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想首页

拾肆

明之痕迹 [分享] 2011-11-08 21:07:19 星期二 查看:42621 回复:0 发消息给作者

去天桥野炊在我看来应该不算是旅游的,毕竟离得也不算太远。而“旅”有“外出,为了实现某一目的而在空间上从甲地到乙地的行进过程”的意思。我从不觉得去天桥会有“从甲地到乙地”的感觉,最起码也要到县城,那才算得上基本的旅游。

虽然离县城十余公里的路并不算太远,但是要去一趟县城也不是很常见的事。厂里提供了职工以及子弟一切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种物质条件,就算精神生活也比附近的农民高出很多倍。日子久远了,即使是像父母这样在城里长大的人也早已逐渐习惯山里的安居乐业。如果不是想为家里添置点大宗家居用品或者遇到像我“挨刀子”那样的突发事件是很少会想到去县城走一趟的。但是如果恰好遇到好的天气,我和弟弟的成绩也能很好,最关键还是父母早已止水的心里又刚好泛起出去走走的涟漪的话,那么一家人就能够好好出去耍上一天了。这样的突发奇想对于一辈子循规滔距的父母来说是不常见的,甚至厂里很多人家都如此。而我们的童年之所以快乐,或许也是因为有太多值得自己去期望的事总会这样不经意间就到来,于我来说,譬如回老家,去野炊。去东坪镇也绝对算是一件。

安化县在厂里人看来更多是下辖很多乡村的一块很大的地方,用得最多也只不过是在信封上。所以在我们的口语里,作为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东坪镇更能代表安化。

每天很早,从家里出门下一条长坡就到的木子乡政府门口会有一班班车开往东坪。从九公里开到八公里,出了八公里再往东,沿水泥马路盘山绕行就可以到东坪,路还算平坦,但是距离远了些。每天早起赶这班车的大多是附近的乡民,大包小包往早已人满为患的车里塞,挤得人都会透不过气来。傍晚时分,这趟班车又会从县城里载回大小包更多的乡民。

厂里的人是不大愿意坐这样的车的,家家户户都有自行车,况且十余公里的路程对于骑惯车的人来说也并不算远,甚至绕了远路的班车也未必会比骑车更快。虽然锻炼身体低碳环保未必是那时会有的意识,但省下的车票钱却是实实在在能看到的。

记忆里父母亲没有带我和弟弟骑车去过东坪,和很多厂里人一样都是走路。刚读小学的时候就能够走上十来公里绝对影响到了我的成年,直到今天我还能徒步走上十多二十公里,并且很纳闷为什么有人会觉得走路也会很累。

早上吃过馒头烤饼之类的早餐就从九公里走出来,快到八公里时那条分岔的碎石马路就是去东坪采取骑车或步行的近道,比那条绕山而过的水泥马路要近上一半。从前要从风雨桥过去后来过木子桥又近了个几百米。一路上我和弟弟是很欢声笑语的,路边扯一把狗尾巴草拿在手里PK或是往木子河里扔石头打水漂比远都是让我们毫不厌倦的游戏。除了偶尔开来一辆货车要我们靠边走之外,父母也不会太干涉我们。等到车子绝尘而去,后面扬起一阵灰尘时我们也会学着父母赶忙把嘴和鼻子捂住,然后又是一番嬉闹。

那时走路去东坪父母会用军用水壶带上满满一壶水,但是一路上我和弟弟是不会去喝的。走到快一半时路边会看到一段土石墙,墙边有人用水泥砌了个小水池,然后从土石墙上喷涌而出的一股小水流就流进了那小池里,池边总是会有一把木勺,那是专门用来给路人舀水喝的。那股小水流当然是泉水,而且是绝对不会让人上吐下泻的那种。每次我们走到这里总会停下来,我和弟弟是要喝个饱才罢休的。本来就嗜好甜食的小孩子似乎是分辨不大出泉水中的甜意的,母亲每每说这泉水很甜我们也只是点头附和,但是很能解渴却毋庸置疑。

一个多小时的脚程并不辛苦,尤其是在看到县城里那热闹的人来人往后,就算仅有的一点疲乏也会荡然无存。那时东平镇给我留下的印象已经模糊得几乎记不起来,或许是老家县城在脑海里占据得更多吧。父母亲带着我和弟弟去买新衣服是我们当成一项任务来完成的,去新华书店给我们买几本课外读物却饶有兴趣,儿时的很多小人书就是那时在东平镇上买的,加起来有一抽屉,一本本翻来覆去的看过很多遍也不觉得厌。其中一套三本的《昆虫世界历险记》是至今都记得的,说国外一对小姐弟误喝了教授的缩小药水然后在同样也变小的教授带领下在巨型昆虫王国里的各种奇遇;而且也是在那个时候我第一次邂逅了那位甚至影响到很多八零后的《黑猫警长》。不过最让我羡慕的却是楼下龙海拥有的全套《三国演义》连环画,一共五十本,用一只白描了很多三国英雄的纸盒子整齐的装着,简直就是现在的“豪华精装本”。只可惜那时举家搬迁都没能好好保存下来,若是留到现在,于物质上精神上都该能算得上一笔小小的财富了。

但是每次去东坪最能让我和弟弟兴奋的还是吃。父母亲是不太让我们吃零食的-----这只是我和弟弟所达成的一点共识,在父母亲看来却不成立。他们总认为儿时的我们享受到了足够多的零食,比如爆米花,蛋卷,灯芯糕等等之类,但是每次都会很有规划的只让我和弟弟小饱口福而从未大快朵颐过,于是对本来就好吃的小孩子来说自然会觉得没有好好享受过最爱的零食了。东坪镇上花花绿绿的各种美味当然更多,吵着要父母买是自小的家庭教育所不允许的,不过更关键的是我们知道除了零食还有一种更美味的东西是每次来东坪时父母都一定会满足我们的,而且也一定会让我们大快朵颐。

离回厂那条碎石马路不远的一家饺子馆是每次全家到东坪此行的最后一站和必到的地方。厂里的食堂能做好吃的花卷,烤饼,包子,还有我最爱的烧卖,但是从来没有做过饺子,就算是回老家宁乡也不会有得吃,但是只要到东坪却可以享受到。这也是我一直觉得东坪比宁乡唯一好并且也唯一给我留下印象的。一张满是油污的方桌,四张条凳,父亲去端饺子的时候我跟弟弟就早已在咽口水了,不住的叫嚷着我们一人要一碗。但是父亲都只是端着一只大海碗过来,碗里是一只只白白嫩嫩,热气腾腾而且个头很大的水饺,然后笑着对我们说:“吃完了不够再买。”对于野心勃勃却肚子小小的小孩子来说那一碗水饺绝对是吃不完的,父母早就按一家人的饭量买来。往饺子上淋点酱油,再加点辣椒酱,吃在嘴里那叫一个美味,说狼吞虎咽绝对不算夸张。几个饺子吃下去我和弟弟的肚子就会撑饱,总还想再吃但却实在是塞也塞不下了,而那个时候也是没有“打包”一说的。等到走路回到厂里又每每后悔为什么没有再多吃几个,而且跋涉过之后也总是会感觉到似乎应该还能再来上几个的。

后来搬迁到城市里,过了很多年,家里不远开了家北方饺子馆,父亲每次从门口路过都会跟母亲说起当年在东平镇一家人吃饺子的事,感觉得到他的触景生情。终于有一天带着父母一家人坐到了饺子馆,虽然已经不像从前那样对饺子“痴狂”,也算是了却他一桩心愿。

如果说去趟东坪也还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旅游的话,其实我倒是真正有过一次还能让自己小自豪一把的旅游的。

小学二年级的下学期,课间休息我被班主任李老师叫到了办公室,读书时的成绩一直让我对去办公室都是不用担心的,但是我也没想到李老师会告诉我:每个班要派两个成绩好的同学跟老师一起去桃花源游玩。那时的我是不知道《桃花源记》的,连桃花源在哪里都不知道,只是从字面上觉得应该会是个有很多桃花的地方,而且绝对不在附近。然后李老师要我把这个好消息去告诉同在学校任教的父亲,并且要他帮我准备点零花钱。出了办公室我一半是兴奋一半是疑虑,然后上课的铃声响了。我也不知道怎么就连课也不去上就去到了父亲的办公室。

父亲教的是初三的化学,他办公室隔壁就是一间很大的化学实验室,那是我读小学时一直让我觉得神秘但又充满好奇的地方。父亲只带我进去过几次,木架子上各种玻璃的瓶瓶罐罐,还有那些五颜六色的溶液试剂让我深深着迷。父亲是绝不允许我随便碰的,却不知更加激起了我探究的欲望。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父亲从一只深色的瓶子里舀出几粒又小又黑又硬的晶粒,然后用一根试管接满水,把那几颗晶粒放进水里,一试管的水立马变得红通通的。我感觉神奇得不得了。但是父亲又不准我去触碰那红水,好像很危险似的。后来知道父亲放进去的只不过是几粒高锰酸钾,而且很强的氧化性也是小孩子的皮肤不要接触为好的。

但是那天我没有对化学实验室有任何留恋,一则有出远门去玩的事要告诉父亲,二则他在上课,办公室里没他的人影。接下来我的做法是连父亲也有些吃惊的,因为我径直跑到父亲上课的初三班级敲门去找他了。他拉开教室门看到竟然是我的时候吃惊不小,然后听我说了事情原委,一向很正经的父亲只觉得“乱弹琴”-----倒也不是因为我可以去桃花源,而是找他说这件事的时机实在不对。所以,我几乎算是被他抓回教室去上课也就不足为奇了。

回家以后父亲还是对我光荣入选“桃花源两日游”表示了极大的支持,因为是学校给予一批优秀教师和学生的奖励,而且在我记忆里,学生也能享受到这样的奖励里是仅有的一次。父母的强力支持表现在实际上,我至今还记得是三块二毛钱,这是在我记事以来的第一笔可以不用上交,能按自己意志支配的不菲的现金。

和几位老师一起坐厂里的班车到了桃花源,然后我跟一位高我两个年级的男同学被分配给一位老师负责。两个人都是我不熟悉的,所以进到景区里面我就自顾自的玩开了。第一次没有跟着父母出远门让我觉得又兴奋又忐忑,到处乱窜但似乎又不能玩得尽兴。已经不知道什么原因了,反正是没有看到很多桃花的,倒是另一种植物让我研究了老半天。老师告诉我那叫方竹,看上去竹竿是圆的,但是用手一摸却可以感觉到四方形,我觉得很神奇,摸了又摸,总觉得回去要写作文的话就有东西可以写。后来回去的确是要求我们写了作文的,不过我却把方竹写得惨不忍睹。

记得那天天很阴沉,好像还刚下过雨,所以风景没有太吸引我的地方。相反,更让我感兴趣的还是一个洞穴。洞穴不大,刚好可以容一个大人穿行,走进去里面一片漆黑,真正的伸手不见五指。两边的洞壁上不知是不是下过雨的原因,湿答答的。木子虽然到处是山,但是这样的洞却是从来没有的,走在里面被狭窄和黑暗所笼罩带给我一种从未体验过的刺激。等到洞慢慢往上延伸,然后终于可以见到亮光走出来时让我有很新奇的感觉。后来读了《桃花源记》,想来便是捕鱼人“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的那个小山洞吧。现在的桃花源有秦人古洞的景点,或许也就是当年让我兴致盎然的那个小山洞也说不定。

后来老师又带着我们一起到了一幢古香古色的木楼喝擂茶。擂茶是桃花源绝对风味十足的特产,但是在安化甚至益阳地区也都是有得喝的,所以对于我们来说算不上太新鲜的东西。

在古时候就已经有擂茶了,称三生汤。炒米,生姜,茶叶是主料,放在上宽下窄像半截漏斗的擂钵中,后来物资更丰富,还加入了炒黄豆,熟花生,芝麻之类,用一根圆头的山苍籽树木棒把擂钵里的东西擂成粉碎均匀的“擂茶脚子”。这是需要些功夫和巧劲才能做到的,不然手臂会很容易就酸麻不已。把脚子分别盛到几个碗里,加上少许的细盐,再用滚开的水一冲,那香味叫一个氤氲绵长。趁热喝上一口,香浓中稍带咸辣,让人筋骨舒展,精神抖擞。再辅以洋姜、刀豆、糯米粑粑之类的杂食作为压桌茶点,会有“不喝三碗不过岗”的痛快劲。也有人喜好甜味而加糖,但是在我们看来就算不得正宗了。

厂里不少人家都是做擂茶的高手,或有生日或有喜庆,或是就想冲顿擂茶韵味的时候都会呼朋唤友,齐聚家中。主人一边擂着那些香喷喷的炒货一边招呼客人,然后把脚子直接用一口大锅装了,拿滚水冲开,再一碗碗盛上桌。一大群人围坐在摆满零食的桌边边吃喝边说笑,小孩子们毫不怕生的表演着唱歌跳舞。还没喝完,主人家就会不住的再为你满上,因为是自己家里做了喝,所以脚子通常都是加得很足的,比在桃花源喝的要浓稠得多。直到喝得饱饱的,可以用来当一顿饭。这样的感觉已经很多年都不再,而且似乎也不会有了的。

后来厂里搬迁至株洲,认识了外面的新朋友,有去做客喝过一种“芝麻豆子茶”,也是加了姜丝放了盐的,也是很客气的一种招待,但是在我看来总觉得只是擂茶的一个改良版,总想再痛痛快快的喝上一碗正宗的擂茶。

喝完擂茶第二天去桃源县城游玩的记忆早已不复存在,只是在最后回到家时,那本来完全可以由我自主支配的三块二毛钱最后还是原封不动的还给了母亲。有得玩有得吃有得睡,我实在不知道该把钱去花在什么地方。或许对于一个第一次离开父母出去旅游的菜鸟来说,纪念品和零食之类都不及开眼界来得更吸引人吧。

对于玩“旅游”这样新潮的项目不仅仅对我,对厂里所有那些孩子来说肯定算白纸一张,但是玩点别的我们却算得上是高手的,譬如说-----火。
顶一下(505 写日记 1017511 142444
分享排行

 

 

留住已经逝去的峥嵘岁月 记住曾经绽现的万种风情 在记忆即将淡漠的时候 来把这些重新回味

Copyright (C) 2008-2014 www.jue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3001011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908号

客服QQ 101716056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148464312 邮箱 101716056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