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水 对话世界著名地质学家许靖华(2009-06-02 14:10:19)
许靖华世界著名地质学家、瑞士联邦理工大学教授
真正的科学是什么?
就是所有不同的现象,用每一个观察都可以解释。
生物的进化基本是生物的历史,而不是遗传问题。
机会是什么?
机会就是你自己做出的决定。
一个消失的年代
子水:许教授,您的《大灭绝》曾先后在台湾和内地成了畅销书,也有人提出质问,对此您怎么看?
许靖华:真正的科学是什么?就是所有不同的现象,用每一个观察都可以得到解释。我的《大灭绝》用运行的方法,每个现象都可以解释!
那次彗星撞击给地球生命造成的毁灭性打击比仅仅是恐龙的灭绝要严重得多。彗星撞击形成的大爆炸能量之大引起了全球性的尘埃遮日,有毒物质污染了整个地球生态系统,使得地球整个的海洋变成了一个死劫海洋。
同时,爆炸后一些化合物在空气中与水蒸气相溶并形成了滂沱的酸雨,进一步地破坏了地球的生态系统,最终造成的结果是包括恐龙在内的大量生物物种的灭绝。
在我做这个之前,大约有几千几万的科学家没这种想法,人们在80年听到我这个学说时,感觉很新,但20年后慧星坑也在墨西哥找到了,这个学说得到证实。这个人讲的是无聊话。读者该明白这一点。如果那个人是在2003年写这样的文章,那会被大家耻笑的,这个大灭绝的原因已经得到公认。若在美国我要让他上法庭的。
子水:你和钱学森当时都在国外吧?
许靖华:是的,他比我大十到二十岁,当时他是在加州做航空工程的。
我们那时是留学生,他回国时我们送他,发现他被人抓去了,然后我一个很好的朋友是中国同志会的会长,那个朋友后来找美国的朋友把他放出来。
子水:1944年,当时您15岁就考入南大,当时是国立中央大学,成为当年的少年大学生,回忆一下往事?
许靖华:我那么小就考入大学,一个很简单的解释就是,那时因为打仗附近没有小学,我小学没毕业,中学也没有毕业。
现在教育部很多情况非常糟糕,他们只管老师的薪水,老师的生活,学生的问题等等。
应该看看:第一,一个学生需不需要12年的学校?一般人可能8年10年就够了。假如天资高的人6年8年学校就够了,我是进了6年8年学校,我现在不还是有名的科学家?(笑)
主要是稍微有才能、聪明的学生,你让他坐在那里考试,根本就是浪费时间。我曾经问过李远哲,他现在是美国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他也由于台湾受轰炸,没念过小学。学校是需要的,但应该特别灵活、活动化。
子水:学地质是不是你从小的心愿和志向?
许靖华:我想学物理,学地质是我父亲给我报的,学了4年,我觉得后来对我有用的东西是化学系和数学系里学到的。地质系里学的都是19世纪的事情,根本就是浪费时间。
我当时在中大算是高才生,到美国去,还不如他们二流学校的学生。真正有才能的学生不必要老师讲课,只要给他问题,让他自己念书,自己去了解,写论文,这样进步很快。当时徐克勤老师就这样做了。
他是当时一个比较有智慧和学问的老师。他让我们写讨论的文章,不一定要有大发现,但一定要有思想。
子水:你的童年是怎样的情形?
许靖华:我家8岁时逃难,从南京到汉口。当时一共5家,从扬州来的。扬州话难听得很,上海人讲上海话,说我们江北人江北佬,就笑我们,我不会讲话,也不会打架,唯一会的就是咬人。(掌声)被他们讲是“疯狗”。到重庆后,其他5家请私人教师,还不要我这个疯狗。这对我一生刺激很大。其实有时候假如有刺激,反而可能对你一生有正面的影响。
子水:你的母亲呢?
许靖华:我母亲也和我谈话,我就想我一定要替我母亲争口气,争口气嘛就要做科学家,我也不懂科学是什么东西,只知道作科学家就要做有名的科学家,有名就要得诺贝尔奖。
到十几岁知道了诺贝尔奖金有物理学和化学。后来填志愿时,那是非常糟糕的事。我父亲让我学地质,我说我对地质没多大兴趣,我想学物理。我想学物理是因为地学没有诺贝尔奖金,学物理是为了诺贝尔奖金。
子水:是不是当时贫穷怕了?
许靖华:是的是的,可是那时小孩子很听话,他要我去那我就去哪,其实一点兴趣也没有。他就填上了。我也没和他吵,我想我高中三年没读,不可能考取,明年再和他吵。结果一考就考了头一名,只好进地质系了。我父亲让我学地质是他认为我不够聪明,说你学地学是一个冷门,学地质的人都是笨蛋。所以你跟笨蛋在一起可能出类拔萃一点。“小池子里大鱼,大池子里小鱼”,地质是一个小池子,我就变成一个大鱼。学物理大池子里你就是一个小鱼,其他的大鱼比你大的多。基本上我父亲对我是很瞧不起的。他认为我没有多大创造性,他是在美国留学的,他的想法是一个人能做大学教授就成就很高了,他自己基本上没什么创造力,一辈子也没有做成什么创造性的科研,也是后来成为有名的教授,大家都恭维他,他没有真正对科学的好奇心。
子水:那你的物理梦想就这样就此终结了吗?
许靖华:当然没有,我在地质系,当时地学革命,死背书,背了两年,没兴趣,看了很多物理书,想转系,我父亲很聪明,他说,转系你就要迟一年毕业,现在18岁毕业,你是中央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毕业生,转系后就不是了。小孩子要虚荣。我就没有转系。
后来到了美国,我想注册物理系,也没有成功。后来我想,不学科学也有文学诺贝尔奖,我写小说去,可是我中文没学好,英文也不会。我觉得一辈子都给毁掉了,物理文学诺贝尔奖都得不到了,我要自杀,学安娜卧轨。我就要去火车站,可是太远又太冷,我想汽车也一样,于是等汽车,总是不来,我想大卡车也可以,也没有。后来来了一个小汽车,司机看我有点奇怪,给我买杯咖啡,说年轻人你有问题就给我打电话。我就不想死了,第一人类很好,我从未见过的,陌生人却对我这么好。第二我为什么自杀,是生我父亲的气,我死了他可能不高兴几天就忘了,伤心的是我母亲,我不想让我母亲伤心,我就不要自杀了。
后来我想我太自私了,开始改变我的人生哲学。我只要做一个快活的人,地质很好,经常到野外,可以交到很多朋友。我现在觉得我父亲是对的。地质是最有意义的科学。如果我学物理,可能28岁得了诺贝尔奖金后,就没什么了。学地质需要了解物理、化学、生物、哲学等,学地质给了我很多机会。现在学地质是我最愉快的事。诺贝尔不就是100万的奖金吗?我现在发明了用地下水发电,国务院要应用,到时我得到的钱可以比的上比尔盖茨了。
子水:你自己曾与许多人进行过学术辩论?
许靖华:我在芝加哥大学讲座,100多人要和我辩论,我出了一个题目说:你们能不能给我举出一个自然选择的科学证明?
我说没有一个自然选择,那只是一个推想!第二如果是自然选择,那它可以把古生物的历史预测,事实是没办法预测的。他们讲,那是靠运气(笑)。他们做生物的人不学无知,还说别人的是错误的。生物的进化基本是生物的历史,而不是遗传问题。
我在1970提出”地中海震干“的科学,当时又上电视又上报纸,就有人说许某人做时髦媒体的科学,30多年之后的现在科学界又说我这个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发现,这是他们对稀有事件做了分析后作出的。
子水:许教授,您觉得你一生最大的失败是什么呢?
许靖华:我有一次大的错误。我一直是在陆地上做地质工作,后来在海上研究沉积问题,写了一份报告,因为限时一年半发表,我那时对此了解不多,就是用了人家的学术去解释,而没有自己去想。
我觉得那次我是做错了。一定要用你的脑筋去想一个问题,而不是引经据典。
子水:你一直讲机会很重要,机会到底指什么?怎样才算是抓住了好的机会?
许靖华:开始我讲机会基本上是开玩笑的。一个人不会做错,只是走了不同的道路。我后来没有自杀,学了地质,英文也学会了,还写书,被人家认为很好,这是对我最大的安慰。机会就是你自己做出的决定。
子水:那依你的生命经验,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怎样做才能让自己的人生无悔?
许靖华:我觉得年轻时一定要诚实,对自己诚实、对别人也要诚实。这并不是说一个人不可以做错,你如果诚实的话你不会后悔,尽管我们的能力不够,做得不够好。
子水:听说你的家庭很成功的?现在你也是国际知名收藏中国航邮的首席专家?
许靖华:我现在的爱人苏珊·米兰是英国皇家学院院士,是英国最出色的演奏横迪的大师;大儿子马丁是建筑师;小儿子彼得是律师;女儿是牛津的讲师,我与小儿子共同的爱好是集邮。
因为作科学的原因吧,后来发现许多关于这方面的文章有错误,就进行考证,有的还得了奖,大概是因为我没有像做科学那样得罪人吧(大笑)。
一个大师,三分人生
许靖华先生是地质学界相当于诺贝尔奖的乌拉斯坦勋章获得者,在走遍群山、深探古海后,以年届七十之龄,对自己的生命根源进行了探索。
作为作家的许先生,有科普、传记、小说等多部著作,作为一个以整个世界为台的科学工作者,一个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的《大来绝》《古海荒漠》生趣盎然的向大众介绍了新的科学思想,以科学家的极大热枕启发大众,他的小说《莫扎特之死》在台湾出版。
他的人生三分之一在中国,三分之一在美国,三分之一在瑞士,他结合科学专业、文学素养与广阔阅历,写下一个地质学大师的源头活水。
他说,在我一生中所作的每一件事,背后都有严肃的目的,我虽然拥有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这一路走来决非平顺,因为我曾不止一次跌落生命的低谷。
一度恶劣的健康状态是一例,让我恐惧在还来不及施展报复之前命归西天。在奋发向上过程中受挫又是一例,让我试图以自杀结束自己,并让那些爱我的人悲伤。等等。
因此希望提供自己的经验,让需要的人从中获益!
许靖华 1944年考入中央大学理学院地质系,1948年7月毕业并获学士学位。同年赴美国留学,1950年在俄亥俄州立大学获硕士学位,1953年在洛杉矶加州大学获博士学位。1954年入美国壳牌石油公司从事研究工作,1963—1967年在纽约州立大学和加州大学任教。1967年起移居瑞士,任瑞士联邦理工大学副教授、教授,1975年任地球科学部主任,继而任该校地质研究所所长至今。其间,1987年8月接受南京大学名誉博士学位,还是科学院名誉教授。1984年获经济古生物学家和矿物学家协会、伦敦地质学会及美国地质学会授予的三枚科学勋章,其中两枚是地学界最高的勋章。地中海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6bfa280100doc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