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想首页

泡面论中美教育

兰云鹏 [感伤] 2013-04-01 12:31:04 星期一 晴天 查看:118 回复:0 发消息给作者

中国的教育到底行不行?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这个问题都很令人迷惑!

如果说中国的教育不行,为什么中国的中学生年年能击败众多对手,获得国际奥林匹克竞赛的各种个人奖和集体奖?如果说中国的教育很棒,为什么自从诺贝尔奖设立以来,没有任何 一个中国高校(包括台湾高校)的专家教授能获诺贝尔奖?这是不是中华民族一大困惑?
  如果说中国的教育不行,为什么曾在中国受初等教育的留美学生,在美国的学校里大多都能出人头地,风头十足?如果这证明中国的教育很棒,为什么每年没有大量的欧美学生去中国学习现代科学或新 理论,反而是大量的中国学生负笈美国及欧洲呢?为什么中国的留美学生本身学到了许多新 知识、新理论,学有所成才归国;但其子女跟着回去却又跟不上班呢?

如果说美国的教育不如中国,为什么美国的科技发达,中国的科技落后?为什么美国学者赢 得的诺贝尔奖最多,而中国高校无任何人获得过诺贝尔奖?为什么起跑领先,冲刺落后?这个强烈的反差,促使我们去深究为什么中国人后劲不足?说到底,是输是赢,不看起点看终点。

当然,我们不能以是否获得诺贝尔奖来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的教育是否发达的惟一标准。其实 ,能获得一定数量的诺贝尔奖的国家,其教育一定会具有一定水准;但尚未获得诺贝尔奖的 国家,不一定其教育就不行。然而有两点是可以肯定的:科技发达的国家,教育一定发达,教育落后的国家,科技一定落后!美国有人说他们自己科技发达,教育落后,那是他们在鞭策自己,国内有人说我们自己是科技落后,教育发达,那是有人缺乏自知之明.应该怎样评定我们国家的教育呢?

我进大学已经快一年,从我个人角度透过华科对全国大学教育做一个猜测就是:大学延续了高中的教育模式。老师上课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和独立思考意识,反而加大对习题的注重程度。受老师的影响,学生在考试分数上花了太多的精力。我并不是说考试不好,考试当然重要,它可以衡量一个人学习状况,但太过注重分数而忽略了能力的培养那就本末倒置了。我们在高中已经身经百战,考试当然不在话下,但以后出去找工作是靠能力说话。即使起初以优异的成绩成为好单位好工作青睐的对象,后来在实际工作中成绩平平,缺乏动手和独立完成工作能里,到头来也会被好工作抛弃

透过这些,总体可以归纳出:中国教育赢在初级阶段,输在高级阶段。但是,评价一个国家教育好坏是看高等教育,这就是中国教育失败之处。中日韩是世界上三个基础教育最好的国家,日韩的中小学教育也同中国一样以应试教育为主,那么为什么日韩的科技水平不但没有像中国那样远远落后于西方,反而在某些方面还可以和他们并驾齐驱呢?我个人观点是:日韩在高等教育注重基础以外还注重了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再来看看美国的大学教育。我们知道,美国中学生的课程很简单,大学入学测试的难度和水平更是只及中国的初中水平。但另一方面,我们却看到美国高中生写出了足以抗衡微软IE的浏览器Firefox。我们只知道美国的教育非常重视创造性教育,却不知道他们的教育更重视培养基本的学术思考能力。同时我们也很困惑,为什么美国的大学教育如此自由轻松,却培养了众多各行各业的天才级大师,如比尔盖茨、沃伦巴菲特等。要解释这些问题,必须要彻底了解美国大学教育理念以及实践。

美国的教育大学本科教育在美国被称作为liberal arts education。字面意思为自由教育,但其涵义却非常丰富。liberal education最初指在古希腊时期,给自由男人的教育。这里的“自由男人”指的是相对于奴隶、工匠等那些听从他人命令进行工作的人。而自由的男人则往往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道路。到了 近现代,liberal arts education逐渐成为大学教育的代名词,相对于具体的职业教育,liberal education强调对“人”的教育,而不是对“技艺”的教育,它关注的是如何把一个人教育成一个能够独立思考、具有价值观念和道德操守、了解文化差异的健康个体。Liberal education是美国高等教育的特色,它通过对学生的全面教育,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一般来说,在liberal arts education系统下,学生需要学习艺术、历史、哲学、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内的课程。在接受了足够广泛的学习后,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选择一个专业方向,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学习。因此,虽然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学科、新问题层出不穷,但美国的大学教育依然是紧抱传统。时至今日,美国人的大学入学率已经超过50%。而中国大学毛入学率才刚突破15%(网上数据)。

再来看看双方大学教育的相同点:与中国的大学教育一样,美国的大学本科教育一般需要四年时间,也要求學生选择某一特定的专业。这也是目前我找到的中美大学唯一相同点。在其他方面中美大学有本质的不同。

首先,双方对大学教育功能的定位不一样。就如其名字liberal education所表达的一样,美国人认为大学本科教育是一个自由人最基本的教育,它帮助一个体成长为一个具有理性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的健全人。而中国的大学教育,由于历史和经济发展水平等诸多原因,还被定位成培养某方面专业人才的专才教育。双方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之目标是为了培养健全的个体,使其成为一个称职的文明社会公民;而后者之目标在于培养工具式的人才。由于两者在目标上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因此中美大学教育在其他诸多方面也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别。他们又可以集中地体现在专业选择和课程设置上。

中国的大学生在入学前,就已经确定了某一专业。并且,从进入大学的第一学期,就开始学习专业课程。并且,中国的大学课程中,专业课程(包括核心课程和相关课程)至少占到总课程数的60%以上。而美国的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时并无专业之分,而是按照一定的要求学习一些公共科目。这些科目一般要涵盖一些几个大系:文学、艺术、历史、哲学、人文、社会、数学、科学等几大领域。学生在经过比较广泛的教育后,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了解社会以及了解各个学科的内涵。因此只有到了大学三年级,学生才有机会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专业,并且一般会有一个学术顾问给学生指导。在确定了专业后,学生开始学习专业课程。但专业课程的比例一般不超过所有课程的1/3。因此,可以想象,美国的大学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知识宽度、平衡性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基本的历史、人文和哲学教育能够保证毕业生至少具备基本的现代公民素质。而对不同领域的广泛而不深入的涉略,能够让毕业生保持对科学的兴趣,从而为研究生阶段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基础。这些,都是我们中国的教育需要好好学习的

目前华科给我的感觉是在走向西方教育学习的道路,大一`二不上专业课,大三才开始,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了学生一个可以自由选择的空间。不过综观全国,大学教育还是黑压压一片考试天空。

现在在网上输入“中国大学教育”就能搜索到一大堆关于对爱猫扑.爱生活,关于如何改进的方案更是层出不穷,提到最多的是“培养创新意识”和“个性化教育”,我不大懂什么叫个性化教育,但创新意识是知道的,我上文已经多次提到,就不作重复。我们的物理老师也在提,可大家上了大半学期物理课也没看到什么创新。我个人观点:要创新必须先继承前人先进成果,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创新。看来我们的大学教育走了两个极端:一类是闭口不谈创新,因循守旧;一类是成天谈创新,认为我们一定要像西方那样,而忽略了基础教育。这两点也许是中国教育永远的痛。

当然,一个国家的教育产出怎样很大程度上要看他的投入。据统计2002年,中国教育总投资9248亿元,这个数字在经济不发达的我国应该是相当高的,为什么中国还有地方的孩子读不起书?这个问题一日不解决,我过总体国民素质就一日得不到较大提高。

还有要说明的是以上观点纯属个人看法如有雷同不胜荣幸。

参考:《素质教育在美国》  黄全愈

                         《也谈中国和美国的大学教育》 周立伟

 


顶一下(32 写日记 1239248 238018
分享排行

 

 

留住已经逝去的峥嵘岁月 记住曾经绽现的万种风情 在记忆即将淡漠的时候 来把这些重新回味

Copyright (C) 2008-2014 www.jue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3001011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908号

客服QQ 101716056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148464312 邮箱 101716056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