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想首页

大国崛起之艰辛(转载)

Garfield贾 [深情] 2013-02-28 05:40:41 星期四 晴天 查看:88 回复:0 发消息给作者

现在各大学的BBS都对外开放了么?还是说都转为民间了?谁能解答一下?以下内容为转载

 

 

 

发信人: Braveheart (上馬可安邦定國、下馬可著史立說), 信区: History

标  题: 大国崛起之艰辛

发信站: 南京大学小百合站 (Thu Apr 10 21:01:08 2008)

 

大国崛起之艰辛

 

这几天看了很多帖子,包括所谓的“自由派”的观点,“极左派”的观点,“愤青”的观点,或是“非愤青”的观点。怎么说呢?基本上大家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国家的尊严,人民,长治久安,发展,富强,和平等等等等而表达自己的观点。关于最近的事件,我和大家都群情激愤极少数zd分子的所作所为。当然,也有一些外国人的所作所为伤害中国人的感情

 

我突然想起一件事,我们有一位教授和我们说过一个事情。有一次他在一位西班牙教授的陪同下进行访问讲学。当他们闲扯到美国的时候,那位西班牙教授表现出了明显的厌恶情绪。在一问之下,才知道原来那个教授对美国在西班牙附近有军事基地非常的反感。由此,我们的这位教授联想到这样一个事实,美国的势力在本土之外的扩张中,进入了一个异质的社会,而遭到了人们的警觉和反感。这种情况和我们现在很像,如果说在80年代初期,中国在西方的形象在排除某种“共产主义的负面形象”以外,绝大多数欧洲人对中国是充满好感和好奇的,在他们的想象中,中国是个令人敬畏的东方神秘古国。

 

但是现在,我们看到,在欧洲各地,不可否认,有一些在经济政策上对华保守的社团。前两年,意大利甚至发生了焚烧中国产皮鞋的事件,或是在西班牙出现了对中国商人保护不利的事件。中国的负面形象在国际上也逐渐增多,甚至在民间层次也是这样。但是这是为什么呢?

 

我想说,这样的事情的出现实际上暗含着积极的意义,即由于中国的势力在某个异质的社会中出现,并不断增强,而且当地人意识到这种势力在当地的存在,而多少产生一种自我保护的心态。换句话说正是由于中国实力的增长并且扩张,而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某种动荡和反弹而已。

 

一方面这种反弹是我们这代中国人第一次碰到,因为过去,要么我们国家还太弱,还形成不了全球影响,;要么我们国家就是闭关锁国,不与外界来往。可是在我们这一代,我们有幸亲身经历了国家的发展和不断增强的国际影响,这种经历对中国人来说是完全陌生的(在民族的集体记忆中还没有出现过这样的事件)。既然如此,对于一些突如其来的事件的刺激,必然引起因为某种不适应的感觉而产生的过激反应也是正常的。

 

中国的国际形象不佳,如果从中国自身的问题来看,我以为主要有两条,一个是中国实力在西方的出现主要还停留在硬实力的扩张阶段,而相反,在软实力上,中国是非常弱势的。另一个就是中国的崛起之路才刚刚开始,万事开头难,当社会启动并准备加速发展的时候,所受的外界,内部的问题也会突然增多。

 

首先我们看看第一条,我们很容易就想明白,当老外在用中国的各种产品的时候,他们能够看到made in china的字样。可是他们没有对中国的具体印象,因为中国的软实力并没有随着硬实力的扩张而一起扩展。这样就会在他们心中出现一种认知空白。可是外来的有竞争力的中国商品的出现必然抢走部分欧洲人的饭碗,这种在欧洲社会内部的矛盾自然而然的会容易被欧洲人认同,那么随着这种矛盾的加剧,欧洲人对中国的影响也有可能往恶性的方向发展。类似的事情不胜枚举,比如70-80年代日本在美国的“经济入侵”使得美国人对日本人非常的反感。微软在世界范围内的os垄断,使得欧洲议会对其处以10亿欧元的罚款。19世纪后期,德国人对英国的机器的输入非常的反感。••••所以说,中国的极具竞争力的商品在欧洲的强势地位,自然也会受到欧洲人的“复杂的感情”,一方面,他们越来越依赖质优价廉的中国商品,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又对这种依赖以及带来的就业问题等等产生一种恐惧。

 

不要说欧洲了,就是美国,前段时间有一本较为畅销的书,名字叫《没有中国商品会怎么样?》,书中,一位美国家庭主妇突发奇想,如果没有中国的商品,我们的生活还能继续吗?于是她就尝试不用中国的商品生活,可是结果是她失败了,因为没有了中国的商品,她的生活成本不仅急剧上升,而且有些物品除了中国,没有别的地方生产,或是质量很差;书的最后她做了结论,没有中国的商品,我们的生活会很艰难,中国的商品改善了我们的生活。其实我想,这是绝大部分西方人的想法,只不过牵涉到自己同胞的利益的问题时,他们也会有所偏向,正如我们也不是经常游行抵制日货吗?并且为了表达决心,我们焚烧了日本国旗,并且用日本产的DC摄下了这些镜头发到网上吗?效果怎么样?

 

所以我觉得,中国的硬实力的增长没有软实力的同步增长,那么在进入一个异质社会的时候,所产生的反感必然是更加强烈的。这一点我觉得也不像有些人说得什么上升到“国仇家恨”的地步了。而且人家多少有些反感的同时,仍然用他们的钱包在投票,他们仍然在买中国的商品,这不就说明了问题吗?

 

至于第二个问题,这个实在很大,前段时间央视的《大国崛起》也谈到各大国的崛起历程的艰辛。具体上,大家比较一致的认为从15世纪以来,只有西班牙-荷兰-英国(两次)-美国成为了世界霸国。而葡萄牙、法国,德国,俄罗斯,日本,虽然是世界大国,但是在争霸的过程中失败了,所以不是霸国。而且我们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即荷兰,英国,美国取代前者成为新霸国的历程都几乎不是用战争的方式,挑战旧的世界秩序的方式。而是采用跟随战略,充分利用既成的国际规则获得巨大的发展机会,然后不断在吸收既有的国际框架的成功经验,并后来在体制内的破坏性创新而获得新的霸权地位的。而相反,法国-德国-俄罗斯和日本都是作为旧有体制外的挑战者的身份争夺新霸权的,这意味着他们既放弃了利用既成的国际秩序发展的机会,摒弃了其中的成功经验,同时又承担了过大的创新风险,而且最后走头无路,只得通过战争的方式进行赌博,结果给自己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同时,成为霸国的希望也泡汤。

 

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我们国家只能选择和平崛起的方式,只能先通过融入国际社会,学习国际惯例,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增强实力,最后才能通过体制内的创新,成为一个世界级的大国(至少官方的定义是不争霸)。

 

如果你觉得我上面所说的有点道理,那就意味着我们还有很多要学习的地方,学习就意味着你要看到别人的长处,别人的优势。学习不是斗气,不是谩骂。别人也许会给你设置障碍,但是你必须好好学习。日本战后的那种坚韧的学习精神,老实说,值得我们学习。

 

 

况且中国的国际生存环境非常恶劣,北有俄国,东有日本,西南有印度,西有“极端宗教势力”,所以说,我们国家的成长道路也必然更加的艰辛,持久。这也意味着我们必须更加坚韧,更加宽怀,更加冷静才行。路还长着呢!以后也许会有更加具有挑战性的事情,但是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应对,成功的挺过这些关口,那么中国的崛起之路也就到此为止了,呵呵。

 

碰到国外的反对声音?有什么了不起的。全世界每天有多少地方在烧美国国旗?有多少地方在打出反美标语?但是是不是人家也到处都来谴责,解释,反驳各种反美声音?这一点也不妨碍人家继续做世界老大。我想随着中国的世界影响与日俱增,那么中国势力与全球各地的地方社会的摩擦或者某些负面的“新闻”也会日渐增多,但是这并不意味这我们需要与全世界为敌,向全世界开战,然后蜷缩到没有外国人的世界中聊以自慰。我们完全可以以开放的心态,尝试着与各个民族展开良性的互动,这样不是更好?

 

 

ps:这篇文章写的比较匆忙,特别是关于大国崛起的一些理论和研究,对于那些愿意用自己的理智力量为中国崛起做贡献的朋友,那些对中国未来该向何处去的而产生迷惑的朋友,会有很大帮助。也希望有这方面资料的同学,也可以上传,给大家奉献。

 

最后再说一句,有激情很好,哪怕只有激情也很好,但是如果因为太有激情了,而对某些事件进行歪曲和欺骗的话,那么这是我所厌恶的。谢谢。

 

 

顶一下(32 写日记 1163990 224341
上一篇:zz应届毕业生都要看下一篇:奸人语录
分享排行

 

 

留住已经逝去的峥嵘岁月 记住曾经绽现的万种风情 在记忆即将淡漠的时候 来把这些重新回味

Copyright (C) 2008-2014 www.jue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3001011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908号

客服QQ 101716056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148464312 邮箱 101716056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