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傻点也就算了,再次证明这么多年的英语教育是废品。
-------------------------------------------------------
■开放专栏
上海据说是座充满活力的国际大都市,可惜如今看到新华网直播奥巴马与上海青年对话,何以怎么也感受不到这种活力?
先是学生们漫长的等待。谁说我们的80后和90后没有纪律?学生们正襟危坐,鸦雀无声,没人交头接耳,气氛凝重而压抑。平日里气势汹汹的“愤青”们,嬉笑怒骂的“嘻哈”们都哪去了?即使不提倡扔臭鞋,也要提几个促狭问题难难他。当然,对话会提问人和听众都要经过严格筛选,恐怕都是些团学联的干部精英吧?
待到提问,全是不痛不痒,或是投总统所好,难怪奥巴马得意地侃侃而谈,在台上自在踱步。口才再好,也有偶尔失言的时候,譬如说到台湾问题,奥氏明明已经开始答问:“Taiwan and the rest of…”要说而未说出的词当然是China。这与官方的表述不尽吻合,于是赶快改做“and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这一改口,马脚顿露。
真正尖锐的问题,或者说奥巴马非常想就此发挥几句的问题,听众都不提,只好由他们的驻华大使赤膊上阵“代表”网民发问,那就是关于网站屏蔽的问题。奥氏就信息公开问题大做一篇文章之后,也不忘提一句:他在网上被恶骂也不高兴;再有,就是恐怖分子也多利用网络。毕竟是搞政治的,正面负面都说到。
上海大学生的英语水平,虽说受到奥巴马出于礼貌的称赞,但实在不敢恭维,有一位说得像钝刀子割火鸡肉,真替她难受。而且都拘泥于套路:先问好或致敬,然后自报家门,最后提问。不是说“全民学英语”吗?如此大上海,难道找不出口音更准一点,表达更地道又流利一些,脑子更“活络”一点的学子?
有人说是青涩学子没经过大场面,我看归根到底还是缺了一点自信,用上海话讲,就是怎么都那么“吓势势”的?甚至那位主持人校长先生,临到最后总结时枪法也乱了,对着奥巴马直呼其名,连“总统先生”这头衔也给落了。我看这场对话会只能代表上海青年,准确地说是部分上海青年,很难代表中国青年。
(作者一帆,上海学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