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过小洁的博客,心里很不是滋味,毕竟相比与爱或者不爱着永恒的话题,我得答案简单的好多。
我是一个很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的人,有是一个喜欢激动的人,在我看来,没有激情的人生是可怕的,但这种激情放到感情之中,我自己又接受不到。
我最喜欢的天气,是细雨穿杨柳,微风动发梢式的。按常理讲,这样的日子两个人在一起散步比一个人行路来得惬意的多。不过我却已习惯了这种浪漫的孤独。
记的有人说过,孤独是天堂与地狱之间的界限。经历过孤独的人,要么上天,要么入地。这句话前一半,我是深深认同的,而后一半却未必尽然。比如说,地狱天使,一直徘徊在天堂与地狱之间的独孤中的真实的存在。进入孤独之后的他们,终其一生在世界上最难把握的平衡木上做着狼条和箭字后手翻。只是他们永远听不到本应属于他们的掌声和喝彩。他们没有去天堂,因为那里并不是他们向往的地方,他们没有去地狱,因为那里也更加没有他们认同的价值。于是,他们选择了就在这样一条隔开混沌的无限大又或者无限小的地方继续他们孤独的步伐。
或许深处地狱的人,看孤独会认为那是堕向死水之前的龙门客栈,而在天堂里徜徉的人又会说,孤独是飞升前神圣祈祷的祭坛。而地狱天使呢?只相信自己的一双翅膀,他们不停的扇动着属于自己的双翼,不肯停歇。直到精疲力尽,直到消失在孤独的尽头。
《地狱孤独天使》
第一章
凌晨两三点钟的风,是最惬意的。这个结论,我没有亲自验证过,不过如果有一个很喜欢吹风的人告诉你,她总是在这个时候出去走走。那么你大概也会这么认为吧。
我和她是两个世界的人,不过既然还是在一个地球上,就总会有那么一点点的交集。对于我们来说,就是“eleven”。
“eleven”是一家小酒吧,是我最喜欢的疲惫之后放松的地方,我每天都要在这里呆上一个小时,from eleven to twelve 。而之后,我会准时倒在自己家里的床上。
而她和我恰恰相反,虽然她也是十二点离开,但对于她来说,那却是新一天的开始。
她有一句我很喜欢的话:“你的生活从这里结束,而我的生活从这里开始。”
我们是因为一杯“醉生梦死”认识的。醉生梦死是这里特色推出的新酒。味道,并不真像“醉生梦死”所给人的感觉那么有吸引力。起这个名字,大概是这里的老板看过“东邪西毒”的原因吧。我要这第一杯,也是因为同样的好奇。
不过当我急于去品尝它味道的时候,手却握住了另外一只手。
“对不起,先生,这杯“醉生梦死”是这位小姐先要的。”。waiter 的说话。让我着实尴尬了一下。
倒是她很善意的笑了一下。“这位先生这么着急饮,先拿去好了。”
我倒没有拒绝,只不过又拿来了一个空杯,将这杯“醉生梦死”一分为二。
“cheers”
她也没有拒绝。
之后,我还是换回了我常饮的“Weisherbst” 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迁就你的永远只有习惯。”
但是她,却似乎是爱上了“醉生梦死”,在我印象中,那成了她的唯一。
与之相配的,是那一成不变的黑色紧身衣和一头披肩的半长发。沉静而又神秘。
半年以来,我都再没有同她讲过一句话,因为在我的心里,对陌生的女人总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抵触。
至于当时的一句cheers,大半是因为习惯了商场上避免尴尬的手段吧。
不过,不可否认,我还是在意她的,不然也不会留意到在eleven,有一个每天要一杯醉生梦死的女人了。
可是就在一周前,沉默被打破了。
那是一个星期四,沉闷了整个白天的空气终于在雨中变的清新。那天的我,准时11点出现在了eleven的门口,我没有打雨伞,因为这样舒畅的小雨,一年也难得见两次,更何况,我本来也是一个喜欢雨中漫步的人。
今天的eleven放的都是怀旧的歌,每一首都是我很钟意的。尤其是当我刚刚端起酒杯的时候,更是听到了陪过我整个大学的那首《骤雨后的阳光》。这是一首很老的粤语歌,是陈秀雯的唱的。尽管在周末我还是偶尔会静静的欣赏,却没有想到在这里也能听得到。
今天的这杯酒,似乎总在和酒杯缠绵,不忍分离。而我,竟然沉沉的睡了过去,这是我第一次在这里睡,似醉非醉的睡着。当然,这一切都是我醒来以后才发现的。
墙上那块古董表的时针已经指向了2点,分针也即将在一个小时过五分钟后再次和时针重遇。我带着一点点自责的情绪准备离开,却发现,在远处的角落里,那个女人也刚刚抬起惺忪的睡眼。
那杯颜色很漂亮的醉生梦死也还剩着半杯,看样子,今天的她和我一样。不过我却不敢说这是不是她第一次在这里睡着,因为每次我离开的时候,她总还在。
周围的人已经很少了,音乐也不知在什么时候已经ka了。冷冷清清的。不知是什么原因,我竟然没有急于离开,而是又整了整身子,准备再续一杯。
“给我杯咖啡”那个女人先叫了。这是我第二次清晰的听到她的声音,之前那一次,因为尴尬,没有注意到这声音的特别,直到今天,才意识到她的声音竟然是那样的有味道。
似乎离你很远,又似乎离你很近。难以言喻的奇妙。
这个时候的我,突然有一种还想再听听歌的冲动。
“麻烦,能不能再放放昨晚的老歌啊?”
“先生,请问您想听什么歌呢?”吧台那边的服务生态度总是很好。这也是我帮衬这家店的原因之一吧。
“就《骤雨后的阳光吧》。”睡前就是再放这首歌的。
熟悉的音乐又再度响了起来,陈秀雯的声音的确很有质感,不同与现代都市普遍认同的后现代所欣赏的。而是有一种属于80年代香港人特有的韵致。这个声音,让我想起了袁凤瑛,想起了潘越云。
不过更多的还是这声音本身的吸引。
“这位先生,请问这里有人么?”一个礼貌的问座。说话的正是她,连同她手上的咖啡,我竟不知道她们是什么时候走过来的。
我尴尬的微笑了一下,让出了对面的座位。
“你也很喜欢听陈秀雯的歌么?”看样子,对于陈秀雯,她也很喜欢吧。
“恩。indeed。”不知道是因为紧张,还是确实最近美剧看多了,英文很滥的就要掉渣的我,竟然拽了一句 indeed。
她只是浅浅的笑了笑,没有再继续问下去。大概是我冰冷的态度扫了人家的兴。我那听起来沉稳的回答,任是谁都会觉得被驳了面子吧。
好在,歌声可以暂时让气氛不那么尴尬,用心听歌的人是不需要言语的交流的。
只是没有想到,这样一听竟就是一整晚。这次,我们都没有睡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