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想首页

寂寞天柱山3-4

余秋雨散文集 [开心] 2008-08-09 15:20:51 星期六 晴天 查看:290 回复:1 发消息给作者

    
     3
    
  我由此而不能不深深地叹息。
    
  论爬山,我还不算是一个无能者,但我为何独独消受不住天柱山的长途和清寂
    呢?我本以为进山之后可以找到李白、苏东坡他们一心想在山中安家的原因,为什
    么这个原因离我更加遥远了呢?
    
  也许不能怪我。要不然堂堂天柱山为何游人这般稀少呢?
    
  据说,很有一些人为此找过原因。有人说,虽然汉武帝封它为南岳,但后来
    文帝却把南岳的尊称转让给了衡山,它既被排除在名山之外,也就冷落了。对这种
    说法只可一笑了之。因为天柱山真正的兴盛期都在撤消封号之后,更何况从未被谁
    封过的黄山、庐山不正热闹非凡?
    
  也有人认为是交通不便,从合肥、安庆到这里要花费半天时间。这自然也不成
    理由,那些更其难于抵达的地方如峨嵋乃至敦煌,不也一直熙熙攘攘?
    
  我认为,天柱山之所以能给古人一种居家感,一个比较现实的原因是它地处江
    淮平原,四相钩连,八方呼应,水陆交通畅达,虽幽深而无登高之苦,虽奇丽而无
    柴米之匮,总而言之,既宁静又方便,但是,正是这种重要的地理位置,险要而又
    便利的生存条件,使它一次次成了兵家必争之地,成了或要严守、或要死攻的要塞
    所在。这样,它就要比其他风景胜地不幸得多。不间断的兵燹几乎烧毁了每一所寺
    院和楼台,留下一条挺像样子却又无处歇脚的山路,在寂静中蜿蜒。
    
  我敢断定,古代诗人们来游天柱山的时候,会在路边在寺庙道院里找到不少很
    好的食宿处,一天一天地走过去,看完七彩宝光再洒洒脱脱地逛回来。要不然,怎
    么也产生不了在这儿安家的念头。
    
  因此,是多年的战争,使天柱山丧失了居家感,也使它还来不及为现代游人作
    应有的安排。
    
  空寂无人的山岙,留下了历史的强蛮。
    
     4
    
  天柱山一直没有一部独立的山志,因此我对它的历史沧桑知之不详。约略可说
    的只是……
    
  南宋末年,义民刘源在天柱山区率十万军民结寨抗元达十八年之久,失败后天
    柱山遭到扫荡,刘源本人则牺牲在天柱峰下;
    
  明朝末年,张献忠与官军多次以天柱山为主战场进行惨烈的搏斗,佛光寺等寺
    院都付之一炬,仅在崇祯十五年九月的一次战斗中,张献忠的起义军战死十余万人,
    天柱山地区“尸横二十余里”;
    
  以后,朱统钅奇又以天柱山为据点抗清复明,余公亮也在这里聚众造反。他们
    都失败了,天柱山又一次受到血与火的荡涤;
    
  天柱山成为最大的战场是在清代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天国的将领陈玉成在此
    与清兵撕杀十几年,进进退退、烧烧杀杀,待太平天国失败后再去打点这个旧战场,
    金山寺庙几乎都已不复存在;
    
  ……
    
  是的,天柱山有宗教,有美景,有诗文,但中国历史要比这一切苍凉得多,到
    了一定的时候,茫茫大地上总要现出圆目怒睁、青筋贲张的主题,也许是拚死挣扎,
    也许是血誓报复,也许是不用无数尸体已无法换取某种道义,也许是舍弃强暴已不
    能验证自己的存在,那就只能对不起宗教、美景和诗文了,天柱山乖乖地给这些主
    题腾出地盘。
    
  它本该早就彻底荒芜,任蛇蝎横行、豺狼出没,但总还有一些人在战场废墟上
    低头徘徊,企图再建造一点大体可以称作文明或文化的什么,例如直到本世纪二十
    年代还有一个妙高和尚栖息在马祖洞旁的草庵里日开荒积粮,又四方化缘,竟以
    多年精力重建起寺院,实在是创造了个人意志力的惊人奇迹。但这又有什么用呢?
    本世纪依然兵荒马,油漆崭新的殿宇很快又在战火中颓圮。现在,战争停息已有
    很多年了,这儿,也许可以比较长久地改换一个主题?
    
  终于又想起李白、苏东坡、王安石他们了。在我们辽阔的土地上,让这样的文
    人能产生终老之计的山水,总应该增加一些而不是减少吧。冷漠的自然能使人们产
    生故园感和归宿感,这是自然的人化,是人向自然的真正挺进。天柱山的盛衰升沉,
    无疑已触及到这个哲学和人类学的本原性问题。苏东坡、王安石本是不错的哲学家,
    天柱山寺庙的僧侣中一定也隐伏过许多玄学大师,他们在山间漫步沉思的时候,是
    否也曾碰撞到这些问题的边缘?王安石一直叹息在这里没有人能与他谈学问,他是
    否也想摩挲一下这方面的玄机?
    
  至于我,现今也到了苏东坡所说“年来四十发苍苍”的年岁,浪迹四野,风尘
    满身。当然不会急着在这里觅地建房,但走在天柱山的山道上,却时时体会着“万
    里归来卜筑居”的滋味。我不是也一直在寻找吗?
    
  好像寻找的人还相当的多。耳边分明响起比我年轻的人的恳切歌声:“我想有
    个家……”
    
  是的,家。从古代诗人到我们,都会在天柱山的清寂山道上反覆想到的一个远
    远超出社会学范畴的哲学命题:家。选自“文化苦旅”

顶一下(54 写日记 31147 19643
上一篇:寂寞天柱山1-2下一篇:随笔
分享排行

 

 

留住已经逝去的峥嵘岁月 记住曾经绽现的万种风情 在记忆即将淡漠的时候 来把这些重新回味

Copyright (C) 2008-2014 www.jue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3001011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908号

客服QQ 101716056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148464312 邮箱 101716056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