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万泉河是一位轻盈妙曼的少女,那么乐城便是一枚晶莹的玉佩,静静地守候在她必经的路上。
我们的船绕着乐城划了道优美的弧线。蒙蒙细雨中,郁郁葱葱的小岛像一块硕大的翡翠,镶嵌在河面上。我的目光轻轻剥开这层层翠绿,里面隐约现出红砖碧瓦。船一靠岸,我便迫不急待地跳上来。
我的脚踩在茸茸的草地上,白鹅一群正在散步,一只栖息在牛背上的太阳鸟东张西望,它用好奇的目光看着我们却并不惊慌。
远处田垄如画,亭亭的槟榔,挺拔的椰树,热情地为我们打开一扇扇绿色的门。
小岛异常静谧,一位老农坐在垄上,默默地看着成熟的稻田。我们不敢大声喧哗,生怕一不留神撞破了禅机。
曲曲折折的小路不知通往何处,我怀疑是否误闯了武陵人的“桃花源”?走在泥泞的小路上,偶尔蹦出来一两只青蛙,像是“绿林大盗”,在你的面前“倏”地一晃,大叫一声,吓得你退后三尺。不过它可不是想让你留下买路财,只是太寂寞了跟你开个小小的玩笑!
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我的脚已踩在坚硬的青石板上,街上整齐地排列着一间间店铺,但大多已关了门。那木门上斑驳的红漆,仿佛在诉说着往日的繁华。同行的人告诉我,这里是原乐会县县城,早年商贾往来,热闹非凡。城中有小学、中学、师范;街上有茶楼、饭馆、金铺;卖鱼的、担菜的,四乡八里前来赶集的,摩肩接踵,繁华景象难以言表。我走过一间店铺,货架早已没了踪影,几位老人正在啜饮清茶,他们在聊些什么?往日小贩的吆喝,铁铺里工匠们的敲打声,都已成为绝响,面对冷冷清清的大街,老人们是否有些许的怅然呢?也许生命的本身就是这般繁华褪尽的清冷吧!
岛上有十多个村庄,千余口人,乐城的青壮年大多已弃农从商,新城在对岸。这方圆2平方公里的小岛,难以容纳年轻的羽翼,他们要飞往更广阔的天空。但无论是进城多年,还是海外侨居几代的乐城人,都不会忘记这一方乐土。那些别致的新楼,里面的摆设很齐全,往往只有一个老人守候着。那守着祖屋的老人,莫非就是他们父辈的缩影?洁白的釉面砖上,雨点晶莹闪亮,滴滴是游子思乡的泪。每逢佳节,乐城人像候鸟一样地飞回家乡,他们对家乡的眷念,就像河边静默的古榕树,长长的根须一直植入到他们的童年。
无论是新楼旧屋,我在岛上没有看见城里家家户户都装的防盗窗、防盗门,也许他们私下会耻笑城里人用铁和不锈钢人为地制造了一个“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围城。几只小鸡正在交头接耳,小声议论我们这一群陌生人。骑楼上,有位少女探出头来,调皮的少年一声唿哨,那女孩像朵含羞草似的抿嘴一笑,一抹亮丽的红唇点缀在这清幽的古道上。
岛上最热闹的去处莫过于城隍庙。听说从前这里香火鼎盛,使整个岛都仙雾缭绕。我翻看厚厚的香火簿,当年的善男信女都已化为一缕轻烟,随风而逝。
我不知道乐城由一个繁华的县城,变成今日宁静的小岛,是让人伤感呢?还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全中国的读书人,大概从唐朝以来,命运中就注定应读一篇《桃花源记》,因此把桃源当成洞天福地……至于生活在那里的人呢,却无人自以为是遗民或神仙,也从不曾有人遇着遗民或神仙。”沈从文先生的这段话不知粉碎了多少读书人的梦想,然而这本是谁也不可否认的事实。如今,卡拉OK的嘈杂渐渐淹没了自然的箫声。我们涉世越深离自然却越来越远了,只能寻求一种精神上的“桃花源”。
坐在舱顶,看着万泉河将乐城渐渐琢成一块美玉,贴在我的胸口。我不知道,乐城是否会成为我的精神家园中,一处宁静的憩息地?
宁静的乐城

心情分类
推荐日记
分享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