常都会是我主动要求带煮饭的锅子的。况且我还可以把要带的米,菜或者佐料什么的都放在锅里而不至于会弄脏书包。野炊当然是不同于春游秋游的,所以我很少会带零食。读书没多久我就跟父亲学会了做菜,而且做得还算不错,所以零食从来不算我在野炊时的必备。

第二天在学校集合后就浩浩荡荡走路杀向天桥,伴随着锅碗瓢盆的乒乓作响留下一路欢声笑语。为了安全起见是不能骑自行车去的,这算纪律。沿着木子河往上游走5,6公里就可以看到远远看见两座山之间高高的横跨着一座桥,在我们看来是高得令人叹为观止的,所以一直都叫“天桥”。那时的我是很纳闷为什么要修这么高一座桥的,木子河从桥下淌过,就算是山洪暴发,水也涨不到那么高吧。不过山洪暴发也只是在电视上看到过,这小山坳里以前是闻所未闻的。走得近了,便可以看见高高在上的桥栏杆上挂着四个很大的字“向阳飞渡”,那时确实是这四个字,后来是不是改“渡”为“虹”就不得而知了。

到了桥下的溪边,野炊就算正式开始。一个小组的又开始分工,搭灶的,洗菜洗米的,上山捡柴的。搭灶的最简单,将河滩上的鹅卵石捡开形成一个稍稍凹下去的坑,然后找几块大石块围着凹坑摆成“门”字形让锅能够平放上去就算完工。洗菜洗米当然主要是女生来做,所以尽管平时很讲究男女授受不亲,到了野炊时也通常会拉几个女生入伙。毕竟,上山捡柴也是女生不太擅长的。我就常遇到女生从山上捡来不多的几根柴里面总是有刚从树上折断不久的树枝,用我们的话说是里面还含有水分,不但不好烧而且还会烟很大,把人呛得要命。用火柴点柴火在风大的时候是需要点诀窍的,而我的诀窍是每次野炊都会从家里带上一小截蜡烛。那时根本没有柴油汽油或者酒精来作为引燃物,蜡烛算是我觉得很不错的选择。有费尽心思也点不着的就只好拿着一把柴火到点着的同学灶里借火了。有带了红薯是不会用来做菜的,只要往灶里一扔,等到饭好菜熟自然也早已香喷喷了。虽然不及种田孩子的吃苦耐劳,但是厂里会做饭做菜的孩子不在少数,一个个挥勺弄铲也算有模有样。四五个菜算是标准,如果菜带得多有的还会再弄个汤,小孩子自然是不会去讲究青椒是否能用来熬汤的。围着一碗碗菜席地而坐就可以来享受“自己做的饭菜就是特别好吃”的滋味了,家里条件稍好的带了橘子汽水也会毫不介意的让大家一人一口爽一下。吃完饭菜从满是柴灰的灶里把红薯拨出来,撕开烧糊的焦皮,香喷喷酥软甜糯的红薯就是我们最好的“餐后甜品”。

吃得饱饱的后老师会让大家围坐一圈玩游戏,丢手绢啦,敲锣啦-----反正有的是锅子可以来当作锣敲的。不过我们却是安坐不了,爬到天桥上去玩才是我们最想去的。“给面子”似的陪着老师玩过几把就有人开始吵着要去爬天桥,一呼百应下老师也是无计可施的,这边还刚开始嘱咐注意安全,那边男孩子们早就撒开腿往上天桥的石阶跑去了。

两三百多级石阶对于我们来说还不能一口气就爬上去,休休停停气喘吁吁你追我赶的爬到天桥上肯定会累得够呛,但是当走到桥上吹着凉爽的山风时却又是相当惬意的。不宽的桥面中间是一条凹槽,用来过水的,在桥的两端都有闸门来把水拦住。或许是没有在旱月去过吧,我是从来没有见过水在渡槽里流过的。而且直到现在我也对桥的25米高有些疑虑,是否因为那时还年幼,对高度的拿捏从来就不准确也无从知晓了,但是那时看来确实是高得让人有些两腿发颤的。每每在桥上都不敢放肆的跑起来,只能抓着栏杆从桥的这一头走到另一头去,甚至有些胆小的女生只敢在上桥的这头坐在地上小心翼翼的探出脑袋往下看,要是有调皮的男孩子突然过去一吓,还会吓得小女生哭啼不止。

桥上那条渡槽即便是最胆大的男孩子都没有下到里面去过。一人多高的深度并不担心爬不上来,而是不知听谁说起过,那渡槽好像是可以闭合的,要是下到里面的时候正好打开,那就会从这么高的桥上掉下去,死路一条,再胆大的孩子也不至于大到敢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的份上。我总觉得这条传言应该是来自某位老师,要知道就两位老师带着这一大帮绝不安分的小孩子到天桥这样的地方来,没有点杀手锏是肯定镇不住的,这招算是很有效。

那时,就算是县城里也没有公园或是游乐场,天桥在我们眼里看来就相当于游乐场了。第一,不是我们随时想去就能去的地方;其次,必须要有家长或老师带着去;并且,每年也只能去上那么两三次。若干年后的某天和读小学的侄儿聊起他很想去的游乐场时,他的感受和我大同小异,唯一不同就在于是否花钱。

爬过天桥会有很多同学去溪里抓螃蟹,不过这样通常是不会又太大收获的。一拨拨的小孩子从溪里跑过,螃蟹早吓得进洞不敢出来了。有一年的野炊我们几个“打伙”的玩伴约定要抓多螃蟹回去也是趁着老师带队回家的路上偷偷离队然后才能满载而归。

 

除了水泥建成的天桥,在离开厂区往县城方向的路上也有一座水泥的桥,叫木子桥,算是这小山坳里最新的一座桥。从此县里开过来的汽车也不必再从木子河里趟水而过,但是这座桥似乎寿命却不长,就在全家离开小山坳三年后的一个夏天,木子涨大水,听说还爆发了山洪,这座桥被冲垮了。但是,在涨水之前,如果站在木子桥上往南不远处就可以看到的另一座桥却是安然无恙。

那是一座年代更久远的桥,而且还仅仅是一座木桥。

那桥没有自己名字,算是属于侗乡风格所独有的一种桥-----风雨廊桥。全部用木料靠凿榫衔接筑成,没有使用一颗铁钉,只在柱子上凿通无数大小不一的孔眼,以榫衔接,斜穿直套,纵横交错而成,结构很是精密。桥面铺着木板,桥顶盖瓦,两边设置长凳,形成了一条长廊似的走道。外露的木料表面都涂上了一层桐油,那时这是用以防腐的不二选择。说走在桥上还不如说走在桥里面来得准确,因为确实是可以遮风避雨的。木子河里有几块大石墩,整座桥似乎就这样横放在了那些大石墩上,经历着数不清岁月的风吹雨打。

现在已经不知道安化和侗族究竟有何渊源,但是县城下的各个乡村,即便是县城里,像这样的风雨廊桥是很多的,而且不少是从上世纪的清朝年间就建成至今,位于洞市的永锡桥算是其中的翘楚。直到今天,慕名安化茶马古道而来的游客如果不也顺道去看看是不能算尽兴的。

小时候根本没有觉得这样的桥会有多鬼斧神工,又或许那时见到过的桥本就不多。只是在每回跟父母从县城步行回厂时都会在这座算是必经之路的桥上歇息片刻,然后站到桥两边的木凳上从窄窄的木栏杆间看着下面仿佛很深的木子河水。

当离开木子后的那场大水连水泥的木子桥都冲垮,而这座木桥却岿然不动,坚不可摧是我所不太相信的。后来从学校毕业,和两位儿时好友又一次回到了这山坳里来怀旧时却亲眼所见-----那桥确实一如从前一样就搭在那几块大石墩上,破旧得毫无修葺过的痕迹,而不远处的木子桥却是新建而成。只是不知道随着越来越现代化的发展,经历了无数天灾的古桥也能否从人祸中侥幸生还。

顶一下(367 写日记 1017183 142444
分享排行

 

 

留住已经逝去的峥嵘岁月 记住曾经绽现的万种风情 在记忆即将淡漠的时候 来把这些重新回味

Copyright (C) 2008-2014 www.jue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3001011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908号

客服QQ 101716056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148464312 邮箱 101716056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