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buptoutside (buptoutside), 信区: Talking
标 题: 北邮附近部分地名的来历
自己收集的,欢迎补充。
1、明光村
明光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元代这里是元大都城的肃清门(现明光桥的位置),今天这里仍然保留着元大都城垣遗址。关于明光村名称的由来,一种说法是以明朝第十四个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的庙号“明光”为名。另外一种说法,是因为在清代西直门外是一片大坟场,称为索家坟,顺治帝的首席辅政大臣一等公索尼、康熙时的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的族坟,索家坟之北即为明光村,“明光”二字在佛家含有超度之意,因靠近坟场而取名“明光村”。
2、索家坟
西直门桥往北一带叫索家坟,就是清初康熙四大辅臣之首索尼家的坟地。据资料记载,在北师大为建设南部科研区购置的地界内有一座黑舍里氏墓,墓主就是索尼的孙女、保和殿大学士太子太傅索额图的长女,一名7岁夭折的女孩,当地人称之为“姑娘坟”。现在这个地方应该在现在在今典花园附近。
版本2:索家坟位于海淀区东南部。东起文慧园北路,西至西直门北大街,北临红联北村,南与红联村相接。固为索阿图及其家族坟地。1956年平掉,盖了办公楼和住宅。其址在今文慧园路西端以东。自五十年代后逐渐发展成为住宅区,原平房。1981年盖五六层砖混楼。
3、西土城路
元朝的城墙与明朝的城墙不同,元朝的城墙只有土,外面没有包上城砖(到了明朝城墙里面是土,外面包城砖),所以现在称之为“土城”,邮电大学西门外的土城墙是元朝时城墙的西段,所以边上的路称之为西土城路。(明朝的城墙在新中国建国后被陆续拆除,特别是在文革期间,将拆下来的城砖用于修建防空洞,现在二环路的位置就是明城墙的位置)
现在明光桥的位置在元朝时是元大都城墙的“肃清门”的位置。
4、小西天
此地原为旷地,西北有庙,叫“小西天”,周围之地泛称小西天。
小西天的庙,通常供奉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世音,大势至。据说,此处的小西天为一小庙,并无僧侣。现已无存。
小西天是佛教寺庙的一个等级,供奉佛祖的庙宇一般称大西天,供奉如来佛的庙宇一般称小西天。新街口小西天其实供奉的是关帝庙。
5、蓟门
燕京八景之一的“蓟门烟树”在金代称为“蓟门飞雨”至明代始称今名。
春秋战国时的燕国,以蓟城为国都,古称蓟城为蓟门。对蓟城的始建之地,众说不一,归纳起来,以下几种说法较为集中: ①广安门以西、莲花池以东; ②宣武门、和平门一线的南北侧; ③广安门以南。 上述说法均以出土遗物为推断依据,极少文字记载。元、明以来把德胜门外元大都城健德门(俗称土城关)当作战国蓟门旧址。
蓟门烟树碑蓟门烟树指的西直门以北的元大都城墙遗址西段,这段城墙为夯土构建,元末明军攻陷大都后,将元大都北侧城墙南移5里,蓟门烟树所指一段城墙遂遭荒废,在夯土城墙的遗址上树木生长,遂称蓟门烟树。但是在历史上,金代的典籍中就有蓟门烟树的记载,有学者认为蓟门烟树指的是古蓟州城门附近的树林,目前的蓟门烟树是清乾隆年间考证错误的结果。乾隆御书蓟门烟树碑位於北京电影学院附近的元大都城墙遗址上。
6、铁狮子坟
北京北太平庄地区是在元大都时期被圈在城郭以内的,虽然空旷荒凉,但毕竟还算“城里”。明军攻克元大都之后,为了便于防守,把北城墙向南缩进了2.5公里,退到了现在护城河的位置。于是,太平庄地区就变成了地地道道的城外。
太平庄一带坟茔很多,其中有的墓室建造讲究,以砖发券。有普通人家的私墓,也有埋葬贫民的义地。档案记载,1954年,北师大征用建筑用地114.93亩,起出有主坟174座,无主坟284座。这是有坟茔的情况,掩埋地下没有坟茔的尸骨就更多了。据经手迁坟工作的老人回忆,为了使得无主尸骨尽量都能妥善迁移,当时曾经动员老百姓参加有偿挖寻工作,挖出的无主头盖骨有数千之多。
铁狮子坟不是以某个坟主的姓氏身份命名,而是以一对铁狮子命名。狮子自东汉以来一直作为帝王公侯陵寝镇墓的神兽,多为石狮,铁狮子少见。这对铁狮子镇守的墓主究竟是何人,已经很难查考。据当年参加过购地工作的老人们回忆,墓主姓白,他的后人曾经要求发掘墓穴。挖开后,发现墓穴中有两个放置棺木的台子。虽然没有挖掘出什么东西,但是既然有铁狮子镇墓,估计不会是一般人的坟墓,有可能早已被盗过。
那对铁狮子后来一直摆在东门口,成为北师大新校舍家属宿舍大门的标志。1958年大炼钢铁时,这对铁狮子未能幸免,被送进了炼铁炉,化为一文不值的铁水。
7、积水潭
元代为了加强大都的漕运而修建的人工河——通惠河,在流入城市以后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湖泊,名为积水潭。积水潭曾经是漕运的总码头,也曾是皇家的洗象池。从元代起,来自暹罗、缅甸的大象,就作为运输工具和宫廷仪仗队使用,在夏伏之日,驯养员会带领大象到积水潭洗浴。
8、学院路与学院南路
上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建国伊始,百废待兴,党和政府非常重视高等教育和高等院校的建设。当时在“学习苏联”的热潮中,1952年进行了全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工作。根据苏联教学经验,将全国高等院校除留部分综合大学以外,按专业设置拆拼重新组合成立各科专业学院。例如北京航空学院是由清华大学航空系、天津北洋工学院航空系和厦门大学航空系合并组成,北京政法学院是由清华大学政治系、北京大学法律系和北京辅仁大学社会系合并组成。合并包括教职员工、在读学生、教学设备以及图书资料等。在这种形势下,中央有关部门选定在北京西北郊建设“学院区”,统一集中建立了第一批(八所)高等学府,“八大学院”之名就此产生,并于1952年暑期正式招生开学。这就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把该地区称为八大学院的历史由来。
随着八大学院的兴建,在学院区从南到北修建了一条主干路命名为学院路,马路西侧从南到北依次是北京政法学院(今中国政法大学)、北京航空学院(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地质学院(今中国地质大学)和北京矿业学院(今中国矿业大学),马路东侧依次是北京医学院(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钢铁学院(今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石油学院(今中国石油大学)和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今中国农业大学)。学院路于1954年年底建成通车。道路两侧除去学院占地外都是绿油油的庄稼地。当时通过学院路的公交车为31路汽车,该路车首发站开始是西安门至颐和园,后改为平安里至颐和园(今331路,行车路线有所变更)。由于道路和交通条件的改善,八大学院的名声也随之远播。今天的学院路两侧教育科研单位林立,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学院路南段(北土城以南)及其延长线改建成为西土城路,八所学院先后升格为大学,呈现出新的繁荣景象。
学院南路位于学院路南边,同样是因为路上有几所高校而得名:北京邮电学院(今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学院(今中央财经大学)等。
9、冰窖口胡同
位于西城区东北部。东起德胜门外大街,西至新街口外大街。因其地原有清代内宫监冰窖而得名。凿冰窖储,古已有之。《诗经·七月》中便有“凿冰冲冲”的记载。清朝时,冬天从结冰的护城河中凿取大冰块储存在冰窖中,夏天时取出来供消暑用。清末民初,北京有三大冰窖,一个是北海东夹道陡山门,一个是什刹海东南,一个就是德胜门外窖口。这条胡同,清时称冰窖口,1965年定为冰窖口胡同。
10、新街口北大街、新街口外大街与新街口豁口
新街口北大街 明《宛署杂记》作新开道街。此街北端元代为积水潭水域,明以后积水潭水面缩小逐渐演变为陆地,后于此筑路,形成街道。相对于旧有街巷,乃称新开道街。南端的新街口也由此派生。清称新街口北街。民国时期称新街口北大街。“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易名为“红旗路”。
新街口北大街北端原有北京内城北城墙,1950年11月于城墙辟豁口,时称4号豁口(现在称之为新街口豁口,即现在积水潭桥的位置),向北筑路(即现在的新街口外大街),成为南北通衢。1952年修建成宽9米的简易路,1953年铺为碎石路,同时加砌两侧偏沟式道牙。1954年将城墙豁口由9米拓宽为20米,对碎石路面铺筑沥青。1966年两侧共拓宽7米,构成宽16米的南北交通要道。2000年夏,开始动员西侧临街店铺拆迁,向西展宽。
11、杏坛路
名称来历估计是因为路边上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原因(根据27楼)
“杏坛”的典故最早出自于庄子的一则寓言。庄子在那则寓言里,说孔子到处聚徒授业,每到一处就在杏林里讲学。休息的时候,就坐在杏坛之上。后来人们就根据庄子的这则寓言,把“杏坛”称作孔子讲学的地方,也泛指聚众讲学的场所,杏坛遂成为万世师表的象征。后来,人们在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前为之筑坛、建亭、书碑、植杏。北宋时,孔子后代又曲阜祖庙筑坛,球植杏树,遂以“杏坛”名之。
12、小西门
学校南门的公交站原来叫“小西门”,现在叫“明光桥东”。
小西门位于海淀区东南部。东起西土城路,西至京包铁路,北临一间房,南抵笑祖塔院。因居小西门外而称。
小西门是元大都西部的城门,亦称肃清门。今土城遗址公园西南(学院南路与西土城路相交处南),尚存一段约四十米的弧形土坡,即小西门瓮城遗址。
小西门原属明光寺乡,后划归北太平庄街道办事处。作为地名,泛指土城以东,笑祖塔院以北,明光村以南,较今范围要大。有古迹福庆寺,建于清嘉庆年间,位于小西门残址上,供奉关帝、菩萨诸像,俗称小西门庙。现已成为民居。
13、北太平庄、南太平庄
文慧园路迤北是志强园小区,也称南太平庄。其北为学院南路,路北侧是北京师范大学。师范大学之西是北京邮电大学。邮电大学的西南角与师范大学的东南角之间过去有村,称太平庄。其北为北太平庄,亦早不存,只是作为地域名称而存在。泛指今新街口外大街与北三环中路交错的十字路口一带。据说,明中叶,蒙古瓦刺入侵北京,当时居于德胜门附近的百隆逃匿于今北太平庄之南的村子,即后来的太平庄而免遭劫难,于是称为太平庄。
版本2:德胜门外的西北这一带,是清军正黄旗旗营所在地。有军队驻守,理当太平,于是人们便称此地为太平营。解放以后这个当年的军营所在地被改名为北太平庄。今天的北太平庄军旅不在,容颜已改,只有太平依旧。
14、马甸
马甸位于八达岭高速公路起点,相传这里曾是明代京城贩马的集散地,称为马店,后演化为马甸。明朝永乐年间,德胜门内有一家茶叶店,老板姓常,他经营的茶叶品种多,货色好,在北城一带很有名气。谁知他后来染上了赌瘾,不到一年就把全部家底和茶叶店输光,只好搬出城里,在德胜门外给人赶马车。一次他跟着车主到蒙古买马,回来后就琢磨着也弄几匹贩卖,于是辞了差事,买回三匹马在离德胜门不到十里的地方贩卖。果不出所料,没几天,马就卖出去了。就这样贩来卖去,半年工夫,又发达起来。别人见他贩马挣了大钱,也跟着效仿,不少蒙古人也赶着马到这里来贩卖,渐渐在这一带初步形成一个马的交易市场。明弘治年间,这一带店铺越来越多,形成贩马集散地,到清康熙时期基本成为村落,俗称马店。乾隆年间,蒙古王公贡纳的马匹赶至京城,因马店地处北郊,地面开阔,水草丰盛,很适合放马,于是贡马都圈养在这里,以等候上驷院(皇家负责饲养马的部门)官员挑选,剩余的马匹就地变卖。民国以后,虽然把马店改成马甸,但依然有二十多家马店存在。直到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马店才开始逐步消失,但马甸地名一直叫到今天。
15、文慧园、文慧园路、红联村、侯家坟、太平湖
索家坟东南是文慧园,原称饮马槽。旧时有一具供马饮用的水槽而获称。建国后成为居民区。1967年改今称,并由此将其北部的索家坟路改为文慧园路。
索家坟南部是红联村,原称为侯家坟,文革期间改名为“红联村”,红联的含义是“红色造反者联合委员会”。位于今北京第二制药厂南角,今亦成为居民小区。
侯家坟在索家坟的南边不足一公里,有意思的是,侯家坟只有地名儿,没见过坟。原来的侯家坟一区、二区就是现在的红联村和红联南村。再往东是饮马槽,现在叫文慧园。再往东是小西天,往北是铁狮子坟,再北是北太平庄。这些地方之所以在古时候都是坟地,皆因紧邻积水潭,风水好。
北京有两处太平湖,一处在积水潭北侧,它原来与积水潭是一个相连一体的自然水面,大跃进时期由数万工农兵义务劳动挖深加固,种植树木成为海淀东升公社的养鱼塘,也曾命名为“人民公园”。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修建环城地铁时,此湖被填平,改建成了地铁车辆段。另一处太平湖在今复兴门立交桥东南侧。
16、四道口
四道口位于海淀区东南部。东起京包铁路,西至铁道部科学研究院,北临大钟寺,南抵净土寺。因道口形状而称。
四道口是两条道路相交的交叉口:从东向西的学院路,从北向南的是四道口路。学院南路的西端是白颐路,过路与魏公村路相接。魏公村路的西端是西三环北路,再向西为蓝靛厂。学院南路江段与西土城路相交。相交处是元大都肃清门(亦称小西门),当时从肃清门至蓝靛厂的旧道。四道口路的北端是西三环路。南端是高梁桥路,再由此向南是西直门餐大街,亦是老道。
旧时,四道口是一个只有七八户人家的小村。建国后变化巨大。道北的四道口果品批发市场(金五星),是北京最大的果品集散地。四道口也由此著称。
--
※ 修改:·buptoutside 于 Sep 15 10:35:40 修改本文·[FROM: 192.102.183.*]
北邮附近部分地名的来历
上一篇:各种压力,不想活了下一篇:[原创]好久不写我的叶子了

心情分类
推荐日记
分享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