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喜欢跑过长城去看死孩子
我的小学生涯,是从太原那所有名的寄宿制学校开始的,可惜文革一开始,就转走了。我的新小学在内蒙古一个贫穷的小县城,那儿的孩子从没见过课本以外的任何图书,我从育英带来的漂亮的暑假作业,还没交到老师手里,就被好奇的孩子们抢成了碎片,那一忽儿,我真的很心疼,不过,很快也就过去了,因为那儿有育英没有的很多东西。学校的围墙外面是一座海拔并不高的小山,课间翻墙就可以跑到山上去玩,山上有一座烈士塔,山的四周是一圈三丈多高的土长城,底部十来米宽,顶部三四米宽,墙顶的中间是掩体(小学生跳下去可不容易上来),两边可以走人,墙底的下部是山洞,每个洞可集结十来人,虽经过多年的风剥雨蚀,墙体上的弹痕却还依稀可见,证明这里曾是古战场。文革嘛,谁还去祭奠烈士,说不定那下面埋的也是“叛徒”,所以学校从来也没去扫过烈士墓,更没讲过古长城的来历,因此我到现在也不知它们的典故。回想起来那里一定曾经是个血浴的疆场,抵御过许多外寇的侵袭,地下长眠的人们用他们的鲜血换来了今天的安宁。当时,我和我的同学到长城上可不是为了缅怀英雄、重温历史,而是为了我们的游戏,那就是___跑长城。游戏的规则是这样的,两人并排站好,裁判喊一二就开始跑,谁先跑完整圈回来就算赢,下午的自由活动时间,跑长城的人最多,那情景蔚为壮观,长城上到处是孩子,也随处可见飞奔的身影,高年级的同学能勉强跑完半圈,而年纪小的就只能跑一段了,腿长的孩子明显占优势,一步能跨过一个掩体,腿短的只能从两边绕,便总也跑不赢,我就属于后一类。虽然从没赢过,可我还是非常喜欢那种感觉,那种跑起来只听到风在耳边呼呼吹的声音,跑起来,甚至跳跃起来那种腾空的感觉,喜欢每次跑完都比上次有进步的感觉。跑长城成了我最喜欢玩的一种游戏。
贫困的山城,不知为什么总有些孩子会养不活。在烈士塔山的对面有一片山坡,从春天开始,就被青草覆盖着,我的同学经常在坡上割青草回家喂小兔子;可在离山坡远一点的山沟里,又总有些婴儿的尸体裹着席子被扔在那儿。第二天,割兔草的同学就会到班里来宣布,第X道沟里又有死孩子了,大拇指都有我小手指粗了呢,或者,第X个坡上的死孩子被狗掏了,肠子都没了。死,在同学们口中没有成为可怕的字眼,相反,每天津津乐道的就是哪儿哪儿又有了死孩子,比谁发现的多,比谁发现的大,以此来证明他们的勤劳和勇敢。我没什么自豪的:我不勤劳,因为我家养小兔子从来不用我去割兔草;我也不勇敢,我不敢一个人跑那么远去看死孩子,尤其是在放学后,夜幕就要降临的时候;可我好奇,我只有这一个优点,是催我前进的动力。我真的想去看看那个大拇指有我同学小指粗的死了的孩子是什么样,为什么他会被丢在那里。可是偌大个山坡不好找,要想同学告诉你具体位置,必须跑长城赢了的人才有资格。
接下来的事情你可以想象了,我的心恨不得长在长城上,只要有一点时间,我都要跑到长城上去。中午顶着大太阳,骗奶奶说要上学,到长城上跑一段,下午放了学也到长城上去飞奔,那段时间,经常见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在长城上跑来跑去,那就是我了。有时整座山上就我一个人,我一点也不怕,还是不懈地跑啊跑。终于我用唯一的一次赢局,换来了一个有死孩子的地点。放学后,我不顾黄昏已近,天色渐晚,飞奔着去看我心中日夜牵挂的那个小小的躯体,我看到他的小手在席子外,下意识抬起自己的手来,比了比,还小得很呐,我看到他的尸体发青,用现在医学的话来说,一定是憋死的,可能是缺医少药,难产所致。我怀着极大满足,慢慢往回走,却又有了意外收获,有个席子卷,往里一看,却是空的,根据同学们的经验,一定是被狗拖走了,于是我展开了极大的想象,想象那个孩子的模样,想象那只狗拖他的样子,然而周围没有一点他的痕迹,是被那个年代的饿狗一点不剩地吃光了。从那以后,我经常在不跑长城时到那一带去转悠,希望能再看到不同的情景,然而,却始终未能如愿以偿,我也就从没有过向同学们吹嘘的机会。随着慢慢的长大,我知道了那是母亲的眼泪和痛苦的根源,是生活给予他们的不幸,便对这样的机会再也没有热情,而那一次也就成了平生第一次,到现在为止也是最后一次看到小婴儿死了的样子,印象深极了。那一年,我三年级。
其实,从小就很不安分(三)

心情分类
推荐日记
分享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