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waitkm4 (雕), 信区: Talking
标 题: 北邮,路在何方
昨天看了《写给每一个北邮人》,心里百味杂陈。北邮是一所优秀的高校,从前是,现在是,相信未来也一定是。对北邮的变化,我想我们不能仅仅是大过口瘾,更应该有理性的思索。
1、北邮没落?
首先要承认的一点是现在的北邮的的确确不如十年前的北邮,风光无限。无论是排名还是口碑都比现在强很多。但是为什么?
十年前电信行业大发展,给北邮带来了无限的机会。当时北邮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可以直接分配到电信部门,相信很多人都是冲着毕业后能有好的工作来北邮的。然而随着毕业包分配的模式被打破,企业、个人可以自由选择。北邮、南邮、重邮三家的垄断地位不再,学生就业也受到冲击。高考时报考志愿时,考生和家长自然会有所选择。于是北邮“没落”了。
其后,中国高等教育大改革,从李岚清主持浙大四校合并开始,全国掀起高校“兼并”风。国家的政策是要做综合性大学,中国大学要冲出国门,要冲击全球高校排名。于是国家政策向综合性大学倾斜,无论是拨款、宣传等等。综合性大学出尽了风头,不是综合性大学的学校千方百计要向综合性大学靠拢。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等一批综合性大学异军突起,在后来媒体搞得排名上可以说是有了各种飞跃。北邮作为专业技术很强的学校,在高校排名上各方面打分都受到很大限制,排名很靠后。而现在社会上受这个排名影响很大。于是北邮“没落”了。
再者,北邮被从邮电部下属划到教育部下属,娘家换了,娘家人都不熟悉了。各种资源都沾不上。同时也不是综合性大学,不是政策倾斜的对象,于是北邮“没落”了。
2、北邮的优势与劣势
或许因为我本科不是北邮的,所以对北邮又有了那么一点点旁观者的看法。
我本科是浙大的,05年我来北邮找同学玩。让我感触最大的是,北邮竟然如此贴近社会。无论是从老师的项目上来说,还是从学生出去实习的情况上来看。浙大在这个方面和北邮完全是两个概念。在浙大,学生更多的时间是花在教室、实验室。而在北邮,去某某地方实习则更为大家所称道。在北邮学生比浙大学生有着更强的竞争意识。有机会就千方百计去争取。
我想,这就是北邮的优势,也正是这一点吸引力我,最终选择北邮。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一点既是北邮优势,也是劣势。正是因为有了实习,这些年来,北邮学生就业率是在北京最高。北邮学生就业好是不争的事实。或许北清的学生可以去更好的地方。但是从平均水平而言,你不能否认北邮是最棒的。
但是也正是因为有了实习,相对于静下心来做科研,在北邮竟然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对科研望而却步。大家不要只批评老师,自己平心而论,要是把你弄去做理论学术研究,你到底愿意不愿意?首先我承认,我是不太愿意的。而正是缺乏了一种学术的氛围(北邮现在有几个老师没有在外面兼职,有几个学生没有在外面实习?),学术上便渐渐衰落。而教育部评定学校,是从论文;业内评定,还是论文;北邮坐拥全国最大的信息类教育资源,却缺乏论文,这也就成了北邮的劣势。
3、北邮路在何方?
在北邮,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两条路的争论已经由来已久,大家不可否认的是这两头我们都不能少。如何投入,如何执行是大问题。
就综合性和专业性而言,我想北邮是不太可能去蹚综合性的水的,这也是现实条件决定的。但是如何培养我们的精神,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气息,不仅仅是老师,也是同学们应该思考的。
但是有一点,北邮的在信息、通信行业的专业性是永远不能放弃的,这是我们的最大的优势。也就是说,北邮人或许永远都不会有大批的学生走进金融界。这是客观事实决定的。但是做金融,赚大钱并非是我们的唯一的人生目标,也并非是评价一个学校的唯一标准。用去中金、去投行来评定一个学校未免有些欠妥。
我一直坚信,一所高校是否成功,并不能完全用培养了多少领导人,或者企业家。而是看这所学校为社会做了多少贡献,是否站在了社会的转折点上。
北邮该何去何从?在北邮这个大平台上,每个同学应该何去何从?我想是这才是每个北邮人最应该考虑的问题。
--
※ 修改:·waitkm4 于 Jun 19 11:31:34 2010 修改本文·[FROM: 114.249.28.*]
北邮,路在何方

心情分类
推荐日记
分享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