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晚上好:
很高兴能在这里谈谈我对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几次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浅薄认识,不当之处,还希望大家多多指教。
改革开放以前,我们主要把精力集中在阶级斗争上,没有注重经济的发展,对外贸的作用存在片面的认识,把贸易发展政策所追求的目标定位为“调节余缺,互通有无”。传统的外贸体制其实具有以下弊端:独家经营,不利于调动各方积极性;统得过死,不利于企业自主经营;统负盈亏,不利于企业走向自负盈亏。国家要富强,民族要发展,时代在呼唤着我们要打开国门,迎接国际经济社会的机遇和挑战。亚洲四小龙的崛起,让我们在悔恨错过多年发展机会的同时,也开始下定决心发展我们的对外贸易。于是我们对外贸体制进行了四个阶段的改革。
由于我们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起点是中央集权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对外贸易保护体制,为了让改革更顺利,能实行“软着陆”,我们在改革过程中一方面通过更加多样化的措施继续对国内产业进行有选择的保护;另一方面,采取出口补贴、外汇留成、出口退税等大力度出口措施,抵消保护政策造成的扭曲,优化资源配置,使比较优势得以发挥,扩大出口规模。改革过程具体如下:
⑴外贸体制改革起步阶段(1979~1987)
主要内容有:
① 由于认识到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的对外贸易体制高度集中的弊端,于是便开始下放贸易经营权,扩大地方政府对外贸易自主权,以调动地方、企业、个人的积极性。
② 认识到“商品经济”是不可逾越多发展阶段,而由计划体制产品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则须鼓励更多企业参与外贸,并突破单一所有制,于是便开始扩大对外经济贸易的经营渠道,打破垄断经营。
③ 发展沿海经济经济垄断经营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并开始施行出口退税以鼓励出口。
④ 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
但由于企业经营机制尚未完全转换,所以此时尚保留对外贸易经营权许可、审批制度。
⑵第二阶段(1987~1990)
① 为减轻出口补贴等财政损失,下放经营权为主的政策转变为外贸经营承包为主;进一步缩小外贸计划控制范围,实现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市场调节结合
② 鼓励措施:全面出口退税,差别外汇比例留成(双重汇率)
③ 沿海地区:“三来一补”发展模式
⑶第三阶段(1990~1994)
改革统包盈亏的对外贸易财务体制,提高商品质量和效益,协调出口商品结构。从建立外贸企业自负盈亏机制入手,使对外贸易逐步走上统一政策、平等竞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的轨道。并于1991~1993年间取消了补贴,实行以基本按市场经济规律自负盈亏为主要特征的第二轮承包经营。
⑷第四阶段(1994~) 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手段:在宏观调控上,以法律、经济为主,行政手段为辅
在微观经营机制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此外,还组建了协调配套服务体系,并努力实现政策的统一性与透明度。
总结:从我国改革开放外贸体制改革四个阶段可以看出,它是通过实行以出口鼓励进口替代的负效应作为过渡,再向“中性”自由贸易体制更进。这是一个适应中国近代国情的渐进式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