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想首页

我写了篇电信重组的文章,欢迎大家拍砖!

imspeach [其他] 2011-09-29 02:28:24 星期四 晴天 查看:18505 回复:0 发消息给作者

  
浅谈电信重组
                                              
  针对近期闹得沸沸扬扬的各种有关于电信重组的消息,浅谈一下我各人的看法。  
首先说说何为电信重组?电信重组就是国家为了电信行业的发展,通过对国有垄断电信企业资本和业务经营范围的调整和划分,推动国企的市场化和产业化,从而加强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电信重组的根本目标是通过合理分配资源,引入竞争,全面推动电信业的发展,满足人民大众的日益增长的电信需求。
我国历史上一共进行过两次电信重组:
1999年,在信产部的推动下进行了第一次电信重组,其实严格来说这只能算是一次拆分,就是把中国电信进行了第一次分拆,将移动、卫星业务分离出去,这是中国电信体制改革的第一次尝试。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专业化、分业经营是建立市场体制的重要思路之一,所以当时并没有充分考虑到未来的竞争,特别是没有人能事先预测到几年后移动通信的飞跃式发展。但总体上看,第一次分拆是一次成功的改革。  
就结果而言,这次重组,让中国移动获得了自由的发展空间。接下来的8年里,中国移动发展迅猛。截至今年1月31日,中国移动的用户数已达到3.76亿,而在1999年,这个数字不过是4300万。其利润和收入每年仍以两位数速度增长,2006年财年的收入接近3000亿元人民币,净利润率高达22%。现在,中国移动是全球市值第六大企业。这种移动一家独大的局面也为第三次重组埋下了重重的伏笔。但是在第二次重组前,还没有人能够预测到这点,当时中国电信的一家独大规模,也就是资产规模所占的份额要远远远超过现在的中国移动。
于是在2001年底,国务院批准了将中国电信分拆为南北两家公司的重组方案,把南方21个省组成中国电线,北方10个省与小网通合并,成立了中国网通。当时的着眼点,是治疗中国电信垄断固话市场的问题。
   其实这次也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重组,只能说是中国电信的第二次分拆,得失功过多有争议,但在当时诸如"入世"谈判、强化竞争等背景下,基本无力对分拆的后果予以充分的认识,更无人能预测到被指责为寡头垄断的中国电信在被南北肢解后,崛起的中国移动会成为更大的寡头。可以认定的是,恰恰是制定分拆方案时候,由于缺乏对全球电信技术发展的前瞻性判断,以及对新的传输方式及手段对运营市场的“改造能力”或“颠覆”能力的认识,所以才简单地以改变存量市场作为分拆的唯一手段。
这次重组后,形成了4家运营商的局面: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从当时的结果来看,本来是可以形成良性竞争的,但是随着中国联通“全业务经营”市场策略的战略性发展失败,实际上,单纯从战略层面分析,2002年的联通发展势头是相当迅猛的,按照那个时候的情况计划,联通本应该在2005年以前就占据中国移动业务市场份额的35%~40%。但是自从2002年上马CDMA网项目以后,联通就陷入了经营的被动,时至今日,虽然C网已经有所起色,但是两网加起来也没有达到那个时候规划的35%市场份额。并且因为C网知识产权的瓶颈、手机产业链的瓶颈这两大致命问题,随着我国手机资费的日益降低,舆论呼吁取消漫游,全面单向收费的压力,导致C网似乎已经走进了发展的死胡同。加上联通在固网,宽带接入业务的开展又牵扯了大量的精力,本就不宽裕的营销、网络、资金又被摊薄,导致联通的经营不善,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移动一家独大的局面。
总体来看:第一次重组,培养起了全世界最大的通信公司,但其代价同时也呈现出来:中国移动一家独大。然而,在2001年中国电信业进行第二次重组时,并没有意识到未来的这种局面,仍然只是关注如何进一步缩小中国电信的垄断地位。于是,中国电信被分拆为南北两家。此后,固话用户数量增幅日益走低,2005年中国手机用户超过固话用户数,到了2007年固话用户数甚至开始出现负增长。相比之下,联通截至2006年年底的用户数接近中国移动的一半,但这一半数量的用户却只给联通带来了中移动1/3的收入和1/4的净利润。更可怕的是,联通用户数的增幅也只有中移动的一半。
     换言之,中国移动抢走了另外三家电信公司的用户—不管是新增的还是已有的。照此发展下去,处于亏损泥淖的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以及日渐落后的中国联通,只会越来越无法与中国移动抗衡。近期之所以重组的消息闹得沸沸扬扬,关键也在于此!
然后说说为何要电信重组?其实从前两次的情况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由于技术的更新换代,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已经支撑不住了。这两家曾经的固话垄断者已经错过了过去3年移动通信的高速增长期,固话业务连年萎缩令它们寝食难安。更头疼的是,它们只能眼看着中国移动正在悄然部署下一代移动通讯技术而无力反抗。    
虽然新的一轮重组势在必行,但是新一轮的电信重组在改革背景、经济环境、国际环境、技术市场环境、消费市场成熟度等方面,均与前两次电信公司整合有质的不同。  
  在改革背景上,国家已明确提出对特大型国有公司进行深化改革,通过产权优化、管理优化及必需的约束机制,使国有公司有充分的能力面对市场竞争,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  
2007年是央企第二个经营业绩考核期(2007~2010年)的第一年,国资委第一次对当前159家央企提出了非常明确的整合目标和思路,并提出央企队伍从当前的159家四年间将缩编至80~100家,“实现强者更强,弱者出局”,到 2010年时“培养出30~50家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企业集团”的目标。
     在国际环境上,中国的快速发展、国民财富的积聚、人民币的升值及劳动力价格的上升,使中国一方面正在由大国向强国转变,但另一方面,中国更面临着在高技术产业、现代信息技术领域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对峙及竞争。而电信重组的成功与失败,对中国在国际信息产业的地位及竞争能力至关重要。而重组是中国电信产业整体升级、提高综合竞争力、实现国际化发展和企业创新的最主要途径。  
    在消费市场,中国的移动用户已接近6亿户,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比及的一个最大资源,也是中国发展3G,实施电信重组中可以充分利用的一个资源基础
说道3G,有很多人认为电信的重组其实是为了3G的发展,我认为不完全是,3G只是一个重组的一个因素,其实真正需要重组的因素有两个:
一个是中国电信业将要面临的最大问题,并非中国移动一家独大的问题,而是他的规模正在接近它的天花板。  
  最近的十年是中国电信业超高速成长的十年,中国电信业已经在全球电信市场中,凝聚为一个相当有实力的竞争体。中国电信业每年约有2300亿元的投资,占了全球的8.5%;约9亿电信用户,占全球20%;每年7300亿的运营收入,占全球5.5%;此外,中国电信业的利润也相当可观——1300亿元的净利润总和,16%-18%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和平均净利润率。  
  但这个年前值7300亿元的庞大竞争体,事实上已经快接近其上升通道的极限:中国移动总裁王建宙在去年一次讲话中也提到,“全国移动用户超过9个亿恐怕就快到头了,而规模一旦触及底限,随着话费降低,利润率也必然降低。”按照目前电信业的发展速度,2010年将是中国移动用户数规模效应的极限。
  中国电信市场高速增长时代已经结束,接下来是总体蛋糕和增长的切分的问题,中国电信行业近期由于3G发牌和行业重组带来的强烈预期,未来将更多表现在几大运营商间的“此消彼长”上,也就是说,在2010前,中国电信业总体的蛋糕并不会因为重组以及3G发牌而有所消减,只不过中移动以外的三家弱势运营商将因存在的份额转移的增长杠杆和估值提升杠杆而获得非同寻常的重估性超额收益。  
  即将发生的行业重组或能因为其“份额转移”效应改变局部格局,但是显然,对于总体蛋糕的做大而言,并无实际推动。  
  另一个因素则是TD-SCDMA网络的的建设。重组等消息明朗后,会让运营商更明确和加速TD网的建设,并通过TD与下一代网络的发展,带动软件、芯片、终端等产业链各环节走向成熟,从而超越中国电信业现有的行业瓶颈,提升中国电信业的内在价值。 
在新成立的工业和信息化部的职责中,有这么一条:“推动重大技术装备发展和自主创新”很明显,随着国家对自主创业技术的大力扶持,对于TD-SCDMA的建设将会更加关注,重组也必然将推动TD-SCDMA的快速发展。由于GSM和CDMA的高额专利费,必然导致国家对TD-SCDMA的全力支持。至于是否允许其他制式的3G网络存在,个人觉得没有必要重复投资,浪费宝贵的资源。而且统一制式对于运营商的良性竞争,也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从整体看,在宏观层面上,中国电信产业实施重组的大环境是非常良好的,唯一的问题是重组具体时间的选择和把握。  
     但是,我认为在微观层面或产业层面上,如果这次电信重组不能解决以下问题,必将成为一次失败的改革,并会付出高昂的改革成本。  
第一,如果不能解决电信市场失衡问题,不能在电信产业整体发展的同时消除中国移动一家独大的局面,重组就失去了意义。  
      如果仅仅片面强调资本重组,而对业务的重组仅仅停留在固网公司与移动公司的购买与合并层次上,对购买与合并后产业如何发展,既没有产业层面的要求,也没有对承载公司提出明确的产业安排,这仅仅是把几家公司重新拼凑。  
     要使重组能够实现优化市场结构的目的,对电信公司全业务经营的规划与准备是一个必须经历的过程。而现实情况是: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两大固定运营商,对全业务的运营尚缺乏最基本的准备,对固网与移动业务的融合,仅仅停留在简单的议论阶段,固网运营商的本地网老总们每天百分之百的精力都用在保收入保用户不流失上,对重组后干什么、怎么干根本无从考虑。因此,现在实施重组,事实上会使运营商面对全业务不知所措,在公司融合、资本融合、业务融合及战略目标上陷入混。  
重组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政策上必须通过非对称管制手段,从而实现鼓励竞争的局面。 “移动号码可携带”就可以实现这个效果。我国移动市场用户超过5亿,月换号率2.5%,每年换号1.5亿,如果给予新的运营商不同的时间点执行政策(弱势运营商最先执行入网携带原号码,强势运营商可能产生大量的带号网内转出用户)和资费优惠,可以肯定的是2年左右的时间将有1亿左右的用户转移到新的运营商去。
     同样于2004年进行“号码可携带”改革的韩国,2006年初,主导运营商SKT净转出用户162万,KTF净转入38万,而最弱势的运营商LGT净转入124万,有效地改变了市场格局。以上用来证明的是,电信重组的内容安排无法决定成功与否,最重要的在于之后的非对称管制措施出台。即使不是屡次难产的《电信法》,起码行政法规应该给予弱势运营商以机会
     第二,重组必须解决电信业有效竞争问题,而在目前情况下;电信法迟迟不出台,监管部门存在严重的行权失效,即便固网拥有移动许可,有效竞争体制依然难以建立。  
    在技术进步明显快于中国电信业体制改革速度的情况下,中国移动在新技术、新业务、融合式发展和战略等方面的战略,已明显超越其它运营商1-2年,而在以移动互联网为标志的3G准备上,2007年中国移动已经历了阵痛期,2008年,中国移动在移动互联网运营模式上肯定会有重大突破,而重组后刚刚获得移动许可的固网运营上,若希望在移动通信领域与中国移动竞争,特别是在语音业务(目前移动70%的收入来自于语音业务)上与中国移动竞争,基本没有可能;若希望在移动互联网上开展竞争,固网运营商的技术准备和资金投入也很难撼动中国移动。  
     可以肯定地讲,在监管体制上如果没有必需的非对称管制手段,重组后要消除中国移动的一家独大及在新业务发展上的寡头垄断,是没有可能的,中国电信市场失衡情况将进一步加剧。因此,如果决策层应在重组前对非对称管制有明确的制度安排和操作手段的设计,比如,明确在“重组方案公布后的半年至一年之内,中国移动暂缓开展固网业务等”,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政策和手段,重组也就很难实现“建立有效竞争”的目标。  
    第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已走完30年的历程,2008年应该是国有垄断性企业深化改革最重要的一年,也就是说,将要进行的重组,必须制定国有电信公司内部体制创新及改革的内容。但是,在目前的重组方案和思路中,对公司体制创新和改革的目标非常模糊。我认为,国资管理部门不要只看"资产",更要看"产业"。  
    第四,重组后,不可回避的一个重大问题是3G产业的发展,而全力推进TD产业应是重组的重要目标之一。但是,目前国家在TD产业上,雷声大,雨点小,国家投资不足,集中优势攻克难关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如果TD的问题不搞好,盲目加快重组,只能使TD产业的发展雪上加霜。  
     总之,中国电信重组,任重而道远,需要长远的规划。
  
--
欢迎到毕业生找工作(Job)版做客:北邮人论坛 → 信息社会 → 毕业生找工作  
  
  
  
欢迎访问我的空间http://user.qzone.qq.com/199092578
  
  
顶一下(134 写日记 886444 185076

 

 

留住已经逝去的峥嵘岁月 记住曾经绽现的万种风情 在记忆即将淡漠的时候 来把这些重新回味

Copyright (C) 2008-2014 www.jue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3001011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908号

客服QQ 101716056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148464312 邮箱 101716056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