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看了影片《我们俩》。感动得一蹋糊涂。影片的笔调写得很淡,很生活化。灰暗的老房子,孤寂的院落。角色也极为简单,一个九十多岁的老太太和一个二十来岁的女大学生。
女学生是个穷学生,为租房子闯进了老太太的院落,也将一抹鲜艳的色彩带进了老太太的生活。故事进展得很现实化。为房租,为水电,为电话费,为煤气,为冰箱的使用权,她们都有过争执。老太太的生活是沉闷的。每天早上起床,接着晒太阳,再接着午睡,接着吃药,接着在摇椅上发呆。偶尔给女儿打个电话,偶尔孙子来探望一下。女大学生的生活则是鲜活的。过年时她将院子里挂满了灯笼,屋子里贴满了各色海报,每天骑着自行车来去匆匆,即便走路也是风风火火,说话也是直来直去。但她点亮了老太太的生活。不知不觉中,老太太开始关心她,疼爱她,没她的时候老太太开始在门口企盼,回来晚了老太太开始焦虑。而她也很率性,怨房租贵,怨老太太欺负,但也可怜老太太,开始调皮,在老太太房里贴满美女照,也会给老太太剪头发,按摩,说是外面得要六十多块钱呢。
终于,女大学生恋爱了。一年后,她搬走了。一个月后,女学生接到电话,老太太病倒了,因为想她的缘故。她风风火火地赶回去,老太太已经不会说话了,定定地看着她,泪都要流出。紧握着她的手,或许一切不用言语,情义都在了。因为老太太孙子要结婚,老太太搬到了养老院,腾出了房子。走时,老太太舍不得住了几十年的院落,但更舍不得的是女大学生。她握着她的手,泪一个劲的流,这以后还能见的着吗?
后来,女学生去看了一次老太太,她依旧风风火火,跑得气喘吁吁。走上前,她倒出一满书包的药,俩人对视,有多少爱,早已明了。
最后的画面是女大学生毕业了,要离开这个城市。她提着笨重的行囊,若有所失的走在拥挤的火车站。她拨了电话,似乎没人接听。接着,她奔跑起来,一直回到了曾经的那个院落。昏暗的房子早已修葺一新,门口贴着大红的喜字。
一段故事结束了。但是那种淡淡的隽永的真情却一直萦绕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