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想首页

永安话

[甜蜜] 2013-05-27 23:06:02 星期一 晴天 查看:304 回复:0 发消息给作者

 [顶]永安话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国家之一,民族众多,除了全国通用的普通话,还有不少的民族语言,语言体系庞大而丰富,永安方言(简称永安话)便是祖国语言学林中方言之一。
    永安位于福建的中西部,虽然建县于明朝景泰八年(1457年),但是永安话的形成、发展、成熟以及她至今仍保留着中原古音的特色。现行的高等学校教材《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主编)在“现代汉语方言概述”中明确地指出:“闽中方言,通行于福建中部的永安、三明、沙县,以永安话为代表。”由此可见永安方言在祖国语言体系占有一席之位。
    下面,本人就自己对永安话(以永安市的为主)的粗浅探索做一些介绍
    一、永安话的成因
    任何一种语言的产生有几种的可能系性:一是“先入为主”,即一种先到某地并且占主要地位的人群,他们所形成的语言成了当地的代表语言;二是“后来居上”,由于后迁入者人群更大,或者先入的姓氏、人群他们语言未形成绝对优势被后来者所取代,或者原先的人群被迫外迁;三是“城区中心”的观点,就全国大多方言地区来看,大多方言产生于人口最集中、文化最发达的城区。
    永安,位于闽中部,有人认为“据可考的历史资料大约开发于唐代”(?)我以为它的开发可能比沙县晚,但是具体开发哪个朝代目前下结论尚早。其理由是:“早在三国时代,闽中地区就有汉人活动,其中少不了南楚和东吴入闽的汉人,这从今天闽中方言还保留着一些楚语和吴语词汇的遗迹可以得到印证。”(《永安方言》)另外,从上世纪末三明市郊万寿岩的考古发现,也可以推测永安的开发完全可能早于唐朝。而永安自古以来又有:“先有贡川,后有永安”的传说。据史料记载,唐朝时现在的永安城区内当时已有“浮流村”,从2004年编的《永安姓氏志》提供的资料看,最早迁入贡川的张氏,是唐朝开元二年(公元714年)。据此,我推想永安话的形成应当是城区所在地人群的语言成为了永安话的代表。当然,从现在永安话中以大量的中原古音为主体来看,永安话是以外来的中原入迁人群语言为母体,糅合了古代时闽中人的闽语所形成的。因为历史上到宋代,大量的南迁相继涌入福建,省内外各地人陆续迁到永安,永安一时人口骤增。永安话大致也在这个时期形成。到了明朝,又不断有客家人移居永安,这样永安话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二、永安话系统
    永安话从广义上来说,包括三明话、沙县话在内。这三个地方的语言基本相同,可是又有一些差别。永安话与三明话较相近,两地人可以进行对话交流;沙县话的语音则有较大出入,除了高砂人的话可以听辨、交流,大多沙县话永安人还是无法听辨和交流的。沙县和三明的话语调都比永安话轻软些,音强也偏弱。而永安话的语调较高,也更硬。笔者少年时,曾经听邻居一位老人与路经我家乡的串联红卫兵(江西上饶人)用永安话对话。事后老人告诉我,他年轻时当国民党兵去上饶住过,那里的人都讲永安话。这件事,我至今还记得,只是没有去江西上饶考察。
    从永安区域内部来看,厦门大学教授认为,永安话可以划分为四大片区:市区片、安砂片、罗坊片、槐南片。市区片主要包括北起贡川南至小陶,还有茅坪、曹远,以及大湖、青水的大部分。这一部分地方人讲的永安话基本相同,除了小陶的湖口、大陶洋洋头话语音有个别的出入,完全可以自由地交谈。大陶洋洋头靠近旧时的宁洋双洋(今为漳平县境内),受“宁洋话”的影响,夹带有宁洋话的语音,大多人会讲永安、宁洋两地的话;而湖口人与连城县的菇田相邻,受菇田话的影响,语音和词汇也多少有一些差别,但可以相通。罗坊、安沙与清流交界,历史上与清流关系密切(曾经属清流管辖过),受清流话的影响,除了安沙一部分人,他们的语音以清流话为主。西洋人,有讲永安话的,也有讲闽南话,因为闽南人越来越多,讲闽南话的近几十年逐渐占了优势。槐南乡因为与大田县相连,基本讲大田话;青水乡真正讲永安话的不多,大多讲的是青水话。还有,洪田镇的大窠村半岭是一个畲族自然村,这个自然村人有自己的语言,当地汉人称他们的话叫“半岭话”。但是,半岭人在村里讲自己的话,出外与永安人打交道讲永安话,存在着多语的现象。这些便是讲永安话地区的基本情况。当然,永安城区内,自从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省会内迁永安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外来人口的不断迁入,纯粹讲永安话的人比例在逐渐减少,福州话、闽南话、汀州话等地语言在逐渐增加。
    三、永安话的特点
    永安话作为一种方言,它有着自己独特的一些特点。下面,从语音、词汇、句式几方面做个简单的介绍。
    (一)语音方面。永安话以面舌音为主,元音占多数,有辅音、檫音、塞音,送气多,声调高,声音洪亮,鼻音较重,没有翘舌音。如:“去哪里?”永安话为“去哈地?”其中的“去”和“地”读音很重;轻声少,儿化几乎没有,因此,永安话的音变现象很少,缺乏弹性。永安话的声调可以分为六类:阴平、阳平、阴上、阳上、入声、去声。
    (二)词汇方面。永安话中的词汇很丰富,组成的方式多种多样,单音词占比例较大,很多的词汇构成方式正好与普通话相反。如普通话中双音节的筷子、斗笠,永安话却说成单音节的词“箸”“箬”等。下面着重谈谈其他的几个明显特点:
    1、古老性。永安话带有明显的古中原语音,留下了大量的古中原的词汇。如:今天普通话中的我、你、我们,这些人称代词,永安话分别讲为“俺”、“汝”、“俺侪”;再如今天、眼睛、脑袋,永安话依次讲做“今朝”、“目珠”、“头壳”;还有,像锅“鼎”(锅)、“箸”(筷子)、“踣”(摔倒)、“瓯”(杯或碗)、“厝”(房屋)、“旺相”(人长得强壮、精神旺盛)“书斋”(学校)等等普通话已不用的古词汇仍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着。
    2、简约性。如讲人的心情高兴,生活得快乐、幸福,永安话习惯地只用一个“乐”来讲;例如,普通话中的“不知羞耻”,永安话常常用“没皮”就可以表达意思。
    3、地方性。如普通话的“美丽”、“漂亮”意思,永安话讲“爽丽”,“这个姑娘真漂亮”,拿永安话就讲成“这个姑娘真爽丽”;再如,“扁担”、“走廊”,永安话讲成“板担”、“弄头”;动词“做”,永安话一般都用“弄”字,如:弄(种)田,弄(锄)草;还有,永安话中词缀现象也颇多,在人们日常的称呼时,人称前面往往加一个“阿”字,如:阿公(爷爷)、阿嬷(奶奶)、阿爸、阿妈,在人称中对小辈进行亲昵的称呼,常常用“崽”或“仔”代表,如儿子叫“阿崽”,对别人的儿子叫“阿弟”,女儿有叫“阿妹”的,也有人叫“娘”的;对人和动物的雄雌性别,永安话常用公、嬷、牯等,而且构词的顺序正好与普通话相反,如:公牛、母牛、中猪、中牛这些词,永安话习惯地讲做牛公、牛嬷,猪牯、牛牯。
    4、外来词。永安话受外来词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外国进口货物的旧词,如:火柴、缝纫机、小刀、煤油,这些物品虽然我国早已自己能够生产了,但是永安人还是习惯地讲成洋火、洋车、洋刀、洋油;二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许多新的名词给永安话注入了新鲜血液,使之更加丰富多彩。如:责任制、外资、电脑、席梦思等等;同时永安话也派生出不少的新词,如治虫有人说成“喷虫”。奇怪的是,永安虽然不断有外地移民入迁居住,长期相处中永安话不会受外来人语言同化,只是有个别词汇受到影响,他们不少人能够讲福州话、闽南话或者汀州话等。
    (三)语法方面。永安话的语法最突出的特点是构词紧凑、简练,短句多。如“来去”看上去似乎是一个词,其实,它有时是“来,一起去”的紧缩句;这个词还体现了永安话一词多用的现象,比如“你跟他有来往啊!”永安话习惯讲为“你跟他有来去啊!”
    (四)修辞方面。永安人有着正直、质朴、粗爽的品质,但是有的人说话还是很有讲究的,在日常生活说话时常常会用一些修辞。
    1、比喻。比喻是永安话当中最常用的修辞之一。
    明喻:“那个人瘦够(得)共(像)猴一般。”
    暗喻:“他呀,大水流饭蒸的人。”(比喻做事慢吞吞)
    “你看到蛇操索,那就走时(运)了。”(这里的“操索”比喻两蛇的性交配。)
    2、拟人。
    “菩萨都会站起来说话。”
    “没不吃臭腥的猫。”
    “老虎都有倒暝(睡觉)的时节(候)。”
    3、夸张。
    “阿娘婆(女人),煽起来二十四面大锣。”这句话意思是指女人们坐下来聊天时很会说话。
    “那个人怎么讲呢,天上识一半,地下全识。”这句话的意思是那个人很会吹牛。
    四、永安话的吟唱文化
    沙县、永安两地人历史以来有用自己的语言唱山歌、吟诵诗歌的传统。永安话语调高,声音亮,在吟唱时都有注意讲究节奏、韵律,但是不论唱起山歌还是吟唱诗歌,有一种特有情调:热烈、明朗,充满深情,饶有情趣。下面,以永安市的情况为例。
    1、唱山歌。
    古代时,永安人唱山歌的风气很浓,不论男女很多人从少年开始就学会了唱山歌。永安的山歌大多是情歌,其歌调要注意把感情投入,声调柔和些,充满深情地对唱。山歌没有固定的调子,全凭唱者灵活地自由发挥。如“阿妹你就真有情”这一句,你可以唱为:“阿妹———你就———真有———情———”也可以唱为“阿妹———你就真有———情———”
    2、吟诵诗歌。
    永安历史上在城内和贡川、小陶、大湖、上坪等乡镇都有过诗社,各地诗人有集会吟诗的风气。公元1987年永安燕江诗社成立以来,本人几乎每年有参加两到三次的诗会,诗会上每人要将自己的诗作在会上吟唱一遍,有的年份也有吟唱折枝诗(又叫诗钟,每首两句,当场出题,限一个钟头做一首)。永安话吟诗的规则与普通话基本相同。这里所说吟的诗当然是指古代流传下来的格律诗词,一首诗词吟诵时的节奏划分是根据诗的字数和诗句中的词汇构成特点来定的,如绝句中的五绝,一般是“二、一、二”或“二、二、一”式,以《登鹳鹊楼》为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五、永安话的影响和现状
    一、历代以来,永安不断有人外迁省内外,甚至海外,他们的后裔中有的还会讲永安话,如在上海、武汉、江苏、广州、新疆各地的永安人后代,还有上世纪末回大陆探亲的台湾同胞,他们在为永安话的扩展做着贡献。
    二、抗日战争时期,永安成为福建省的“战时省会”、“东南文化中心”,全国有不少的著名学者、作家云集于燕江之滨,永安话一时成为文人骚客们生活之余乐于一学之趣,他们不仅能听懂永安话“安得地”(不知道的意思),而且像王西彦、董秋芳、刘金等,他们在后来的作品中都或多或少有提到这一点。其中,王西彦的短篇小说集《悲凉的乡土》不仅人物、题材取自永安的虾鹤,而且有少量永安语言。
    诚然,永安外来人口越来越多,原来讲永安话的人不少后代不会讲永安话的也不少,这一点,三明、沙县也相类似。但是,永安话作为一种方言,它生存的生命力是顽强的,在一定的时期内决不会消失的。从目前来看,城区内讲永安话的人比例在减少,但是永安话在乡村里占绝对的优势,乡村人的后代将有源源不断的人进城补充,永安话的前景还是乐观的。
顶一下(32 写日记 1267116 178706
最近访客
分享排行

 

 

留住已经逝去的峥嵘岁月 记住曾经绽现的万种风情 在记忆即将淡漠的时候 来把这些重新回味

Copyright (C) 2008-2014 www.jue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3001011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908号

客服QQ 101716056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148464312 邮箱 101716056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