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想首页

MIT教授:是什么卡住了中国的科研效率?

罗召洋 [随感] 2013-04-12 20:42:00 星期五 晴天 查看:140 回复:0 发消息给作者

我们最近在做一个研究,关于在过去30年,中国在科技上的投入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到底有
多大。

从表面上看,中国的科技研究,尤其最近十年政府开始大规模地投资,科研投入力度已经
甚为可观。现在中国每年的研发费用已经超过日本,2003年占国民生产比率1.3%,现在已
经超过2%,基本达到了西方国家水平。

在很长一段时间,国内的科研研究主要表现为写书、发论文,自然科学研究的成果主要体
现在科学期刊上,为此国内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数据库,一共搜集到了80多万篇由中国科学
家发表的学术论文。从1978年到2008年,这些论文数量的增加非常惊人,像中国的经济一
样,其速度确实和政府投资成正比。

但我们初步研究的结果却表明了另外一种结果:这种大规模的投资,看到的最终结果是数
量的增加,质量的增加十分有限,甚至在某些领域的研究还落后于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的
科研效率。

这简直太让人吃惊了。

很多我们看到的近年来的学术论文,结论都是前人知道的东西,在重复80年代的研究,你
做过一次,我再做一次。一般来说,在做学术研究,你要把前人推翻才行,搞重复的研究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是巨大的浪费。

质量和数量到底哪个重要?大家一眼都能看出来。像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职称,论文重要吗
?有的人写一万篇论文都拿不到这个职称,有人写一篇就能拿到,因为评定委员会的人都
是这个领域的专家,而非外行的行政体系管理者。

中国很相信科技兴国、自主创新,这都是近年来提出的口号。科技兴国到底定义在什么地
方,不是靠重复做别人已经做过的研究工作,一定要走在前沿才能兴国。从我们的研究来
看,我们没有找到特别强的证据,来证明过去30年我们对科技大规模的投资是划算的、有
效的。

和中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印度。印度很有意思,他们的科研人员在海外发表的文章远远不
如中国,仅仅是中国的1/4或者1/5,但是最后创造出来的知识,能更有效地变成专利、变
成产品,包括商品。

从这里又引申出一个问题,就是研究机构和企业之间是什么关系?我们发现,在中国两者
基本是脱节的。麻省理工学院一个教授最近刚刚完成一个报告,麻省理工的校友包括教授
,在过去30年创造了3万多家公司,这些公司的销售额加起来,相当于世界上第十一大经济
体。麻省理工对经济有效促进的这种方式是不是值得中国借鉴、学习,这也是我们研究的
一个课题。

这背后的根源其实是教育体制的问题。中国的大学校长是教育部任命的,系主任是校长任
命的。管理者不懂科研,就只能根据简单的数量考核下属。在美国则完全不同,麻省理工
评职称的时候,不是跑去问校长,校长跟这个没有任何关系,而是去找研究这个专业的同
行做评估,这些人根本不在麻省理工学院里面,而是哈佛或者斯坦佛等其他大学的教授,
而且都是匿名的。你可能发表1万篇文章,他可能只发表1篇,但他的影响比你大多了,最
后职称是人家的。你想一个官员怎么能理解论文的价值呢?

在美国,大学教授的雇用完全是市场化的,两个老师是隔壁,其中一个的工资可能会是另
一个的三四倍,但是大家都认这个,因为那位老师每年都会收到别的学校的聘书。一个老
师论文再多,如果每篇都是垃圾,别的学校也不会来找你,但如果你只写了一篇,却非常
有创意,别的学校的聘书很快就来了,校长不给提工资,你就可以走人,去为你提供更高
工资的大学工作。

这是麻省理工能够创造那么强大的经济价值的大环境,如果我们对科研价值的评定体系不
改变,那我们在科研领域的投资结果注定多数将有去无回、事倍功半。

(作者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黄亚生)


顶一下(34 写日记 1247513 226671
分享排行

 

 

留住已经逝去的峥嵘岁月 记住曾经绽现的万种风情 在记忆即将淡漠的时候 来把这些重新回味

Copyright (C) 2008-2014 www.jue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3001011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908号

客服QQ 101716056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148464312 邮箱 101716056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