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重发北京化工大学东区故事(完整版) 东区故事——宿舍楼
东区的宿舍楼有1,2,3,4号楼。已为众人熟知,不多介绍。其中4号楼为后建,初为五层,92年增盖六层。为木质结构。此外,学校还有5号 楼和14号楼。相信知道的人不多。5号楼就是化大招待所连着的那栋楼,为招待所以及青年教师博士生等人居住。14号楼位于原游泳池前,半地下结构,为成教 及大四毕业生离校后暂住之用。此外,在北门,有一青年教师公寓。
东区故事——学校北门及游泳池
东区游泳池就两个篮球场那么大,分深水和潜水区。深水区从地至台,不过一米八而已。遗憾的是,我从未见过它里面有水。现已改为花圃。北门是2000年所开,目的是方便青年教师出入,不常开,只在早中晚上下班时开放。
东区故事——校园占地
建校伊始,南从三环路对面的计量院,北至土城遗址,东到中医药,西至胜古南里,均为东区所辖。三年自然灾害文革时,响应政府号召,拆掉围墙,请 农民近来种地。现田径场以前就是菜地。文革后,为将农民请出校园,学校许个农民200个北京城市户口及800万元搬迁费,我们学校的食堂大师傅,清洁工等 都是那时留下来的。因觉得东区太大以致土地荒废,学校建家属楼,卖地皮,修三环,遂成今天的校园。因卖地皮未和土地局搞好关系,以直东区要建七层以上的建 筑得不到批复,这就是东区的楼只有六层的原因。
东区故事——逸夫图书馆
逸夫图书馆是在旧馆原址建立起来的。旧馆为灰色四层建筑。门前立侯德榜像(新楼开工时被封在一小木箱中,一放一年半。现居新馆里的花园处)。 一层健身房——实为器材堆放处。二层借书处,三层藏书及办公地点,四层为录像厅,周末放映录像,5块钱看三部片,实为21吋电视+VCD。门口为原电话室 处,带机房,曾为学校最好的上机去处,可包夜,24:00-8:00,押金十块,一夜十二块。逸夫图书馆总投资为4000多万元人民币,由邵逸夫出资 700万港币,教育部和学校三方出资,于今年5。12开馆。
东区故事——母校之光
母校之光是为庆祝四十年校庆所建。原处为一棵大树。为体现化学特色,理学院的韩克非老师因从事有机化学工作,特由他拼摆出了原子模型的各种构型构象,经艺术加工而成现今造型。
东区故事——水房
原水房位于现超市处,共两间,轮流开放。水龙头居多,冬天到处结冰,,十分拥挤难行。曾发生过摔伤烫伤的事件。但距离宿舍楼近,因此打水很方便。有很多男生一人提八壶五磅的水瓶打水。现水房距离遥远,无人再行此法。
东区故事——女生楼一楼
东区的老生们,你们还记得女生楼一楼的变迁吗?
1999年,从正门进,到119寝室,住的是材班和数理班99届的女生,走廊后面住的是男生。走廊中间用一道木墙隔开。男生走女生楼的后门,有自 己的厕所,水房,和楼管。通往二楼的楼梯也用铁门紧锁起来,这样,男女完全隔绝。楼管大妈不让男生进女生楼,可就有一批男生就住在女生楼,成了当时校园的 一道风景。
2000年,一楼的女生搬上了楼,男生毕了业。木墙拆除了,铁门依然紧锁。从一楼进的门锁起来了,人从后门进。房子租给考研的或是一些和学校有 些关联的人住,有男有女。月租两百多块RMB。2001年,不对外出租,后门关闭,铁门打开,人从正门进,住进了2001届的研究生女生,至此,女生楼的 一楼不见男生。
东区故事——教学楼
主教学楼的年代久远,至少在我们之前N届学生都说不清。至少1982年时它就和行政楼,无机楼,有机楼等楼并存了。我只知道楼内的铝合金门窗是三 十五年校庆时换的,风扇是2001年暑假时装的,网线是2001年秋安的。最怀念的还是过去一楼的两面的大镜子,两面墙对着照。每次进搂还是出楼,都喜欢 对着镜子照照。它铭记了每个东区学生的笑脸。入门的右侧原是文法学院英语办公室。后搬到了行政楼四楼。东门是不开的。东楼梯的一楼至二楼一段也是封着的, 用于存放杂物。507和521两间教室原是各用两间小教室拆除中间围墙改造成的。记得1999年的冬天,那时在教学楼里上自习要抢位子,往往是一个班刚考 完试,一批人就轰的冲了进去。比他们四号楼里抢IP还要凶猛。这也是为什么学校在教学楼里多开自习室,还开放电教楼的原因。但毕竟天冷,很东同学去中医药 上自习。2000年冬天的时候,要考机械制图,搞得中医药里到处都是圆规三角板。2001年暑假的装修把教学楼搞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作者:快熟时代
2007-8-2 01:07 回复此发言
2 回复:重发北京化工大学东区故事(完整版) 东区故事——fashion show
fashion show是东区历史上的第一次女生节,这次活动,标志着东区传统时代的结束,和一个多元时代的开端。全场十位女孩,只有一人是 完全在东区成长起来的99节女生,其他就为都带有西区和北区的背景。东区本地长的99届可以说是曾经的黄金一代。学校里甭管干什么,唱主角的都是我们这批 人。尽管从西区过来部分99届的,但并为动摇黄金一代的位置,毕竟人少,有是新来的。2000届(尤其是信院)的从北区过来后,经过半年的休整,通过这次 活动,能量大爆发,产生了四系二王这样的在东区从未有过如此走红的女孩。尽管四个主持人有三个是东区99届的,而且样貌也非常棒,但并经当上了绿叶,而不 是曾经的红花。别忘了,另一个主持人也是信院的PPMM。
我们曾经经历过东区最美好的时光,曾经让西北区的同届们羡慕的死去活来,曾经是东区的主流,也曾经是三校区的主流。当时光蹉跎过三年,不得不 承认,黄金一代的美好时光就要过去。令人欣慰的是,像二王这样的接班人已经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我相信东区会因为她们这样的接班人而更加绚丽多彩,创 造出东区的一片全新的人文。
作者:快熟时代
2007-8-2 01:08 回复此发言
3 回复:重发北京化工大学东区故事(完整版) 东区故事——话说搬迁
1970年3月,燃化部军管会决定,拟将北京化工大学迁出北京,在湖南冷水江办学,令学校派先遣队去安排。代表团看过之后,认为冷水江不具备办学条件,决定另选校址。后来又去过,云南昆明,甘肃兰州,河北石家庄,保定等地。但是后来都没有去。很幸运!
东区故事——校园网络
1992年9月 前化工部部长与日本东京理科大学橘高重义理事长商定:为进一步加强两校学术和科研合作,尽快实现北京化工大学与日本东京理科大学两校的计算机连网。
1993年5月 我校前任领导庞瑶琳院长访日,日本东京理科大学橘高重义理事长表示愿意援助我校通过日本与国际Internet实现连网。
1993年6月以后 北京化工大学请示了国内各有关主管部门同意
1994年3月 北京化工大学与东京理科大学签定协议,赠送联网设备并承担三年的卫星通讯费用。
1994年4、5月 日本东京理科大学将三台IBM RS6000服务器、两台CISCO路由器等运到北京。
1994年6月28日 与国际信息高速公路接通,开始试运行,北京化工大学成为国内第一所通过卫星接通国际互联网的大学,当时国内只有科学院高能所有类似专线。
1994年9月 举行了隆重的接通仪式。
1995年2月 国务院副总理视察参观了我校国际网络中心。
1995年11月 日本东京理科大学赠送北京化工大学40台IBM RS 6000服务器,一台IBM RS6000-930小型机,组建了网络教育中心,该中心所有服务器全部与国际网连接,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1995年12月 国务院召开国际连网会议,规定互联网络单位由四部委管理。
1996年2月 国务院发出第195号令,加强我国国际互联网的管理。
1997年5月31日 北京化工大学切断卫星专线,用64K DDN接入CERNET。
97年8月 北京化工大学校园网建成,校园网是由多台3com交换机组成,干线是光纤连接的100兆快速以太网络。
99年8月 北京化工大学改租10兆光纤,通过北大接往CERNET,大大缓解了我校出口线路拥挤的情况。
作者:快熟时代
2007-8-2 01:09 回复此发言
4 回复:重发北京化工大学东区故事(完整版) 东区故事——毛泽东塑像
毛泽东塑像始建于1967年5月,同年8月中旬落成。
塑像位于教学主楼前广场中央,占地36平方米。整个塑像连同底座、地基均为钢筋水泥结构。塑像高6米,和2.5米高的底座,3米深的地基连为一 体,总重量约为130吨。人物身着军大衣、头戴军帽,塑像落成时曾在底座前用黑色大理石雕刻有“四个伟大”,在底座后面还有一块刻有4个群众组织的名称及 落成年月日的石板。文革后,这两块石板被去掉。塑像内装有避雷装置,避雷针位置在塑像头顶和右手手指处。
东区故事——侯德榜塑像
我校教授侯德榜塑像以前位于老图书馆前,绿茵走廊后边,现在已经移至新图书馆后边,于1984年5月4日动土开工,1985年9月10日落成。塑像作者为:张友明 塑像高1.4米,材料为北京房山汉白玉,底座高1.7米。
东区故事——地下礼堂
为响应毛泽东提出的“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和"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北京市政府要求学校修建掩蔽部.为平战结合,建设了拥有标准 舞台,放映室,化妆室和1500个座位的地下礼堂,有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施工.工程于1975年5月动工,1980年5月落成.距地表15米.位于中心 花园北侧。
东区故事——北化学报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分为“自然科学版”和
“哲学社会科学版”
“自然科学版”于1974年创刊,1979年前为不定期刊
物,1988年5月经国家科委批准,获公开发行刊号
“哲学社会科学版”于1985年创刊,1992年正式通过批准.
东区故事——产业基地
密云基地 北京密云经济技术开发区,占地110亩
绿色化妆品,生物药膏生产基地
怀柔基地: 北京怀柔雁栖工业开发区,
占地30亩,高分子材料加工基地。
昌南基地 北京昌平县燕丹乡精细化工生产基地,占地30亩, 总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
还有新近成立的珠海产学研基地
东区故事---开水房
还记得99年来学校的时候,水房在现在超市的地方,很是破烂,里面黑糊糊的.夏天还好,一到冬天地上就都是冰,巨滑!我在那也不知道报销了几个水壶!!对比一下,这几年东区的变化的确很大(不过慢了些)可惜!
作者:快熟时代
2007-8-2 01:10 回复此发言
5 回复:重发北京化工大学东区故事(完整版) 北京化工大学的东区故事(2)
写在前面的话
一次和同学通电话,偶然间提起学校大变样,五号楼下的花园已经拆了,不由得怅然。回忆起四年的大学时代,学校一直在改造。拆了这,盖了那。路是挖 完再填,填好再挖,用计算机术语讲是个循环,只是循环的速度太快。大一入校时,楼都是旧色,显得挺有文化积淀的。后来到处装修,反倒没了韵味。北化历来没 什么人文气息,学校也没个专门搞校史的,看人家北大年年出校志,而我们学校从58年到92年的历史仅是那么一个并不算厚的本,静静的立在图书馆三楼的书架 上,少有人翻起。文章中所提到的要么是亲历亲为,要么是从老师和同学们那里得来的,算作野史中的正史吧。当时的想法是学校一年一个模样,既然见证了这些, 那就把它记录下来,留给没见过的或是后来的人看,也算是民间的文化保护吧,没准儿百年校庆修校志时,我的帖子会像古书一样被后人拿来引证。大三末的时候用 “传说中的玫瑰”这个ID写下了北化东区故事,没想到大家都很喜欢。也想继续写下去,可大四时的事情太多,等到了临毕业时,发现提起笔来却不知写些什么 了。我把在胜古帖的帖子又整理了一遍贴到了一塌糊涂的北京化工大学版,反响比当初还好,顶上了热门话题,又被收入了精华区。前两天看到有学弟转载我的帖 子,还有的学弟鼓励我继续写下去。的确是要写点什么,想想念书的那会儿,我们寝室八个人,虽算不上是风云人物,但个个也是名声在外,我们不知道的人多,不 知道我们的人少。毕业时就约定大家要写点回忆录之类的东西来记录我们那段青春迸发的岁月。怅然,鼓励,怀旧…于是写下了下面这点东西。有人说写化大名人, 这的确是很热但又很难写的话题。什么叫名人,怎么算是名人?现在你在学校有名,几年后,新人谁还知道你。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人是一茬又一茬,化大的第一 任校长应当算是名人吧,可不查校志有几个人能叫出名字来。别说单个人了,就是称得上黄金一代的99级,毕业还不到一年,现在不也少有人再谈起。如果说 2000级的记得,那2001级还知道些什么?其实97级的也很出色,牛人众多,曾经在东区也挑大梁,现在还有几个人知道他们的长相,叫得出他们的名字? 要说名人,我个人认为,化大的每个人都把自己的美好时光留在这里,经历了欢笑,痛苦,迷茫,执著。。。正是这一个个人构筑起多彩的校园生活,所以每个人都 是普通人,每个人也都是名人。因此写北化名人这个很难的任务就交给别人吧。2004年,据初写时已经快两年整了,本就并不清晰的记忆又发显得些模糊。如果 说原先的是说明文,那么现在的则是议论文,客观的更加模糊,怀旧的情结显得突出,从纪实的角度看,不得不说有狗尾续貂之嫌。文中不准确的地方还请各位看家 雅正,如果你也感兴趣,不妨也记录下北化的昨日今天。如果你想看最详尽的,不妨到一塌糊涂北京化工大学版中的精华区找找看。
作者:快熟时代
2007-8-2 01:11 回复此发言
6 回复:重发北京化工大学东区故事(完整版) 五号楼下的花园
花园并不大,但确是很美。有起伏的土包,种满了矮树和花。一个圆形的喷水池,中有一假山。99年我刚入校时还喷水,很漂亮,可惜后来再也不喷了, 估计包括从西区过来的99同学都没见过。还有一个葡萄架,结着青涩的小葡萄,当时觉得很难吃,毕业后却回味。大三的时候我们班曾在花园公益劳动,拔草,扫 地,休息时全班人就坐在葡萄架下,甩着苕帚聊天。现在听说花园已经没了,怅然。大学时,公益劳动并不多,毕竟我在花园劳过动,我为化大立过功。很后悔念书 时没有仔细的品位校园,现在拿起笔来,却发现不知该写些什么,根本描绘不出花园的美,只是在心中,怀旧。
1号楼与2号楼之间
那里原是花圃,培育着节日时摆满校园的鲜花。后来也是01年的秋天,我大三时拆的。培育花当然用土,一号楼下就堆着并不高,但很实成的土,记得不 少。也是公益劳动,我们班一上午就负责清土,用推车把土运到机械楼南侧的墙根下形成个土包,正对着小小餐厅和教育超市那面,靠近女生楼。土很沉,我们很 累。毕业时倒过去的土还在,不知道现在是否还在。2003.7.1那天,我还站在土堆前的路上,正对快餐厅的门,把寝室留下的VCD机,羽毛球网,围棋全 送给了路过的一个学弟,之前学校收废品的要买,甭管多少钱,高低不卖。他告诉我它是4号楼1楼信院2000级的,为表示谢意,他给我买了半个西瓜。我告诉 他当初学长毕业时,也是不相识,在路上送我东西,我不理解,现在全明白了,毕业生怀着对学校和同学们最纯真的留恋,希望你毕业后也能这样。
2号楼与3号楼之间
里面原有三间简易房,都是租书修随身听的。女生楼脚下是大宝专卖店,还兼复印,记得特清,物理实验的复习卷纸就是在那复印的。大二时简易房拆了。 后来大宝专卖店也拆了,听说起因是有民工在夜间顺着大宝专卖店爬进了女生楼,为了消除隐患,当然这是野史。不过两楼之间大树倒很好,又高又繁茂,大二排球 课找荫凉避风的地方考颠球就在那。01年树也伐了,03年改种草,非典时期毕业生就特喜欢坐在草坪上打牌。记得五一节,我们寝从食堂聚餐归来,借着昏黄的 路灯,在草地上吃雪糕打扑克,还有很多我们班和隔壁班的同学在女生楼门跳皮筋,引来无数人观看,笑声不断,后来还有看热闹的同学法帖子怀念,看来,曾经的 乐趣属于我们每一个人。
柿子树
化纤楼(过去叫成教楼)到综合楼的路边有一排柿子树,每年9月份都要结柿子,大家都喜欢去采摘几个。不过成教门前的树高,采不到。金工车间门口的 树矮,瘦的爬上去就采。也是公益劳动时我爬上去采了几个,回来分给同学,自己拿报纸捂了几个,一个月后,青柿子变成了橙色,尝尝,味道挺不错,只是稍微有 些涩口。物以稀为贵,并不是贪那几个柿子,北化树少品种更少,摘几个柿子,在乎的是采摘的乐趣。在清华看到的是满校园的柿子树,柿子熟透烂了一地也没人 捡,司空见惯就没意思了。不过上树要小心,我就被树枝扎了下腿,外观没什么,痒痒的,有点疼,一周后好啦。
作者:快熟时代
2007-8-2 01:11 回复此发言
7 回复:重发北京化工大学东区故事(完整版) 胜古朝阳论坛
记得是2000年开的,大家感兴趣查下第一篇帖子就知道了。原先叫北化论坛,后网上征集定的胜古朝阳,以胜古南里、胜古北里、朝阳区——学校所在 地为名。最早的大虾有“copycat”,97的,我没见过,据他说论坛是他们创建的,估计是计算机系的。他毕业时,网上还欢送过。99的“阿猫阿狗”, 据说是材料的,学习还挺好,后来不见了,估计是换了ID。“psxiong”,也是材院99的,保研了。还有“ABDEAL”(拼写我也记不太清,希望没 错),就像痞子蔡的jht,谁知道怎么讲。那小子跟我同寝,在网上和我还互相涮过。我的ID有几个,早忘了,传说中的玫瑰是为了涮那小子起的,也算是较早 的吧,当然我俩也是材料99级的,谁让那阵材料课少比较闲。现在我固定用的是“绿衬衫”,是为了纪念98级的同门师姐,认识20多天后她就毕业了,认识那 天,我穿色是草绿色的PLAY-BOY T-SHIRT,“绿体恤”不太顺口,就改做“绿衬衫”。当然不能不提到“错儿”,文笔一绝,文学艺术版版主,有 很多文章,他的化大爱情三部曲相当经典。刚开始论坛就像胡传奎的部队——只有十几个人七八条枪,后来网虫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什么“胖头陀,小泥球”等一大 批,都是西区过来的,不过也没什么交往,所以很多ID记不得了,请大家不要见怪,谁有想起请帮我补上。关于论坛我不想过多评论,因为论坛本身就是杂家杂 言,遗憾的是,3.20就将停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