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0年,没有改过名字,2500年,没有迁移过城址,在中国大中城市中只有一个,那就是成都。
2008年2月,一位叫袁庭栋的老人在《西华大学学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讲的就是成都为什么在2500年历史中,从来没有迁徙过城址。
袁庭栋这样写道:“处在北纬30度线两侧的地区,大都炎热少雨,甚至是无垠的沙漠。而成都平原却是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山清水秀、一片翠绿。更为奇特的是,自有文字记载以来,成都的自然灾害要远远少于其他地区,无论是洪灾、旱灾、风雪、冰雹、蝗虫还是灾害性地震。”
由国土资源部、成都市人民政府、省国土资源厅联合主办,届时将邀请地质、地震、水利等领域权威专家召开研讨会,科学论证“安全的成都”。 [网友留言] 汶川“5·12”大地震与成都地质环境论坛 直播实录


·论坛地点:娇子国际会议中心天府厅
·主承办单位:
主办:成都市人民政府、四川省国土资源厅
承办:市委宣传部、市国土资源局、市科技局
·出席人员:
国土资源部领导、成都市政府领导、四川省国土资源厅领导、 刘宝珺院士、专家20余人
·专家发言:
徐锡伟:已释放足够能量 不会再有大震 陈智樑:成都有明确抗震设防标准和举措 吴树仁研究员:重视次生灾害的防治 中科院刘宝珺:震中不会杀“回马枪”
倪师军:成都有三套较好地层 主城安全 何昌荣:紫坪铺防烈度高 是成都保险门 袁忠祥:房屋先天具有抗7度地震的能力 潘桂棠:成都是祖宗给我们选好的安全岛 葛文彬:次生灾害防治重点在学校风景区 >>>直播文字实录

袁庭栋老人对于成都建城史娓娓道来,“两千五百年前,中国古蜀国开明王朝九世,将都城从广都樊乡,向北边一片山水环抱的平原地带动迁,并在那里大兴土木,构筑城池。从蜀王开明氏‘徙治成都’,‘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成都’一名即由此而来。从此,成都城址、城名历2500余年未变”,袁庭栋认为,这是先民智慧的体现,“先民给我们选择了一个美好的家园。”
从远古开始,成都平原最大的威胁就是洪水,古蜀国开明王朝在郫县立都,就是因为从郫县到成都有一个鱼脊背的地势,比周边高一点,就免于洪水的威胁。 [详细] [评论]

蜀郡守文翁推广水稻种植,首扩灌渠系统,引湔水和青白江连接,从此赋予都江堰水利工程以灌溉意义。而晚唐西川节度使高骈为拱卫成都,改两江双流为两江抱城,给成都留下了千年不变的独特城市景观。这些高度发达的水利使成都在唐代成为大粮仓,拥有了“扬一益二”的重要经济地位。
“湖广填四川”,在短短的100多年间,成都地区便迅速恢复起来,它不仅完整地承继了长达3000多年的精神遗产,还汲取更为广阔丰厚的外来思想与文化基因,开始了它新的复苏、重建与成长。并在很短的时间里,再度成为甲冠西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这体现的是成都这个城市强大的生命力。[详细] [评论]

不稳定的青藏高原地块和稳定的四川盆地以龙门山构造带相接触,龙门山构造带离成都很近,成都的地震威胁主要来自龙门山构造带。
然而,龙门山构造带和四川盆地的独特地质构造环境大大降低了龙门山地震对成都的威胁。独特的地质构造环境主要表现为二:一是释放地应力的保护作用。前文提到的3条北东向展布的深大断裂,可以释放不稳定的青藏高原地块的地应力。二是反射和折射地震波衰减作用。成都平原本身就是一个独特的凹陷,可以大大衰减地震波的能量。[详细] [评论]

成都是平原地区,地震的破坏形式主要是通过地面的摇晃导致建筑物的垮塌,不会发生因地震而导致的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
在成都的地质条件下,地震要造成显著的破坏,震级应达到6级才有可能。根据历史记录和近年的观测,成都历史上没有发生过大于6级的地震,记录到的5次5级地震分散在邛崃、蒲江、洪雅、藉田、绵竹等地,最大震级为5.5 级,地震复发时间亦较长。[详细] [评论]

成都平原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在大地构造上位于扬子地块西缘,扬子地块是个稳定的地块。
四川省重要的地震活动带有3条,一是鲜水河断裂带,二是安宁河断裂带,三是龙门山断裂带。这三条断裂带都不在稳定的扬子地块,也不在四川盆地,更不在成都平原。因此不构成在成都直接发生大地震的任何可能性。
成都平原不会承受青藏高原地块逆冲带来的巨大压力,也不会累积较大地应力。[详细] [评论]

成都平原的大地构造位置

成都市及邻区历史地震分布图1

成都市及邻区历史地震分布图2

曾经美丽的风景-彭州白鹿院

道教圣地——青城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