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想首页

古书经典

yangqiang [感悟] 2010-11-29 11:55:38 星期一 查看:16654 回复:0 发消息给作者
孙子兵法 孙武字长卿,春秋末年齐国人,生卒年月未见史载,约与孔丘同时期。后来,因齐国政局动荡不安,孙武由齐国到了吴国。经伍子胥引荐,以自著兵法十三篇晋见吴王阖庐,得到吴王的重用,任为将军。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简称《孙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兵书,也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兵书,宋代朝廷颁定的“武经七书”之一。它系由孙武草创,后经其门弟子整理而成,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交,原书十三篇。《孙子兵法》词约意丰,内容博大精深,揭示了战争的一些一般规律,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它十分强调政治、经济在战争中的作用;贯穿于全书始终的“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思想,至今仍是科学真理;它重视人事,反对天命,不信鬼神;它含有弱生于强、强生于弱的矛盾转化思想、“在利思害,在害思利”的辩证分析的思想、“兵无常势”的发展变化思想等。 一、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可以不认真研究的。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译文】凡是未战以前预计能够取胜的,是因为得胜的条件充分;未战以前预计不能打胜仗的,是困为得胜的条件不充分。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译文】百战百胜,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不战而使敌人降服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译文】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敌人而了解自己,胜败的可能各半;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那就每战都有危险了。 胜可知,而不可为。 【译文】胜利可以预见到,但敌人有无可乘之隙,被我打败,则不能由我而定。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译文】当我不可能战胜敌人时,应进行防守;可能战胜敌人时,应采取进攻。防守是由于取胜条件不足,进攻是由于取胜条件有余。善于防守的人,像藏于深不可知的地下一样,使敌人无形可窥,善于进攻的人,像动作于高不可测的天上一样,使敌人无从防备。所以能保存自己,而又取得完全消灭敌人的胜利。 二、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译文】要在敌人无准备的状态下实施攻击,要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情况下采取行动。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译文】用兵之理,贵在神速,乘敌人措手不及的时机,走敌人意料不到的道路,攻击敌人不加戒备的地方。 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利,勿告以害。 【译文】驱使士卒执行任务,而不告诉他们意图;只告知他们有利的一面,而不告诉他们有什么危害。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译文】把士卒投入危地才能保存,使士卒陷入死地然后才能得生。士卒陷于危险的境地,然后才能力争胜利。 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 【译文】进攻必然得手的,是因为攻击敌人不注意防守或不易守往的地方;防守必然巩固的,是因为扼守敌人不敢攻或不易攻破的地方。所以,善于进攻的,能使敌人不知怎样防守;善于防御的,敌人不知道怎样进攻。 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 【译文】示形诱敌的方法运用到极妙的程度,能使人们看不出一点形迹,看不出一点形迹,即使有深藏的间谍,也无法探明我方的虚实,即使很高明的敌人,也想不出对付我的办法来。 鬼谷子 鬼谷子,姓王名诩,春秋时人。常入云梦山采Yao修道。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 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另有孙膑与庞涓亦为其弟子之说。 纵横家所崇尚的是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之技巧,其指导思想与儒家所推崇之仁义道德大相径庭。因此,历来学者对《鬼谷子》一书推崇者甚少,而讥诋者极多。其实外交战术之得益与否,关系国家之安危兴衰;而生意谈判与竞争之策略是否得当,则关系到经济上之成败得失。即使在日常生活中,言谈技巧也关系到一人之处世为人之得体与否。当年苏秦凭其三寸不烂之舌,合纵六国,配六国相印,统领六国共同抗秦,显赫一时。而张仪又凭其谋略与游说技巧,将六国合纵土蹦瓦解,为秦国立下不朽功劳。所谓“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潜谋于无形,常胜于不争不费,此为鬼谷子之精髓所在。孙子兵法侧重于总体战略,而鬼谷子则专于具体技巧,两者可说是相辅相成。 《鬼谷子》共有十四篇,其中第十三、十四篇已失传。鬼谷子的版本,常见者有道藏本及嘉庆十年江都秦氏刊本。 一、世无常贵,事无常师 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反以观往,复以验来;反以知古,复以知今;反以知彼,复以知此。动静虚实之理不合于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复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鬼谷子·反应第二) 【译文】在古代能以“大道”来化育万物的圣人,其所作所为都能与自然的发展变化相吻全。反顾以追溯既往,再回首以察验未来;反顾以考察历史,再回首以了解当今;反顾以洞察对方,再回首以认识自我。动静、虚实的原则,如果在未来和今天都得不到应用,那就要到过去的历史中去考察前人的经验。有些事情是要反复探索才能把握的,这是圣人的见解,不可不认真研究。 故远而亲者,有阴德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来也。日进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遥闻声而相思者,合于谋待决事也。(鬼谷子·内楗第三) 【译文】所以说,与君主相距很远却被亲近的人,是因为能与君主心意暗合;距离君主很近却被疏远的人,是因为与君主志向不一;就职上任而不被重用的人,是因为他的计策没有实际效果;革职离去而能再被反聘的人,是因为他的主张被实践证明可行;每天都能出入君主面前,却不被信任的人,是因为他的行为不得体;距离遥远能听到声音就被思念的人,是因为其主张与决策都相合,正等他参加决断大事。 凡度权量能,所以征远来近。立势而制事,必先察同异,别是非之语,见内外之辞,知有无之数,决安危之计,定亲疏之事,然后乃权量之,其有隐括,乃可征,乃可求,乃可用。(鬼谷子·飞箝第五) 【译文】凡是揣度人的智谋和测量人的才干,就是为了吸引远处的人才和招来近处的人才,造成一种声势,进一步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一定要首先考察派别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区别各种不对的和不对的议论,了解对内、外的各种进言,掌握有余和不足的程度,决定事关安危的计谋。确定与谁亲近和与谁疏远的问题。然后权量这些关系,如果还有不清楚的地方,就要进行研究,进行探索,使之为我所用。 是以圣人居天地之间,立身、御世、施教、扬声、明名也;必因事物之会,观天时之宜,因知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与之转化。世无常贵,事无常师;圣人无常与,无不与;无所听,无不听。(鬼谷子·忤合第六) 【译文】所以圣人生活在世界上,立身处世都是为了说教众人,扩大影响,宣扬名声。他们还必须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来考察天时,以便抓有利时机。国家哪些方面有余,哪些方面不足,都要从这里出发去掌握,并设法促进事物向有利的方面转化。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也没有永远居于榜样地位的。圣人常常是无所不做,无所不听。 二、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 夫仁人轻货,不可诱以利,可使出费;勇士轻难,不可惧以患,可使据危;智者达于数,明于理,不可欺以不诚,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是三才也。故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惧也,贪者易诱也,是因事而裁之。故为强者,积于弱也;为直者,积于曲也;有余者,积于不足也。(鬼谷子·谋篇第十) 【译文】那些仁人君子必然轻视财货,所以不能用金钱来诱惑他们,反而可以让他们捐出资财;勇敢的壮士自然会轻视危难,所以不能用祸患来恐吓他们,反而可以让他们镇守危地;一个有智慧的人,通达礼教,明于事理,不可假装诚信去欺骗他们,反而可以给他们进清理事理,让他们建功立业。这就是所谓会仁人,勇士、智者的“三才”。因此说,愚者的人容易被蒙蔽,一个不肖之徒容易被恐吓,贪图便宜的人容易被引诱,所有这些都要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判断。所以强大是由微弱积累而成;直壮是由弯由积累而成;有余是由于不足积累而成。 圣人所以能成其事者有五:有以阳德之者,有以阴贼之者,有以信诚之者,有以蔽匿之者,有以平素之者。(鬼谷子·决篇第十一) 【译文】圣人所以能完成大业,主要有五个途径:有用阳道来感人的;有用YinDao来惩治的;有用信义来教化的;有用爱心来庇护的;有用谦洁来净化的。 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者,则无不见;以天下之耳听者,则无不闻;以天下之心思虑者,则无不知;辐辏并进,则明不可塞。(鬼谷子·符言第十二) 【译文】对眼睛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明亮;对耳朵来说,最重要的是灵敏,对心灵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智慧。人君如果能用全天下的眼睛去观看,就不会有什么看不见的;如果用全天下的耳朵去听,就不会有什么听不到的;如果用全天下的心去思考,就不人有什么不知道的。如果全天下的人都以像车辐条集辏于毂上一样,齐主协力,就可明察一切,无可阻塞。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秦相吕不韦招集门下宾客辑合百家九流之说而编写成的。成书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39年左右。《史记•吕不韦列传》说:“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 《吕氏春秋》分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一百六十篇文章,保存着先秦各家各派各种不同的学说思想,还有不少古史旧闻、古人遗语、古籍佚文及一些古代科学知识(主要是医学和农学,前者以《重己》、《尽数》、《达郁》三篇为代表,后者集中于《任地》、《辩士》、《审时》三篇之中),其中不少内容是他书所无,对于先秦学术的研究,算是一部有用的重要参考资料。 一、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 始生之者,天也;养成之者,人也;能养天之所生而勿撄之谓天子。天子之动也,以全天为故者也。 【译文】最初创造生命的是天,使它得到保养和生长的是人,能够保养天所创造的生命并不加损害的就是天子。天子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保全天赋的生命和人性。 是故圣人之于声色滋味也,利于性则取之,害于性则舍之,此全性之道也。 【译文】因此圣人对待音乐、色彩、食物的态度是:对生命有利的话就接受,对生命有害的话就抛弃。这是保全生命的办法。 万人操弓,共射其一招,招无不中。万物章章,以害一生,生无不伤;以便一生,生无不长。故圣人之制万物也,以全其天也。 【译文】一万个人拿着弓箭,一起射一个靶子,靶子不会不被射中;万物繁多而旺盛,一起来损害一个生命,那这个生命不能不受到伤害;如果是一起来帮助这个生命,拿么这个生命不会不生长。所以圣人整治万物,是为了保全他们的天性与生命。 今吾生之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论其贵贱,爵为天子,不足以比焉;论其轻重,富有天下,不可以易之;论其安危,一曙失之,终身不复得。 【译文】现在,我的生命归我所有,给我带来的好处也很多。从贵贱方面来说,即使地位高到做天子,也不能够和它相比;从轻重方面来说,即使富裕到拥有天下,也不能和它交换;从安危方面来说,一旦有一天失去了它,就一生再也不能得到。 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 【译文】天的覆盖没有偏私,地的承载没有偏私,日月照耀四方没有偏私,四季的运行没有偏私,它们各自施行它们的恩德,所以万物才得以生长。 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译文】祁黄羊说的话,太好了!推荐外人不回避仇人,推荐家里人不回避自己的儿子,祁黄羊可以称得上公了。 二、观其政而知其主矣 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 【译文】圣人产生于努力学习的人,不努力学习而能成为杰出人物的,从来没有过。努力学习就要尊敬老师,老师受到尊敬,他的言论就会被人接受,理义就会彰明。 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听从不尽力,命之曰背;说义不称师,命之曰叛;背叛之人,贤主弗内之于朝,君子不与交友。 【译文】君子在学习中、谈话中要引用老师的话,以此来彰明道理,聆听老师的教诲并按照它来做事,务求发扬光大老师的学术。听了老师的话却不去全力执行,这种行为就叫背,谈到事理的时候不应用老师的话,这种行为就叫叛。背叛老师的人,贤君是不会让他在朝廷做官的,君子也是耻于与他交友。 故乐之务在于和心,和心在于行适。 【译文】所以,快乐的关键在于平和人的内心,而平和的关键就在于行为适当。 俗定而音乐化之矣。故有道之世,观其音而知其俗矣,观其政而知其主矣。故先王必托于音乐以论其教。 【译文】风俗的形成就是音乐教化的结果。所以,政治清明的时代,根据音乐就可以知道它的风俗,根据风俗就可以知道它的政治,根据政治就可以知道它的君主。因此,先王应该通过音乐来传播教化。 乐所由来者尚也,必不可废。有节有侈,有正有淫矣。贤者以昌,不肖者以亡。 【译文】音乐的由来是很久远的事情了,不管怎样不能废弃。音乐当中有的,有的奢侈,有的纯正,有的淫邪。贤明君主依靠它而发达昌盛,不肖的君主因为它而国破。 土弊则草木不长,水则鱼鳖不大,世浊则礼烦而乐淫。 【译文】土地贫瘠,草木就不能茂盛;水流浑浊,鱼鳖就长不大;世道黑暗,礼仪就会混,音乐就会糜烂。 三、行德爱人,则民亲其上 人主其胡可以无务行德爱人乎?行德爱人,则民亲其上;民亲其上,则皆乐为其君死矣。 【译文】君主怎么能不努力施行仁德、爱抚人民呢?施行仁德,爱抚人民,人民就亲近他们,如果人民亲近爱戴他们的国君,就会甘心情愿为之付出生命。 万物同,而用之于人异也,此治乱存亡死生之原。故国广巨,兵强富,未必安也;尊贵高大,未必显也;在于用之。 【译文】世间万物对每个人都是同样的,但是人们却有不同的用途,这正是天下治乱、国家存亡、个人生死的根本所在。所以,国土宽广无边,士兵强壮勇猛,但是不一定是安全的;身居高官,地位尊隆,但是不一定会声名显赫。关键在于怎么养利用这些条件。 穆行之意,人知之不为劝,人不知不为沮,行无高乎此矣。 【译文】“穆行”的含义是:不因为别人了解自己而努力,也不因为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沮丧,没有比它更高尚的思想境界了。 天曰顺,顺维生;地曰固,固维宁;人曰信,信维听。三者咸当,无为而行。 【译文】天的规律是顺行,顺行了万物才能生存;地的本质是牢固,牢固了万物才得以安宁;人的根本是诚信,诚信了才能被人采纳。天、地、人三者都各得其所,就可以无为而谨慎行事了。 尝试观上古记,三王之佐,其名无不荣者,其实无不安者,功大也。 【译文】考察一下上古的记述,三王的辅臣,他们的声誉没有不荣耀的;地位没有吧安稳的,这是因为他们的功绩显赫的原因。 故荣富非自至也,缘功伐也。今功伐甚薄而所望厚,诬也;无功伐而求荣富,诈也;诈诬之道,君子不由。 【译文】所以,荣华富贵是不会自己找ShangMen来的,是要靠建立功荣去获得的。功绩平平却奢求太高,这是欺骗;没有建立功绩却想获得荣华富贵,这是诈欺。正人君子是不屑采用欺骗、诈取的方法的。 三、井中无大鱼,新林无长木 空中之无泽陂也,井中之无大鱼也,新林之无长木也,凡谋物之成也,必由广大众多长久,信也。 【译文】空穴中不会形成池沼,井水中不会养出大鱼,新林中不会长出大树。凡要谋划一件事成功,就必须植根于广大、众多、长久之中,这是确定无疑的。 天下大乱,无有安国;一国尽乱,无有安家;一家皆乱,无有安身。 【译文】所以说:“天下大乱,就不会有一个安定的国家;整个国家都乱了,就不会有一个安定的家;全家都乱了,就不会有一个安定的人。” 务本莫贵于孝。人主孝,则名章荣,下服听,天下誉。人臣孝,则事君忠,处官廉,临难死。士民孝,则耕芸疾,守战固,不罢北。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务,而万事之纪也。 【译文】确定做人的根本,重要性没有比得上孝道的了。君主孝敬父母,就会声名显赫,民众归服,天下称赞。人臣孝敬父母,就会忠诚侍奉君主,清正为官,在危难时刻能够挺身而出。士民孝敬父母,就会勤劳耕耘,就会坚守力战,不会临阵脱逃。孝敬父母,这是三皇五帝的治国之策,是处理万事的原则。 商书曰:“刑三百,罪莫重于不孝。” 【译文】《商书》说:“刑法三百条,没有比不孝更重的罪名了。” 天不再与,时不久留,能不两工,事在当之。 【译文】上天是不会给人两次机会的,时机也不会长久停留,人们的能力吧可能在各个方面都完美,成就大事的关键就在于恰逢其时抓住时机。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译文】把池塘的水放干了再去捕鱼,哪能捕不到鱼呢?可是第二年就没有鱼可捕了;把丛林烧光了来打猎,哪能捕不到野兽呢?可是第二年就没有野兽可打了。诈骗的方法,可以侥幸一时奏效,可是以后就不会有结果了,这不是长久之计。 四、大器晚成,大音希声 君主之自行也,敬人而不必见敬,爱人而不必见爱。敬爱人者,己也;见敬爱者,人也。君子必在己者,不必在人者也。必在己无不遇矣。 【译文】君子的作法是:尊敬别人而不一定被别人尊敬,爱戴别人并不一定被别人爱戴。尊敬爱戴别人,在于自己;被别人尊敬爱戴,在于别人。君子凭借属于自己的东西,而不依靠属于别人的东西。依靠属于自己的东西,就会无所不通。 大智不形,大器晚成,大音希声。 【译文】有大智慧的人不显露,有才干的人成就事业往往较晚,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是无声之音。 为天下及国,莫如以德,莫如行义。 【译文】治理国家,没有比道德、行义更好的办法。 天下之士也者,虑天下之长利,而固处之以身若也:利虽倍于今,而不便于后,弗为也;安虽长久,而以私其子孙,弗行也。 【译文】凡是天下英雄豪杰,都会考虑天下的长远利益,并且自己还要以身作则。利益虽然几倍于今天,但是对后代没有好处的话,不会去做的;安定虽然长久,但是是为子孙谋的私利,也不会去实行。 达士者,达乎死生之分。达乎死生之分,则利害存亡弗能惑矣。 【译文】通达明理的人,明辨死生的区别。明白了生死的区别,那么利害和存亡就不能使他迷惑了。 类同则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 【译文】物质同类就可以互相吸引,气味相同就可以相互投合,声音相近就可以相互应和。 孔子家语 王肃在《孔子家语》中,详细记录了孔子与其弟子门生的问对诘答和言谈行事,生动塑造了孔子的人格形象,对研究儒家学派(主要是创始人孔子)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和教育思想,有巨大的理论价值。 一、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 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以困穷而改节。 【译文】芝和兰这两种香草生长在幽深的山谷中,但它们不会因为没有人来欣赏它们变得没有香气;人格高尚的人修行道义以身立德,他们也不会因为艰难窘迫物质贪乏而改变气节。 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译文】所以说,与人格高尚的人住在一起,就好象住在了放有芝兰的屋子里,时间长了闻不到它的香气,是因为你已经为之同化,满身是香了;而与品德低劣的人住在一起,就好象住进了卖咸鱼的店铺一样,时间长了闻不出它的腥臭,是因为你已与之同化满身臭气了。 孔子曰:“良Yao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汤武以谔谔而昌,桀纣以唯唯而亡。君无争臣,父无争子,兄无争弟,士无争友,无其过者,未之有也。故曰:‘君失之,臣得之。父失之,子得之。兄失之,弟得之。己失之,友得之。’是以国无危亡之兆,家无悖乱之恶,父子兄弟无失,而交友无绝也。” 【译文】孔子说:“良Yao虽然苦但是对疾病的康复是有利的,忠言虽然很刺耳,但是对于以后的德行操守是有好处的。商汤因为敢于面对直言忠臣而长生起来,夏桀因为阿谀奉承而失掉了天下。要是国君没有敢于直谏的大臣,父亲没有敢于争辩的儿子,兄长没有能和他争论的弟兄,普通人没有敢于挑刺的朋友的话,看起来像是没有任何过错,实则就是有错的。所以我说:‘国君的错,大臣能够直谏;父亲的错,儿子可以争辩,兄长的错,弟弟要纠正,自己的错,朋友会给你挑刺。’这样的话国家就没有亡国之兆,家里就没有分裂的厄运,父子兄弟就没有大的过失,自己也不会没有朋友。”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译文】大凡国君治理天下有九条准则,就是说:修养自身;尊重贤人,亲爱亲族;敬重大臣;体恤群臣;爱民如子;招徕百工;优待远方来人;安抚四方诸侯。
顶一下(513 写日记 592075 140729
分享排行

 

 

留住已经逝去的峥嵘岁月 记住曾经绽现的万种风情 在记忆即将淡漠的时候 来把这些重新回味

Copyright (C) 2008-2014 www.jue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3001011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908号

客服QQ 101716056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148464312 邮箱 101716056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