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过得比较浑浑噩噩,也比较懒,所以主页好久没更新了。现在值班,闲来无事,突然心血来潮,想写点东西,于是就想到了就最近一个月看过的几部电影写点影评。
自己看电影一向是比较挑的,因为我认为,如果看了一部很差或者很普通的片子,看完后不但没有任何收获,反而会因为时间被浪费而感觉空虚;而一部好的片子却可以给人带来极大的享受,这种享受主要不是来自视听感官上的,而是给人思想和心灵上的震撼和带给人的思考和回味,因为感官上的刺激都是短暂的,而心灵上的触动则是长久的。当然,我并不是排斥那些以大场面和动作特效为卖点的商业大片,只是对于这种电影,我们要抱以不同的态度去看,对于这些片,去电影院看会更好,而不是对着小小的电脑屏幕。
一、《追风筝的人》(The Kite Runner)
这部片真的是一部非常难得的好片子,我非常喜欢,回味至今。或许很多人还没有看过甚至听说过此片,所以能够发现这么一部好片子,心里还有一点小小的成就感。
先介绍一下该片。影片根据美籍阿富汗裔作家胡赛尼的同名小说改编,作者1965年生于喀布尔,后因战乱随父亲移民美国,毕业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系,现居加州,与影片主角阿米尔的背景和经历如出一辙, 基本上算是一部半自传体的小说/电影。
电影的情节我就不介绍了,有兴趣的可以自己下载看。影片开头是两个漂亮的阿富汗男孩阿米尔和哈桑(一直感觉阿富汗和伊朗的小孩子长的都很漂亮,这里包含着种族基因的因素,也可能是因为看电影先入为主的观念),阿米尔是当地一个富商(或是教授?)的儿子,哈桑是家中老仆的儿子,两人从小在一起长大,哈桑对阿米尔非常忠诚。开始最精彩的一段戏是“斗风筝”,这真是很具有当地特色的一个场面,画面充满了童真、质朴和美,让我刚开始以为这是一部像《小鞋子》(另一部极其经典的伊朗电影,作为影片主角的一对小兄妹长得非常漂亮、可爱)一样的儿童电影,但后来的情节发展却告诉我这部电影所反映的内容要比那丰富和深刻得多。
影片反映的中心应该是心灵的自我救赎吧(我感觉是这样),同时还夹杂了战争、种族、思想意识的冲突、道德、友谊、亲情、极端宗教对人性的摧残、背叛与忠诚、生而不公等等(把能想到的乱七八糟地写出来,但影片绝不是这样简单的堆砌)。影片采用英语和阿富汗语两种语言,用一种或唯美、或凄惨、或悲凉(反正都是能够带来心灵的震撼的手法)的画面表现出来,影片的开头和结尾都是放风筝时的一句“为你,千千万万遍”。单就电影的表现艺术来讲,本片也是做得相当完美的。
关于背叛。生性懦弱的阿米尔在亲眼目睹哈桑被强暴后,因不敢面对自己的懦弱和内心的谴责而陷害哈桑,使其被迫离开了自己家中,而哈桑自始至终对其忠心耿耿,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不敢面对自己的懦弱和内心的谴责”,这个理由设置得很好,因为只要哈桑在其面前,自责和自卑便会一遍遍叩打他的心灵。
关于救赎。在得知自己的仆人哈桑原来就是自己的亲弟弟后,阿米尔本已被时间冲淡的心灵的自责又重新爆发了,他简直无法面对这个现实。所以,他开始了自我救赎——孤身闯入地狱般的故土,从塔利班手中救出哈桑的儿子。不过,换个角度讲,如果哈桑不是他的亲弟弟,他是不是还会这样救赎呢?这又让人想到人生而的不公平。
关于这部片子,先写这么多的,其实很多东西都是要自己体会的,是很朦胧的一种感觉,要真写出来其实还蛮难的。
顺便说下,由于影片中两位小主人公的戏分比例较大,而导演马克•福斯特起初在美国找来的不少西亚裔男孩儿由于受到的西方教育及生活背景的影响过于深刻,几乎没有能如故事中所说那般西亚原色小孩儿的气质和劲头儿。于是,马克率队不远万里赶赴至今仍战乱不断的阿富汗,在喀布尔的一所学校里找到了真正他想要的主角。但局势不定、军马横行的阿富汗显然不适合影片的拍摄,甚至连剧组人员的人身安全都无法得到充分的保障。最后——地形地貌与阿富汗相似的中国新疆喀什地区最终成了影片的主要拍摄地。
好啦,累啦,不谢了,本来想写几篇呢,到最后只写了一篇,等以后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