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想首页

由《盗梦空间》而思(乐乐100)

乐乐100 [分享] 2011-04-12 10:20:56 星期二 晴天 查看:43085 回复:0 发消息给作者

  电影本身的剧情,再经由观众的理解、想象、体验所构成的审美形象,在这样的一种变换过程中,必然要伴随着作为观众的我们的“创造性”因素。这些创造性因素,会产生两种结果,一则靠拢于电影本身所具有的原意,或是说电影的客观性内容;二则是对这种原意的进一步“开发”或是“扩展”。

  我们进一步来说,电影,其实是可以同诗歌散文一样,来通过一定的层次或结构分析。好,那么电影以一种文学作品的形式,一定具有它的一般性结构层次。简单来看,单立的电影画面本身是不变的,而人物、语言等基本单位所展现的意义也是相对固定的,但当它们处理成一个整体,在这个形成的整个客体层中,意义已经开始变得模糊或是,(以观众的视觉)难以来明晰的界定。因此说,电影如同国画要有留白,如同诗歌要给人以想象的空间。我们可以理解为,它是带有很强虚构性的意义指向。

  再来看它的内涵,首先作为导演自身来说,他肯定有一个自我的认识核心,然后再围绕这个中心往外铺展,进而形成一个外扩发散型的思想范围。在很大程度上,这种“形而上”的象征性内涵作为一种精神性氛围而贯穿电影。不可否认,作为一般性观影人Qun的我们,很多时候是不可能把握住它原本的精神内涵的。或许也可以说,我们的某些理解已经超脱了电影的客观性内在,在电影所给予混沌朦胧的意识下,则会产生更多的观众所赋予的认知。

  而这些东西,则产生于观众与电影的对话与交流。

  这种对话在德国哲学家伽德默尔看来,是一种无限式对话。我们可以理解为,电影是一种历史的存在,但是它的存在意义在于哪里?我们应该它否定孤芳自赏的高洁,立于荒野之地;同时它也非悬崖之青木,俯视人间而高不可攀。它的存在意义是在于人们无限的介入到它的历史中,这种思想的无限性让它的历史延续而不致结束。在此种交互式的理解中,对话则是产生了这样无限性的效果,而这,便是一种效果历史。

  以上,则是我对电影的误读所做的一番理由解释,好比是做了错事也得有一番解释的说辞一样。便如同李健吾先生曾对卞之琳先生的《风景》做了误读,然而李健吾后来也说过,我的理解不妨碍作者本身的独白,它的独白也不妨碍我的理解,或许因此而成相成之美。因此,我觉得误读并不可怕,敢不敢说才是一个问题。

  举个例子来讲,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其中表现了诗人忧伤孤寂的情绪,或甚至可以说,充满了黑色绝望的心情。这从他其中运用反讽的手法,愿他人什么什么,而只愿自己面朝大海穿暖花开可窥得一二。然而很多人是误读以为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对于这种理解,作为一般性阅读,或是仅仅出于你的阅读经验期待下,作者与你是走了相反的两条路。但是,你的理解无可厚非,毕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文:乐乐100

顶一下(323 写日记 722657 161744
分享排行

 

 

留住已经逝去的峥嵘岁月 记住曾经绽现的万种风情 在记忆即将淡漠的时候 来把这些重新回味

Copyright (C) 2008-2014 www.jue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3001011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908号

客服QQ 101716056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148464312 邮箱 101716056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