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想首页

滑 县 木 版 画

圉鍢昰洇為妮 [分享] 2010-11-18 22:20:59 星期四 晴天 查看:49990 回复:0 发消息给作者

它历经五百余年沧桑,它埋藏民间近半个多世纪。它是一种失落的文化,中州大地上一个被遗忘的辉煌。

  滑 县 木 版 画

  

  巫西群   栗世坤

  2006年11月,我国抢救民间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主任、著名作家冯骥才在探访豫北新发现的古画乡后,向世人宣告:“滑县木版画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未发现的一个新的木版画品种。”“它是一种失落的文化、中州大地上一个被遗忘的历史辉煌”。滑县木版画是普查、抢救文化遗产中的一个发现,对研究中国木版画的历史、传承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说到木版画,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天津的杨柳青、开封的朱仙镇、苏州的桃花坞、山东的杨家埠等中国传统木版画。木版画是中国绘画的一种形式。这种绘画体裁是伴随着农历春节喜庆新春和除凶避邪的民间活动而产生的,故而称之为“年画”。滑县木版画所用画版均采用上等梨木雕刻而成。无论是在体裁、题材还是绘画风格、制作工艺上,都与其他年画有很大不同。

  据冯骥才先生介绍,滑县木版年画在体裁上以卷轴中堂为主。而与之相隔仅百里之遥的朱仙镇年画以门画和斗方为主。从绘画风格上,它与朱仙镇大不相同。比如色彩,朱仙镇多用紫色,强调黄紫对比。而滑县的木版画则很少使用紫色。此外,这里的颜色大多是用水稀释过的,且半透明,比较淡雅。朱仙镇的颜色不加水,基本上是原色,对比强烈。朱仙镇的年画是以套版为主,但这里的年画是以单线印刷加手绘为主,比较接近天津杨柳青的画法。此外,滑县木版画还有一种“文气”——它把字和画结合得非常好,多把对联、横批与图画连在一起,字画相配,文雅大气,这也是中国人非常喜欢的一种方式。冯骥才说:“从它的内容到它的绘画技艺、构图刻板、字画的结合,到它的印刷,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艺术体系。所以说,这个古画乡的发现是豫北地区民间文化抢救的重要发现。”

  据了解,滑县木版画主要集中在慈周寨乡李方屯(今前二村、前一村)、老店乡的马兰村以及八里营的官寨村等地,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相传,山西洪洞艺人韩朝英(1476~1537年)于1506年迁居滑县。此人心灵善钻,巧妙地将本地人的风俗习惯和对生活的美好企愿融入画中,印刷后颇受乡邻的喜爱,成为年节争相张贴的画符。从此,韩家的木版画生意日渐兴旺。清乾隆年间,出现了以韩凤歧、韩凤仪、韩凤祥为代表的“兴隆号”“兴义号”“兴盛号”三家木版画作坊。在直隶(今河北省)、山东、河南、山西、安徽等省有较高的知名度。特别是一进入腊月,南来北往的商贩纷至沓来,争相订购木版画。先来者得到了货源,后来者则要等十天半月才能取到货。有的商户做木版画生意竟成世家,三四代人以此养生。之后,列强入侵,国势渐衰。滑县木版年画从鼎盛时期年产百万张渐萎缩至民国时期年产50余万张。新中国成立前,由于经济萧条,民不聊生,很多木版制作艺人纷纷改行。1949年建国后,风调雨顺,丰衣足食,民心欢畅,滑县木版年画又时兴起来。进入1958年,由于“大跃进”,反对“封建迷信”等活动,滑县木版画遭受了灭顶之灾。1962年,随着党的政策有所放宽,木版画市场才得以复苏。到1963年,慈周寨乡李方屯全村400余口人,从事木版年画制作的就有200余人。每家都有二、三十块木版,一人一天就能印出100多张,全村一年能卖出10多万张。那时每张画的价格为4元至5元人民币。并且卖出的画都要有政府委派的专人盖章,作为纳税的手续。1966年,“文革”开始,“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破四旧,立四新”,滑县木版画遭遇了十年浩劫,不计其数的雕版被砸被烧。但也有不少家庭不忍毁掉老祖宗传下的技艺,将印版偷偷地埋于地下,或藏于房顶、夹墙,才使其保存了下来。改革开放后,保存下来的雕版得以重见天日。木版画作为民间手工艺珍品,消费市场虽风光不再,但其收藏和观赏价值却日益提升。慈周寨乡前二村党支部书记兼村长韩建峰(滑县木版画第26代传人)告诉笔者,来自天津、河北、山东等地的古董商人与收藏爱好者深谙木版画的价值,纷纷来到滑县,以少则二三十元,多则一两千元的价格,买走了大量的珍稀古版。他痛心地说:“光河北省蓟县的王连章,他一人就买走古雕版200多块”。此事引起了滑县县委、县政府的高度关注,专门成立了“保护滑县木版画领导小组”。冯骥才先生再三叮嘱滑县人:要保护好古画版,绝对不能再卖一块古版给任何人。随着时间的消逝,这个东西的价值会渐渐显现出来。更重要的是,这古版是你们的一个根,祖祖辈辈创造的一个积累,卖掉了就不会再有了。他深有感触地说:“如果不是河南省民间文化抢救的力度大,及早发现,这块土地的遗存最多再有五年就会消泯于无”。

  滑县木版画历经五百多年沧桑不衰,可谓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它主要与民间信仰联系在一起,体现了先人与天地之间一种和谐的期望,是豫北地区一种重要的民间文化形式。木版画内容丰富,题材大多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活习俗和祝愿,主要以人物、神话、典故、吉祥、福、禄、寿、喜、财为主要表现内容,以JiaZu族谱、中堂、对联等为表现形式,种类多达万余幅。如具有代表性的《全神图》,民间一般在春节前挂在正当门,以三皇、如来佛、玉帝、千手观音、土地、泰山老奶、关公为主要表现人物,土地、雷神、田祖及侍人等全福共为79像,它充分体现中原人民的崇拜和信仰,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其次,还有主要表现天爷、送子观音、田祖(神农氏)、文财神比干、武财神关帝圣君(关公)的神像图,其板面复杂而清晰优美,有坐像和站像两种表现形式。《钟馗捉鬼图》则粗犷豪放,夸张而富有美感。此图民间则习惯贴挂在门侧,以避鬼邪,祛病镇宅,多年来深受民众欢迎。

  500多年来,滑县木版画虽然长期销往全国各地并有较大影响,但由于该县尤其是地处边界地区的李方屯一带,区划关系多次变革(曾归历史上的白马县、直隶省大名府、山东省东明县、河南省濮阳县、长垣县、东垣县等),致使这一艺术珍品在各地的史志书籍中鲜有记载,未能成为像天津杨柳青那样有稳定名号的“大年画”。此外,在技艺的传承中,艺人相互之间对技术保密,且只传族内韩姓男子等陈规旧俗,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自身的发展。

  我们高兴地看到,全国抢救民间文化遗产工作正在祖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滑县木版画引起了国家、省、市、县各级领导及有关部门的关注,特别是冯骥才先生更是高度重视,将其列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民间木版年画抢救项目”的重点。他仅用了26天的时间,就写出了《豫北古画乡发现记》一书,已于今年2月出版。它历经五百余年沧桑,它埋藏民间近半个多世纪。它是一种失落的文化,中州大地上一个被遗忘的辉煌。

  滑 县 木 版 画

  

  巫西群   栗世坤

  2006年11月,我国抢救民间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主任、著名作家冯骥才在探访豫北新发现的古画乡后,向世人宣告:“滑县木版画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未发现的一个新的木版画品种。”“它是一种失落的文化、中州大地上一个被遗忘的历史辉煌”。滑县木版画是普查、抢救文化遗产中的一个发现,对研究中国木版画的历史、传承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说到木版画,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天津的杨柳青、开封的朱仙镇、苏州的桃花坞、山东的杨家埠等中国传统木版画。木版画是中国绘画的一种形式。这种绘画体裁是伴随着农历春节喜庆新春和除凶避邪的民间活动而产生的,故而称之为“年画”。滑县木版画所用画版均采用上等梨木雕刻而成。无论是在体裁、题材还是绘画风格、制作工艺上,都与其他年画有很大不同。

  据冯骥才先生介绍,滑县木版年画在体裁上以卷轴中堂为主。而与之相隔仅百里之遥的朱仙镇年画以门画和斗方为主。从绘画风格上,它与朱仙镇大不相同。比如色彩,朱仙镇多用紫色,强调黄紫对比。而滑县的木版画则很少使用紫色。此外,这里的颜色大多是用水稀释过的,且半透明,比较淡雅。朱仙镇的颜色不加水,基本上是原色,对比强烈。朱仙镇的年画是以套版为主,但这里的年画是以单线印刷加手绘为主,比较接近天津杨柳青的画法。此外,滑县木版画还有一种“文气”——它把字和画结合得非常好,多把对联、横批与图画连在一起,字画相配,文雅大气,这也是中国人非常喜欢的一种方式。冯骥才说:“从它的内容到它的绘画技艺、构图刻板、字画的结合,到它的印刷,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艺术体系。所以说,这个古画乡的发现是豫北地区民间文化抢救的重要发现。”

  据了解,滑县木版画主要集中在慈周寨乡李方屯(今前二村、前一村)、老店乡的马兰村以及八里营的官寨村等地,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相传,山西洪洞艺人韩朝英(1476~1537年)于1506年迁居滑县。此人心灵善钻,巧妙地将本地人的风俗习惯和对生活的美好企愿融入画中,印刷后颇受乡邻的喜爱,成为年节争相张贴的画符。从此,韩家的木版画生意日渐兴旺。清乾隆年间,出现了以韩凤歧、韩凤仪、韩凤祥为代表的“兴隆号”“兴义号”“兴盛号”三家木版画作坊。在直隶(今河北省)、山东、河南、山西、安徽等省有较高的知名度。特别是一进入腊月,南来北往的商贩纷至沓来,争相订购木版画。先来者得到了货源,后来者则要等十天半月才能取到货。有的商户做木版画生意竟成世家,三四代人以此养生。之后,列强入侵,国势渐衰。滑县木版年画从鼎盛时期年产百万张渐萎缩至民国时期年产50余万张。新中国成立前,由于经济萧条,民不聊生,很多木版制作艺人纷纷改行。1949年建国后,风调雨顺,丰衣足食,民心欢畅,滑县木版年画又时兴起来。进入1958年,由于“大跃进”,反对“封建迷信”等活动,滑县木版画遭受了灭顶之灾。1962年,随着党的政策有所放宽,木版画市场才得以复苏。到1963年,慈周寨乡李方屯全村400余口人,从事木版年画制作的就有200余人。每家都有二、三十块木版,一人一天就能印出100多张,全村一年能卖出10多万张。那时每张画的价格为4元至5元人民币。并且卖出的画都要有政府委派的专人盖章,作为纳税的手续。1966年,“文革”开始,“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破四旧,立四新”,滑县木版画遭遇了十年浩劫,不计其数的雕版被砸被烧。但也有不少家庭不忍毁掉老祖宗传下的技艺,将印版偷偷地埋于地下,或藏于房顶、夹墙,才使其保存了下来。改革开放后,保存下来的雕版得以重见天日。木版画作为民间手工艺珍品,消费市场虽风光不再,但其收藏和观赏价值却日益提升。慈周寨乡前二村党支部书记兼村长韩建峰(滑县木版画第26代传人)告诉笔者,来自天津、河北、山东等地的古董商人与收藏爱好者深谙木版画的价值,纷纷来到滑县,以少则二三十元,多则一两千元的价格,买走了大量的珍稀古版。他痛心地说:“光河北省蓟县的王连章,他一人就买走古雕版200多块”。此事引起了滑县县委、县政府的高度关注,专门成立了“保护滑县木版画领导小组”。冯骥才先生再三叮嘱滑县人:要保护好古画版,绝对不能再卖一块古版给任何人。随着时间的消逝,这个东西的价值会渐渐显现出来。更重要的是,这古版是你们的一个根,祖祖辈辈创造的一个积累,卖掉了就不会再有了。他深有感触地说:“如果不是河南省民间文化抢救的力度大,及早发现,这块土地的遗存最多再有五年就会消泯于无”。

  滑县木版画历经五百多年沧桑不衰,可谓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它主要与民间信仰联系在一起,体现了先人与天地之间一种和谐的期望,是豫北地区一种重要的民间文化形式。木版画内容丰富,题材大多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活习俗和祝愿,主要以人物、神话、典故、吉祥、福、禄、寿、喜、财为主要表现内容,以JiaZu族谱、中堂、对联等为表现形式,种类多达万余幅。如具有代表性的《全神图》,民间一般在春节前挂在正当门,以三皇、如来佛、玉帝、千手观音、土地、泰山老奶、关公为主要表现人物,土地、雷神、田祖及侍人等全福共为79像,它充分体现中原人民的崇拜和信仰,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其次,还有主要表现天爷、送子观音、田祖(神农氏)、文财神比干、武财神关帝圣君(关公)的神像图,其板面复杂而清晰优美,有坐像和站像两种表现形式。《钟馗捉鬼图》则粗犷豪放,夸张而富有美感。此图民间则习惯贴挂在门侧,以避鬼邪,祛病镇宅,多年来深受民众欢迎。

  500多年来,滑县木版画虽然长期销往全国各地并有较大影响,但由于该县尤其是地处边界地区的李方屯一带,区划关系多次变革(曾归历史上的白马县、直隶省大名府、山东省东明县、河南省濮阳县、长垣县、东垣县等),致使这一艺术珍品在各地的史志书籍中鲜有记载,未能成为像天津杨柳青那样有稳定名号的“大年画”。此外,在技艺的传承中,艺人相互之间对技术保密,且只传族内韩姓男子等陈规旧俗,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自身的发展。

  我们高兴地看到,全国抢救民间文化遗产工作正在祖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滑县木版画引起了国家、省、市、县各级领导及有关部门的关注,特别是冯骥才先生更是高度重视,将其列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民间木版年画抢救项目”的重点。他仅用了26天的时间,就写出了《豫北古画乡发现记》一书,已于今年2月出版。

 

顶一下(436 写日记 516487 138618
分享排行

 

 

留住已经逝去的峥嵘岁月 记住曾经绽现的万种风情 在记忆即将淡漠的时候 来把这些重新回味

Copyright (C) 2008-2014 www.jue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3001011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908号

客服QQ 101716056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148464312 邮箱 101716056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