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持相机,
穿街过巷,
追逐老建筑的印迹,
寻觅即将老去的旧生活的点滴,
这是我以前——我大学时期的追求。
然而生存环境变了,
人也变了,
当这份追求渐渐远去之时,
我却在电视上看到一位用相机记录广州历史的老人。
老人叫李瑞然,
今年已经八十多了,
然而他用手中的相机却赶在了钩机和拖土车前记录下了广州老建筑最后的风貌。
老骑楼拆了,
民国香烟广告倒下了,
然而李老伯的胶卷里还留住了它们的宝贵影像。
当老人翻出他拍的中山图书馆旁的北斋的“遗照”时我更被触动了,
因为我之前所关注的老天文台也正在那附近。
北斋拆了,
李伯老了,
岁月是如此的让人无可奈何;
然而我还年轻,
老天文台也尚在,
自己却无法去为它做点什么……
反思过去,挽救历史,
这似乎是新世纪初的一种广泛思潮,
在此我曾拿起过相机去记录历史,
但终于又悄然退却。
看到李老伯的壮举,
我十分感动,但仅此而已。
去探访古建筑的次数少了,
原因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
客观上为生计奔波,
这是每个打工者的尴尬;
主观上思想成熟了,
心态也老了,
缺乏学生时代的冲动与激情。
李老伯记录下广州的城市记忆,
因为这是他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
而我在那份充满幻想色彩的激情褪去后又应该到哪去挖掘一份发自本能的情感来支撑寻觅历史的脚步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