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数百万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让有关官员们倍感焦虑,近日央视新闻节目几次涉及此类话题足见“金融危机”影响日益深入的09年就业形势的严峻程度,客观而理性的从十几亿人口基数的层面上看失业是一个相当长时期内必然存在的社会现象,而且还是一个相对比较庞大的群体,提倡消除这一社会现象本身就不够理性反而助长失业群体面对就业竞争压力的心理危机。我们的努力就是尽可能地缩小失业群体存在的范围。而事实上“处于完全失业状态”的“人口红利期”的基数是不大的,断断续续的就业状态现象说明一些就业岗位处于“轮岗”的“流动状态”,这或许就是解决就业压力问题的基本途径之一,无论政府操作与否这一“轮岗现象”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是客观显现的。例如,农民工里的“建筑岗位”的流动性就非常大,这是众所周知。
那么,大学生因何而“就业难”呢?除了政府官员所列举的几点原因之外就真的没有更深层次的因素吗?是的,一是大学所设专业与社会需求脱节;二是大学年年扩招造成毕业生人数激增;三是大学生则业“眼高手低”,不愿“屈才”低头就命。
此外,我个人以为:在大学生这样一个从出生到大学毕业就几乎一直处于家庭“溺爱”的“温室环境”里长大的群体提倡他们走出大学校门就应该是一个“社会的创业主体”的主张不妥。创业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得以实际应用的具体表现,是一种社会实践能力的高度集中。它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对自我能力的认知程度;二是对社会各行业的熟知范围;三是要具备相应的启动资金。应该说从大学毕业生个人的主观愿望出发他们的创业意愿是强烈的,但是约束他们个人愿望暂时得以实现的恰恰是他们个人能力的局限性。官员们也指出,在数百万的毕业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高等技术学校的毕业生,这一部分学生就读的学校教给他们的就是一些具体行业里具体工作的基本技术指标,并不是培养他们的对新课题的研究、开发、设计能力,在这一教育阶段学校就有责任和义务深入地引导学生未来的就业观念,让他们正视现实并接受现实:他们就是未来的技术工人!就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整体提升而言技术工人的规模培养和广泛使用是科学技术得以普遍推广和应用的最佳途径,技术工人就先进生产力的主力军。我相信这也是政府部门设置这样一些教育机构的初衷,但其结果却事与愿违。这是教育系统存在的教育方向的问题。
此外,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和大专院校扩招最终造成的原因还是就读人口需求过大,无论怎样调整短时间内不能根本改变大学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事实上任何一个人只要面临生存压力就会改变就业需求,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好一部分“吃、喝、玩、乐”的经济来源不成问题,在这样一种生活状态下他们的主观就业意愿本身就不够强烈,对职业要求“挑三拣四、挑肥捡瘦”就是一种“懒”于就业的表现;另外一部分毕业生“跳槽”的速度远高于就业的速度,这就是职业态度的问题。它涵盖两个方面一是用人单位的职业培训,现在的职业培训大多是比较单一的岗位技能培训,忽视了员工对待“职业”意义的认识教育,职业不仅是一个人一生的“饭碗”更是一个人相伴几十年的“伴侣”,它的重要程度不亚于自己的家庭成员;对大多数人来说大多数普通职业都是由大多数普通人来从事和完成的,能否去做是态度问题,完成能力的大小是技术问题。普通技能通过技能培训可能实现,但是职业态度就需要自我调整,这就是我要说的另一方面。作为一个需要就业的个体,挑选合适自己的职业岗位理所当然,在挑选职业时你必须明白,任何学校教给你的东西或你在学校学到的一切知识就是你整个人生生存常识的基本储备,就业就意味着一切从零开始,你的知识储备在具体岗位能够多大程度的具体应用通过职业对你的回报程度得以体现。职业会从你的储备库里提取有用的知识让你服务于你的职业,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一种职业让你得心应手那么你所学的东西无异于白学!这一点对那些所谓“眼高手低”的大学毕业生尤为重要。
因此我以为,要想改变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困境最终还得从教育的各个环节入手,学校就是培养有生存、生产能力的生力军而不是生产“就业难”的大军,学校把一批又一批的“就业难”大军甩给政府,教育环节就真的没有一点责任吗?教育本身就不需要反思吗?我个人认为这是值得商榷的。此外,家庭教育的观念也亟待修正。所以改变就业观念、缓解就业压力不仅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分解到每个家庭、每个个体它就是全社会每一个具体的人都应尽的关乎个人生存的义不容辞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