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喜饮酒,也更不会饮酒,却有过无数次难忘的饮酒和醉酒经历。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被分配到山里的一个小学校。学校旁边住着一位村支书,脾气暴躁古怪,喜欢骂人,为我独尊,一身霸气,是那个地方出名的土霸王。别的不说,单说喝酒就与众不同,不仅好酒,更喜欢“劝”别人喝酒。凡与他同桌吃饭,谁要是不喝酒就会被“请”下桌去。那时的我滴酒不沾,听了好心人对我的提醒心中便惴惴不安,生怕哪天不小心与他同桌,更担心被他邀去作客。
常言说,越是想躲的事情,越是躲不掉。我担心的事情最终还是来临了。
一天放学后,村支书来到学校请大家到他家作客。拒绝是不可能的,因为拒绝就是不给面子,不给面子的后果可想而知。我很是惶恐,但也只有硬着头皮前往。进门之间村支书倒也非常热情,满面笑容,喜气洋洋。我心下稍感宽慰,但还是忐忑不安,尤其是看见桌上的酒瓶、酒杯心中直发憷,抱定要遭遇被“请”下桌的尴尬了。
落座之后,支书一阵客套之后开始挨个斟酒。我紧挨支书左侧落座,斟酒从右开始。看着支书从右至左一路过来,我惶恐至极。在脑海中翻箱倒柜,想找个理由,却一片混乱。终于轮到我了,看着支书把酒瓶靠过来,我怯怯地说:“书记,我不会喝酒......”。支书的手在半空中停住了,眼睛直直地盯着我,目光中充满愤怒,那是一种不曾被拒绝而遭遇了拒绝后的愤怒。我不敢看他的眼睛,低头等待着那一声暴喝:“滚下桌去!”。这时我听见满桌的人都在说话,似乎在说,我必须得喝一杯酒,总量控制。于是,支书的手在我面前的酒杯上一抖,然后用力地划过一道弧线重重地放下酒瓶,开始致词。我听不清他说些什么,机械地随着大家一道举杯。每一次与支书目光相接,我都感觉到一种被羞辱、被鄙弃的灼痛。那餐饭我不知道是怎么吃结束的,恍惚间就像过了一个混沌不堪的世纪。
后来得知,我是唯一一个总量控制一杯酒且没有被支书当场“请”下饭桌的人。
至此之后,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学习喝酒,旨在不再遭遇类似的尴尬和羞辱。
第二次作客喝酒是在一个本地同事家。同事和我父亲同辈同龄,我们都尊称他为“华老师。他其实不姓华,单名华字。华老师也喜欢喝酒,但不酗酒,且性格极好,风趣幽默,很让人亲近。我离家较远,除周末外一般都住在那个破旧不堪的学校。那天放学后我和另一个留守在校的同事被华老师邀请去作客,说是刚刚从河中捕捞了一些小鱼,大家一起分享分享。
菜上了桌,华老师便拿出一瓶老白干来要求喝两杯。我想到盛情难却,还可以趁此练练酒量,就爽快应允。席间,我没有了与支书同桌时的恐惧,反倒心情畅快,于是频频举杯畅饮,就连酒量不错的华老师也吃惊不已。五六十度的老白干毕竟不是矿泉水,数杯下肚,便头昏眼花,不知东西南北,如坠五里云烟。接下来的事情不得而知,我酩酊大醉,一塌糊涂,洋相百出。华老师没有笑话我,反倒夸我气质不错,有培养前途。
第三次、第四次乃至以后的若干次喝酒我都已经记不清楚了。反正有了第一次的羞辱和第二次的醉酒,从此就被彻底“拖下水”了。并随着环境的改变喝酒的频率和数量也在发生变化。但不论怎样我都觉得自己天生就不是一个喝酒的料。不仅脸红且“饮少辄醉”,次数越多醉得越多、越难堪。
进了机关后,工作性质发生了变化,喝酒的时候也就多了——现在的时髦用语叫做”应酬“。一旦上桌就意味着喝酒,这似乎是个不成文的规定,美其名曰“无酒不成席”。起初我总是推辞尽量不喝或者少喝,不单是因为易醉,更因为看不惯官场嘴脸、听不得酒后胡话。本来素不相识的几个人,三杯酒下肚便成了”朋友兄弟“,酒醒后纵是擦肩而过也形同陌路。你说这酒还能喝吗?可是后来我渐渐发现不喝酒就备受冷落,甚至还会遭人恃强凌弱,没有人理解和同情你。那一刻你才会体会到一个弱者的尴尬和无助。
于是再有应酬的时候我就不再躲闪,不再推辞,而是坦然面对。渐渐地我发现以进为退的办法真好,通www.juexiang.com不但别人不敢小瞧你,而且”来者不拒“的架势多少还能唬住几个人,酒自然也就少喝了许多,还落得一身“美名”。
不过,也有心甘情愿开怀畅饮的时候。兄弟几人、好友三四忙里偷闲齐坐河边,沐着星辉月光,看着水波荡漾,聆听虫鸣蛙声,把酒临风,嬉笑怒骂,高吟“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沉醉到天亮,好不痛快!
医生说,酒易伤肝。李太白却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我不懂医道,也不懂养生,更不是“得意之人”、做不了“留名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