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想首页

怀念一部值得致敬的法国式恶搞影片《解放军在巴黎》

陈志方 [甜蜜] 2013-04-29 19:39:49 星期一 晴天 查看:214 回复:0 发消息给作者

   中国派了6亿人民解放军进军法国,法国总统在作了一番战前动员后便逃往美国,法国人毫无抵抗精神,解放军不费一枪一弹和平占领巴黎。留下一帮“合作分子”建立了中法合作共和国。解放军把老佛爷百货大楼作为总指挥部(现在老佛爷真的也差不多被中国人占领了),禁止饮酒,取缔色情业,没收所有的小汽车,出租全改成人力黄包车,让法国专门负责生产壁炉烟囱。最后解放军没能抵抗住糖衣炮弹的进攻,全线撤退。

  这部拍摄于1974年的法国电影可以说十分有趣。由于战后法国社会贫富差距加大,加之左倾思想占主流的法国,对其社会种种不平等的现象产生极大的困惑!1968年,当中国的“文化大革命”还在进行之际,巴黎的大街上出现了身穿中国绿军装、头戴绿军帽、胸前佩带毛泽东像章的法国青年,法国报刊当时疾呼:“巴黎街头出现红卫兵”。这些罢课、造反的法国大学生当时并不知道,他们反叛的行为、形式和规模都创造了战后西方社会冲突的新篇章,留下了很多对历史发展意味深长的东西。这场由青年在校大学生发动的“造反”运动最初发生在校园,后来漫延至整个社会,妇女、工人和其它社会阶层也卷入了这场运动,这就是著名的“五月风暴”。它对法国和整个西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投身“五月风暴”的人中,有不少自称信奉“马列主义”的青年。他们模仿中国“红卫兵”,穿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绿军装,戴军帽,在巴黎的大街上挥舞着“毛主席语录”小红书。“文化大革命”表面上提出的反苏联官僚主义、主张自发的群众运动、提倡打碎旧制度的首创精神、要求消灭“三大差别”(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反对旧教育制度、要求以巴黎公社的精神实行群众的直接管理等目标,深深地感染和吸引了西方的青年。而当时的法国青年,正是从表面的相似性中找到了某种“造反”的力量和形式。


 


  片中人物有人惊恐不安,有人奉迎合作,也有最终起来抵抗的人,其中不乏搞笑的角色,像自称精通中文却口吐希伯莱语的教师,加入了中国籍的神父,作思想工作也改不了神父的口气,还有大发横财到处吃得开的投机商。而让法国人大搞文革期间著名的相互检举揭发那一套,不由不让人想起前几天黄健翔的辞职风波,看到这里不免让人苦涩一笑。

  片中解放军的角色给人的感觉都是正襟危坐;态度严肃;机械教条;一丝不苟。而其嘴里嘣出的中文,怎么听怎么有种老外在讲汉语的感觉,不过好在可以听得懂。

  为了限制美国市场,所有被我军占领的欧洲国家只能允许发展一种工业。如瑞士只准生产手表,意大利只能出产面条,荷兰只允许生产自行车,而德国只能生产家用电器,让法国专门负责生产壁炉烟囱……


  整个巴黎的街道上到处悬挂着马克思、列宁的巨幅画像,革命标语无处不在。

  而影片中的音乐也相当具有恶搞精神,比如解放军进入巴黎城区时,背景音乐用的竟然是老贝的‘欢乐颂’;而法国总统登机逃跑时,‘马赛曲’的旋律又不无讽刺地响起;法国人跳芭蕾舞《红色娘子军》的背景音乐是一段极具中国韵味的‘卡门’;一家性用品商店的老板将牌匾改为杂货店时,响起的音乐竟然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翻身农奴把歌唱’……

  其实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待这部32年前的电影,可以说影片内容谈不上丑化中国人,我把这理解成为是法国人那种天生的幽默和自嘲精神。上世纪70年代的法国人对中国的认识毕竟有限,其反映和讽刺了法国被占领后上至总统下至平民社会各阶层的反应,选择解放军为占领军只是为增加该片的喜剧效果和一定的政治倾向。这当然是对那场破坏性极强、给中国人民造成深重灾难的“文化大革命”的可笑的、严重的误读。西方的青年误把中国封建主义的余晖错当共产主义的灿烂朝霞来崇拜。中国“文化大革命”与法国“五月风暴”是性质完全不同、取向根本相反、背景全然相悖的两种“造反”运动,尽管在形式上有种种相似之处。

片名:《解放军在巴黎》(Les Chinois à Paris 1974)

年代:1974

导演:让·雅南

编剧:让·雅南/罗伯特·博韦

主演:伯纳德·布莱

   迈克尔·塞拉奥特

   伊夫·巴尔萨克

   保罗·莫西



顶一下(32 写日记 1254606 226470
分享排行

 

 

留住已经逝去的峥嵘岁月 记住曾经绽现的万种风情 在记忆即将淡漠的时候 来把这些重新回味

Copyright (C) 2008-2014 www.jue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3001011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908号

客服QQ 101716056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148464312 邮箱 101716056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