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那人那狗》剧情讲述即将退休的乡邮员(邮差),在湖南茫茫的深山中送了一辈子信,马上要由唯一的儿子接下送信的工作,面对儿子首次出发,老邮员千叮咛万交代实在放心不下,于是带着长年跟随的忠狗,陪着儿子走一趟送信之旅。父子俩徒步在壮阔的山林、清翠的田野间,展开前所未有对彼此的认识和了解,年轻气盛的儿子终于知道数十年来,父亲邮差工作的辛苦与意义。老乡邮员也体会20多年来,妻子终日等待的无奈和儿子长大成人的骄傲,于是那山、那人、那狗构筑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一串串人性的感动。
《那山那人那狗》那片绿色的景致
我轻轻的叹息了好些次。山头夕阳极感动我,水底各色圆石也极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透明烛照,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的爱着!
这是一部关乎亲情的片子,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如同山间小路蜿蜒绵长。这是一部关乎美的片子,是自然的美,更是人性的美。平淡的叙事,精致的人情,美丽的湘西,如同夏日傍晚品着一杯淡淡的清茶,想起童年午后墙角一朵玫瑰花的开放,回味那清新而持久的亲情,爱情、还有那忧伤又甜蜜的感觉。
如果仅仅从故事情节看,这部片子似乎有点单薄老套:老乡邮员要退休了,儿子接替他的工作,在他的陪伴下开始第一次送信。在送信旅程中,儿子对这份工作对父亲都有了全新的认识,父子间曾破裂的感情得到修补和发展。很老调的父子隔阂消除的故事,且根本没有大的矛盾冲突。但在一个个小细节串起来的平淡叙事之后,却是导演精心构置的风土人情,美丽的湘西景色并没有削弱叙事进程,反而在导演高超的电影手法下和叙事融为一体,展现出动人的视听语言。影片就像一杯龙井茶,初品极淡,回味却是清新宜人。
故事发生在初夏的湘西南山区,正是草长莺飞之时,影片中随处可见蓝天白云绿草红花。而给人视觉冲击最大的正是那整片连绵不绝的绿:一条弯弯曲曲的山路穿过,两旁的绿色肆无忌惮地延绵伸展开来。整个画面给人非常明媚清新的感觉。绿色的大地上,阳光似乎在空气中流动,配以灵动的民乐,不着一言,却胜似万语千言。
影片时而呈现明亮的美。郁郁葱葱的绿草在阳光下随风轻摇,幽幽绿水在波心里微微荡漾,儿子在山坡上边走边唱“驿动的心”,歌声溶化在阳光里,身体镀上一层金色,青春的朝气扑面而来。时而呈现朦胧的美。清晨,父子一起踏上乡邮路,擦着土黄色的砖墙,穿过狭长的青石板小巷,走上黝黑敦实的村前小桥,远山是淡淡的青退的远了,只剩下两个黑色的人影走在烟雾迷蒙里。此时的村庄像被水洗过似的,并不是一眼见底的清,却是雾气里的透明,还夹杂着泥土的新鲜。时而呈现热烈的美。父、子、侗族少女在田地里行走,被越拉越远的镜头不断缩小乃至隐藏,从空中俯视,画面被切割为一块块耕田,红彤彤的霞光里传来他们快乐的笑声,连耕田里的水波也映红了脸。时而呈现宁静的美。穿过一片树林,再穿过一片树林,除了风声就是树叶声,除了老二(狗名)的呼吸声就是鸟儿的鸣叫声,这个时候,只有镜头在说话。
影片带来的视觉享受仿佛一次伴着溪水的旅行,听那水流声时而汩汩时而滚滚,时而平缓无语时而一泻而下。
这是一部关于情感的片子,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就像山间小路蜿蜒绵长。这是一部关于美的片子,是自然的美,更是人性的美。
因为父亲常年在外送信,父子之间产生了距离,双方都渴望交流和理解,但是又都不知道从何处着手。带着这样一份面对亲情的尴尬,以及儿子渴望得到肯定的青春冲动、父亲对年华老去的无力哀叹,爷儿俩头一回同踏上乡邮路。
儿子对于乡邮员这份工作是从误读开始的。夹杂着对父亲的敬畏,对公务员称号的尊重,即使没能去当兵当工人,他可以说并没有太多的怨言。旅程还没有开始,他就迫不及待要快些接过父亲的班,甚至不乐意与父亲共同完成这一次送信。他对于这份工作的想象是美好的,这种美好不是体现在工作的轻松上,而是体现在获得乡亲们的期盼和感谢上。父亲对干了一辈子的工作怀着极深的感情,哪怕接手的是自己的儿子也还是放心不下,带着对最后一次送信的珍惜、伤感,固执地和儿子一同上路。他想指点儿子,但是年青人的反叛心理不予接受,父子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远了,遥遥山路上,虽是父子,却没有交流,无法交流,形同路人。
父子感情的第一次碰撞出现在居委会一幕。儿子的感情预期受到极大的挫败,想象中热闹的欢迎场景并没有出现,就把怨气裹在对父亲的质问中。父亲沉稳地卷烟,用这种举动来表示他对于工作孤独的泰然,并不多的话语使儿子第一次有了对工作的清醒认识。在离开这个村子时受到欢送,儿子终于领会到父亲话里的含义,对工作、对父亲,都有了新的认识。而父子的感情在碰撞后终于开始有了交融。
山路弯弯曲曲伸向远方,父子送信的旅程就要走向尾声。这一路走来,儿子重温了父亲送信的方式,从父亲对于乡亲个性的了解到对于工作的熟识,彻底消除了儿子最初对工作的误读,更加深了对父亲的了解,对工作的认同。儿子背父亲过河一段是父子情的一次重生,这之后随着旅程的接近尾声,父亲对离开工作的伤感愈深,儿子对父亲的体谅愈深。及至追信一段戏,父亲的奋勇,儿子的担心,都淋漓尽致的展现在导演有意为之的慢镜头里。至此,父子之间曾经的隔阂完全消除,双方的理解因对这份工作共同的热爱更进一步加深,父子情浓浓地溢出画面。
除了父子情,影片还贯穿着乡里情。乡情就像整部影片中的配乐一样,既朴实又悠远,它是整个村子的人出来为老乡邮员的最后一次送信送行,是侗族人对于老少乡邮员的热心接待,是念给王婆听的没有字的信,是转娃的固执,是不留名的乡亲自发盛在驿站的水……就像父亲最后告诫儿子的那样,这份工作是苦,但是“越苦越有想头”,“遇上的人多了,遇上的事多了,就有干头”,做这份工作,是“冲乡亲们,冲他们住在大山里”。这话说出了一个老乡邮员的良心和责任,但正是乡亲们的朴实、热情,使得老少乡邮员对工作拥有无比的热情和责任心。
那山,是绿的让人妒忌的。
那人,是朴实的让人心疼的。
那狗,是忠实聪明的让人喜爱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