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评价他的《三重门》再好,那也只是一个孩子带有临摹意味的“习作”,而并非是一种建立在厚实的社会经历、深沉的感情积淀上的真正意义上的创作。当他真正以此为生,就将被一种纯专业的眼光挑剔着。到时候他还能取这个巧吗?没错,偏才是才,可过早地成为偏才有副作用——根基浅,源泉少,要长成大树很难。他建议大学应该接受他。经历过大学教育的人都知道,校园其实是自由的、安静的、富有创意的,那样的氛围有利于净化心灵、沉淀情感,偏才正需要这个。
。
综观以上观点我们发现,除了在教育体制、成材模式上人们的观点发生分歧以外,我们还看到了整个社会文化的功利性。像韩寒这样的个例并不代表大多数,更不具有普遍意义。我们相信,大多数人还会在我们熟悉的、具有多年实践经验的那套成长路线上成材。但韩寒却引发了媒体的大规模炒作,和在此环境下被怂恿的年轻一代个性极端化所产生的盲目崇拜。在社会越来越多元化发展,发展个性成为可能的今天。如何重建个人与社会、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则是韩寒之外的大人们更应思考的问题。
我之韩寒二

心情分类
推荐日记
分享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