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我们就被告知一定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于是很小的时候我们都有了一番壮志,比如当科学家,比如那个著名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以及“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等等。当时的架势貌似个个都是栋梁之才。但到现在,有谁真正把自己的梦想坚持下来了?
没有理想,没有目标,自我在生活中迷失,所以理想不可废。但树立一个合格的理想看上去又好像遥不可及——我们都提了十几年了还没解决,难道还指望现在大学时一下子解决吗?
是的,树立理想很难,是一个很痛苦的蜕变过程,而一旦我们真正找到自己的目标了,我们的人生就会为之一变。为扫除迷茫,为自己的将来,我们都应该好好思考自己的未来,立下自己的目标、理想。
怎么立?
一个成熟的理想至少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一是理想一定是我们自己相信能够实现的,这样才能为我们提供前进的动力;二是理想已经包含了一般的可达成的步骤,就像一份已经成型的职业规划,我们的理想不是空对空的,不能实现的理想那是空想。打个比方,成熟的理想就是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大树不是一下子长大的,它会经历种子、发芽、小树苗再到大树几个过程,每一个过程都很艰辛。
首先从种子说起,理想的种子一开始可能很简单,它就源于我们最初一个想法,一个灵感,一个信念而已。很常见的就是有这么些人,他们从小就对自己说一定要做一个不平凡的人。就是这个不甘平庸,一定要成就事业的最初的想法(甚至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却具有最顽强的生命力。即使环境再恶劣,他们也能生长发芽,开花结果,就像很多的农村的孩子最终成就事业一样。当然,也有的种子是发不了芽,或者发芽生长不了的——很多人常常在变换自己的想法,最终却一个都没去做。“君子立恒志,小人恒立志”。常常换自己的志向,没有从心里对自己要做的事情产生热情,只是头脑发热的想法,这怎么能行!
再是生根发芽。种子要遇到合适的土壤,有合适的条件才能萌发的。周总理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放到现在就不合适了。我们所处的具体的环境(自己的眼界,父母的教导,老师、媒体、书的引导等等)会决定立下的理想的大致的方向,理想是要生长在自己的心中的,所以我们为他生长所准备的土壤很重要,不要否决自己,相信自己一定行的!
后来小芽长成了小树了。也许从一粒种子中我们没法看出她是什么树,但当它长成小树时我们知道了,这正如立志过程中我们已经找到大致的奋斗方向,是技术还是管理,是从政还是经商,是教育还是IT领域这一阶段。 那么这是我们的立志是否完成大半了呢? 不!其实这时候才是最危险的,小树要长成大树还得经历风雨雷电、人为的考验。最常见的就是当我们偶然提起自己的不太成熟的理想时会立即招来朋友伙伴或者长辈们的冷嘲热讽,甚至断言“一定不会实现”,而这时自己还没找到具体的实现步骤听了他们的“理性分析”后也似乎觉得很有道理,从此以后绝口不提理想不提追求的事。真的很危险,一开始是别人在否决自己不成熟的念头,可能次数多了以后自己就开始否决自己了——想到一件事时,第一反应不是如何去达成,而是想到去做有多少的困难,多少的不可能,然后是放弃。 如果我们的理想的小树没有足够顽强的生命力就很容易被这些东西摧残,甚至连土壤也会一并给除掉。
有多少人给自己立下一个又一个的目标却因为自己或别人的看法而裹足不前?有多少人换了一个有一个目标理想却一个都没去准备?
再后来,小树经过了各种考验洗礼后终于长成大树了。这时我们终于树立了一个真正的理想了,接下来是奋斗是实现的过程。这种人真的很可怕,他们有目标,有坚韧的意志力,有不懈的行动,看到他们的状态,还有什么理由觉得他们不会达成目标?
作为一名大学生,请问你还在迷茫吗?知道自己将来做什么?理想,目标?虽然大学迷茫是普遍现象,基本上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迷茫,但我们不能因为普遍就想着听之任之,想靠老师别人,或希望时间来解决它,解决这一切。直面这个问题,努力的去想,去追寻,不要管时间够不够用,即使从现在开始十年以后才找到自己的目标,找到自己的理想也是一种胜利。而找到以后,人生将不再是碌碌无为的平庸,将开启崭新的一页!
大学四年无疑是最好的立志、确立自己方向的时候。从小学到现在,也许我们没有太多时间也没有足够的知识来思考自己的前途,思考自己的理想,现在时间有了;而毕业以后又将忙于工作生活的压力会不断的向现实妥协,没有现在这么多的时间来想来探索了。所以,现在就是立志的最好的时候! 有充足的时间,有大量的资料,还有周围那么多的为梦想打拼的同龄人,最重要的是大学里有一个足够大的承载我们不成熟的理想的环境。 不要白白浪费时间,大学很重要;也不要老指望别人来帮自己,这些内心的标准只能靠自己去思考去探索。虽不能一下子找到真正的理想,至少我们可以找到自己的信仰,找到那粒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种子!
培育自己的理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