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次轰轰烈烈的高考刚刚过去,有人在少数民族加分政策上做文章,钻政策的空子加点分什么的。方法无非就是改民族。光改考生的民族不够安全就连家长的也给改了。不知道这些改了民族的人以后还会不会再改回去,不改也好,壮大了少数民族的力量,只可惜同时也稀释了民族的成分。
媒体上也在讨论应如何杜绝钻空子现象。我觉得方法很简单,不按民族成分加分,而是按照考试语种加分,比如用蒙语、藏语或者是其他少数民族答题的就可以享受这种少数民族加分或者叫少数民族语种加分什么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且不说那些改了民族的,就那么多没有改民族的原本就是某种少数民族的人中有多少人已经不会讲自己的语言,不会写自己民族的文字?这些人也算是这个民族的人么?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讲自己民族的语言不懂民族的文化,也就没有能力也不会试图去传承民族文化,凭什么享受任何待遇!无耻啊无耻!比改了民族的还要无耻。不重视自己的民族,还想占自己民族的便宜!
其次,这个少数民族加分政策的初衷是照顾到少数民族教育差距。根据我自己的经验这个问题确实存在。上大学之前我年的都是蒙古族学校,使用的课本是由教育部同等级的课本翻译而成的。记得有一年好像是初中,汉语版的教学课本都改版了,可我们学校(蒙族学校)使用的还是旧版教科书。说:需要翻译时间。这样一来就产生了更新延误。况且没有一种翻译是能够将源语内容100%地译成译入语,信息遗漏是难免的。而少数民族语种的课外学习资料那就更匮乏了。因此少数民族加分政策作为保证高考公平的措施之一,他的存在是合理的,不该取消。但是那些不讲少数民族语言的人,上的就是汉语教学的学校,也没有什么信息遗失,怎么好意思享受加分政策?恬不知耻啊。
再说说这个对不同少数民族的照顾程度吧,也不知道为什么加分值还不同,有加5分,10分 30分不等。Z族的加分应该算是比较高的吧,还好我还没听说某某某为加分由某个少数民族改成Z族。要不然过不了多少年Z族就不再是少数民族了,有些人也就不用为他们独立不独立担心了,都是自己人了还独什么立啊,都“和谐”了。 少数民族,光是这笼统的命名就让人感到担忧。民族的衰退真是令人担忧又惧怕呀。如果真的能保住民族文化,加不加分,照顾不照顾都无所谓。 突然好想拿起笔,写一写美丽的蒙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