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徵,一种符号,它代表个人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使人人各守本份,不得僭越。因此,自古国君为政之道,服装是很重要的一项,服装制度得以完成,政治秩序也就完成了一部份。所以,在中国传统上,服装是政治的一部份,其重要性,远超出服装在现代社会的地位……这里专门制作了中国服饰文化这一专栏,分服侍简史、男服、女服、民族服饰、戎装专题五个板块详细介绍中国服饰文化!中国服饰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原始社会、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夏金元、明清,到近现代,都以鲜明特色为世界所瞩目。服装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徵,一种符号,它代表个人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使人人各守本份,不得僭越。因此,自古国君为政之道,服装是很重要的一项,服装制度得以完成,政治秩序也就完成了一部份。所以,在中国传统上,服装是政治的一部份,其重要性,远超出治服装在现代社会的地位。
按说服装,对人类来说,蔽体御寒是它的首要功能。但是人类服装文明,自走出了唯一实用目的时代以後,它的功能就复杂了。尤其在中国,自古,服装制度就是君王施政的重要制度之一。促使服装发挥它的功能,达到它天下治的目的,最重要的因素在服色。服色有两大功能:一是区别身份地位;二是表示所处的场合。古代政府对全天下的人,都有规定的服色,尤其,天子、诸候至百官,从祭服、朝服、公服至常服,都有详细规定,他们几乎是穿着制服,因穿制服的人,多属上层阶级,是人们企羡的对象,因此制服服色强烈地影响一般的流行服色。时代不断变迁,中国文化中不断加入外来文化,流行服色也会反过来影响制服服色,在这两种服色文化互相激荡的结果,产主了这段看似变化不大,事实上又有翻天覆地改变的服装史。古代的服装,依穿着场合,主要可分为:礼服、朝服、常服叁类,每类又可分几种,原则是地位愈高的人,得以穿的种类愈多,可以用的颜色愈多。
几乎从服饰出现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社会身份、生活习俗、审美情趣,以及种种文化观念融入到了服饰中。服饰的面貌是社会历史风貌最直观最写实的反映,从这个意义上说,服饰的历史也是一部生动的文明发展史。中国人习惯把日常生活概括为“衣食住行”,将服饰排在第一位,可见它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在这个历史悠久的衣冠大国,不仅有丰富的考古资料记录其服饰发展的历史,在古代神话、史书、诗词、小说以及戏曲中,与服饰有关的记载也随处可见。在这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伴随着民族间的相互融合,服饰的样式和穿着习俗不断演变。历代服饰不仅朝代之间有明显的差别,同一朝代的不同时期也有显著的变化;中国民族服饰,整体特点是色彩鲜明、工艺精美、重视细节装饰,各民族服饰的风格、款式迥然不同,不同的生存环境、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审美情趣无不体现在其民族服饰中。中国民间服饰深深植根于民间生活与民俗活动中,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生命力也非常旺盛;流传至今的很多,比如农历新年的红绒头花,端午节的老虎耷拉,情人互赠的服饰信物,用天然植物编织的箬笠、蓑衣,还有手工制作的虎帽、虎鞋和猪鞋、猫鞋、屁股帘儿等等。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中国城市人的服装已不再具有典型的民族性特征,而在广阔的农村,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区,多姿多彩的服饰仍以鲜活的形象装点着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与美丽的山水共同构成了当地特有的民俗景观。
有利于发展和提升中国自己的服装产业。现在的西装是西方传来的,知识产权都在西方手里,中国自己只能做低档的。如果发展自己的服装,对中国自己的服装产业无疑大有好处。
发展现代服装应从传统服饰中吸取灵感。无论是西装还是阿拉伯长袍都是从其传统服饰发展起来的,服饰当中蕴含着文化,我们应该从五千年的服饰中吸取灵感,在实用上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创造出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服饰。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也正是从那时开始,现代概念的时装与时装文化进入到中国寻常百姓家。作为西方文化的一部分,一系列领导服饰潮流的西式时装像连绵的风,悄然改变着古老的中国。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人们除了在裁缝店加工服装外,已有条件购置成衣,服装加工业也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而迅速地发展,市场上的服装品种、花色也越来越丰富,购买者越来越信任品牌服装所代表的品质和时尚品位。以几次大的流行趋势为例,不难看出中国人在着装方面是如何融入世界潮流的。
“人要衣装,佛要金装。”服饰对人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对于成年人,尤其是工作的人来说,见面时上下打量一眼,便知对方身份阶层、身价几何。对儿童来说,服装虽非身份的象征,但衣物对他们也决不仅仅是蔽体这么简单。德智体美劳中的“美育”,很大一部分就是从服装中来的。
孩子的审美意识,从一岁多就形成了,此后,他将学会用服装表达自己的个性、体现自己的品味。因此,小时候总穿什么样的衣服,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他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纵观现在的童装,“小大人”的衣服越来越多,能体现孩子童真稚嫩的却越来越没有市场。对此,我颇感隐忧。
首先,美是天性的表达。让孩子从小正确认识什么是“美”非常重要。儿童的美来自天真纯洁,青少年的美来自阳光活力,中年人的美来自成熟稳重,老年人的美来自睿智宽厚。所以,成年人认为美的东西,对孩子来说却未必适合。将孩子打扮得过于成熟,容易使他们错误定位自己,进而在言谈举止中表现出与自己年龄不符的前卫或拘束。让孩子像孩子一样,就是最美的。
其次,培养独立的审美,要像培养独立的人格一样。服装成人化现在确实是个流行的趋势,但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随波逐流吗?我们在儿童教育方面强调人格上的独立,服装也一样。家长应该带孩子一起去认识什么才是最适合自己的。
最后,培养孩子穿衣的场合感也是良好家教的一部分。在婚礼、晚会等正式场合,让孩子穿上小礼服变身小天使未尝不可。但在日常,比如去幼儿园或春游,将孩子打扮得过于成熟,会让他觉得不属于这个场合,不属于周围的朋友圈,也不属于这个阶层。这种不当的定位,正是许多孩子早熟的根源。
1.逐步建立自己的着装风格并客观对待流行
能够给今天的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穿衣高手,不论是设计师还是名人,其原因只有一个——他们创造了自己的风格。一个人不能妄谈拥有自己的一套美学,但应该有自己的审美品位。而要做到这一点,就不能被千变万化的潮流所左右,而应该在自己所欣赏的审美基调中,加入当时的时尚元素,融合成个人品位。融合了个人的气质、涵养、风格的穿着会体现出个性,而个性是最高境界的穿衣之道。
2.衣服要与你的年龄、身份、地位一起成长
西方学者雅波特教授认为,在人与人的互动行为中,别人对你的观感只有7%是注意你的谈话内容,有38%是观察你的表达方式和沟通技巧(如态度、语气、形体语言等),但却有55%是判断你的外表是否和你的表现相称,也就是你看起来像不像你所表现出来的那个样子。因此,踏入职场之后,那些慵懒随意的学生形象或者娇娇女般的梦幻风格都要主动回避。随着年龄的增加、职位的改变,你的穿着打扮应该与之相称,记住,衣着是你的第一张名片。
3.基本服饰是你的镇山之宝
服饰的流行是没有尽头的,但一些基本的服饰是没有流行不流行之说的,比如及膝裙、粗花呢宽腿长裤、白衬衫……这些都是“衣坛长青树”,历久弥新,哪怕10年也不会过时。这些衣物是你衣橱的“镇山之宝?不仅穿起来好看,穿着时间也长,绝对值得。拥有了一批这样的基本服饰,每年、每季只要根据时尚风向,适当选购一些流行服饰来搭配就行了。
4.买和自己的身材、肤色、气质能够“速配”的衣服
专卖店精美的橱窗和优雅的店堂都是经过专业人士精心设计的,其目的就是为了营造出一种特别的气氛,突出服装的动人之处。但是,那些穿在模特身上或者陈列在货架上的漂亮衣服不一定适合你,不要在精致的灯光和导购小姐的游说造成的假象中迷失了自己。为了避免被一时的购物气氛迷惑,彻底了解自己是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读懂自己的身材、气质、肤色,了解自己适合的色彩和款式,才不会买回错误的衣服。切记,没有哪个女人对自己的形象是完全满意的。
服装面料的不断创新给中国人带来了多变的服饰形象。随着20世纪美丽新世界的开始,中国人可选择的服装面料由原来的丝绸、亚麻、棉布、动物毛皮增加到了针织、毛纺品和各种人工合成纤维,尼龙(Nylon)、涤纶(Polyester)、特丽灵(Terylene)、的确凉(Dacron)、莱卡(Lycra)等名词先后进入现代汉语词汇表。服装质地的丰富大大满足了服装造型多变的需求,而对不同面料的偏好,似乎也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视作某种生活态度的流露——环保主义者拒绝皮草和羊绒制品,休闲爱好者钟情纯绵质地,亚麻产品特有的飘逸感则被赋予了高贵神秘的意味,而丝绸则为富贵与传统的形象代言。 本资料来源于衣事无忧服装百科www.juexiang.com
20世纪业已证明是迄今最具时尚意识的世纪,高销售量的服装、配饰、化妆品市场与日益强大的传媒业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人得以走近时装、欣赏时装、以时装为美。时装已构成了大众理解并乐于投资的一种生活方式。而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改革开放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建立起规模庞大、品类齐全的服装加工体系,加工能力位居世界第一,成为服装加工大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加工水平的提高,中国服装业正在从加工优势转向产品贸易和品牌经营,北京、上海、香港三个国际知名的大都市及一些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心城市,正在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日益重要的成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