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想首页

太极拳杂想速记

张慧聪 Bukn [苦涩] 2013-03-06 10:47:06 星期三 晴天 查看:266 回复:0 发消息给作者

家门外过了马路就是个小公园,早晨去,能看到很多“锻炼集群”,其中有不少在学拳练拳。近日和两个我觉得靠谱的练拳人聊了聊,长了些见识,也解开了一些困惑。

有一个姓王的老拳师,说老也不老,60多岁年纪,看起来像50多岁。每天早晨先练些基本功,然后杨式和陈式各练几遍。他的拳架并不优美,但身法很正。

大多数练拳的人,只要稍微看看身法就知道上没上道,今天早晨结识的另一个师傅,虽然从来不见他打套路,但一看站桩和一些基本动作便知道有两下子,今天去交流了一下,果然如此。

还来说王师傅。武人相轻,这点在王师傅身上看到了不少。我没和王师傅试手,(对方没主动说,我觉得不太礼貌)虽然心里觉得厉害,终究没真正体会。我们聊起太极拳圈子里的历史、人物,经我询问,王师傅报了师门:田秀臣。这个名字我只记得了个“田”,刚才才查到全名,但田先生的师父的名字我再熟悉不过,那便是“太极一人”陈发科。

王师傅问起我的老师,我告诉他教我这前十六式三个捣碓(我只会这么多)的老师GDP(正好是这三个字母……),他表示非常轻蔑。连GDP的师父马宏他也一样看不上(我想正是因此他才看不上GDP),G老师还是年轻拳师,老话说拳怕少壮,这可以理解,但马宏至少在市面上已经算是太极名家。但原因也不难理解,马宏四十多岁开始学拳,王师傅说他十几岁就开始学了。但马宏的师父是陈发科的小儿子陈照奎,论辈分王马两人是平辈(马宏年纪要大二十多岁),陈照奎先生传的这路拳和王师傅的拳,虽然都是83式,但差别很大。被他看不上的著名拳师还有陈小旺、陈正雷,我作为一个实质上的圈外人,只好对此表示沉默。但武和文不一样,文的好坏难以评判,但武很简单,打一架就OK了,刨去年龄、健康状况等因素,武术绝对是谁打得赢,谁功夫好,特别是在中国,本是没有“重量级”的概念的,体型平常的老拳师轻松对付200多斤的大汉一点都不稀罕。

但王师傅也有尊敬的拳师,例如老前辈冯志强(算是他的师叔)、顾留馨,和他同辈的拳师里,他提到现在任教于北京体育大学的阚桂香,她是现在国际太极拳竞赛套路的编者。我查了查知道阚桂香也和田秀臣学过拳。后来我提起了一个我认为很厉害的拳师:张志俊。王师傅说:他还可以吧。张志俊曾被中央10套邀请做过一组“走近科学”节目,我认为算得上是功夫不错的拳师。

后来我妈过来,我们又提起一个有点尴尬的大名人:李德印。这个人或许大家不熟悉,但大家一定知道所谓的简易太极拳24式,李德印就是24式的编者。一提起他,王师傅的态度从“看不上”变成了鄙夷、批判,甚至还带着气愤,他说李德印是“制假贩假”“比我水平差得多的人都敢当着他的面说难听话”,他还举了例子“他儿子都是跟着别人学拳的”。王师傅说李德印主要是“占了他叔叔的光”。

王师傅的观点很传统,也是说太极拳没练个10年就不要想着“打人”(内家拳有句老话叫“太极十年不出门,形意三年打死人”)。这个观点我既反对,也有赞同的地方。看拳师打练太极拳套路,如果你对中国武术没有很多了解,是根本弄不清他在干什么的,相比之下,西洋武术的拳脚相向就直白得多。但只要有一个有功夫,懂道理的拳师给你稍微试一下身手,你就会明白这里面有着太多的奥妙和厉害,套路就像围棋中的定式、基本手筋,在千变万化的技击情景中精选出最具训练价值的成份,但如果脱离了内涵,或许随着基本功渐渐起来,能够不断“顿悟”,但我认为不断体验实战才能更快地让理论落地,于是才能让拳架与功夫相益而进。

我有点“赞同”是因为在练拳过程中,的确存在顿悟的情形,我只会十六式,但这十六式所讲的技击要领,最基本的部分我是有了解的,在练拳过程中,会突然觉得一个原本机械的动作变得活了起来。

王师傅后来很真诚地说了句话:“现在越练,越觉得对不起老前辈。”是啊,不可能再有人像当年的陈发科一样日练拳三十遍,甚至年轻时的五六十遍。陈发科不会再有,但我觉得能够练到张志俊的水平,应该还有充分可能。

王师傅还提到王占军,这应该是活跃在圈外人们视线中的太极实战第一人了,王师傅说“他怎么不敢来武林风?”其实王占军已经是很多届的冠军了。王占军的功夫,从他讲解训练的视频和他的打擂实战来看,我认为他在练太极拳的同时也吸收了很多西洋的、现代的武术训练理念,他在讲太极拳腿法时就是在用各种腿法踢一个沙袋,太极拳的传统是后发制人,而王占军则发展了主动进攻的部分,我猜想这也是现在一代年轻拳师们共有的特点,G老师在教小孩子们时,也会让他们带上拳套“打散手”,但孩子们都称为“打拳击”。

在说到历史的时候,出乎意料,王师傅好像更认同以吴图南为代表的一套缘起说。这个路径的初源便是广为人知的张三丰,而后是王宗岳、蒋发、陈长兴,到陈长兴这里,分歧便结束了,陈长兴是公认的一代宗师,他的徒弟杨露禅后来是禁军教头,在京城人称杨无敌,后来的杨式也是从他而来,然后才从他发展出了武、吴、孙等诸多流派。分歧便在陈长兴之前,陈长兴的拳究竟是外地人蒋发传的,还是陈家先人传的,这已经不得而知,但王师傅说,在河南陈家沟,人们依然对蒋发十分尊敬。而王宗岳留下的四百多字的“太极拳论”也是公认的拳理经典

顾留馨先生在他的著作中表述了他的考证结果,那便是太极拳源自明末战将陈王廷。

今天和另一个练拳的大叔聊了聊,没问到姓名,他也已经过了60,但看起来却像不到50的年纪。我从没见他练过套路,但每个周末都会有几个人围着他,听他讲解。而周一到周五一般是不见他的,今天见到他有点偶然,他刚好在等朋友。我和他试了点身手,觉得他还是有些功夫的,虽然比我强很多,但没有特别厉害。后来他自己也说自己是“二八操”(河南话,意思自己猜)。但这位大叔却恰好解了我多年的困惑。首先我给他打了我会的前十六式,大叔一看就说你这练的是张志俊那套“新架”。后来又提到“陈照奎这套拳小动作很多”

他提到张志俊我很意外,我知道张志俊是陈照奎的徒弟,传的自然也是这套拳,但G老师这一系的人们口中,称这套拳是“真正的老架、低架、大架”,并说是从陈长兴传下来的最正宗的套路。我看过视频里王西安演练的老架一路,差别太大了,我也看过王二平演练的新架,也觉得很不一样。后来大叔说:“老架都一样,新架一个人一个样。”听到这个,我突然有了一种猜测。

我猜测最大的误解可能是从名字来的,人们会自然地认为“新架”是比“老架”更新的架,或者说老架更传统,而新架则是在老架基础上“有所创新”,但现在看来,新架其实可能是更传统的拳架,因为它明显包含了更多的内容,每个微小的动作里都蕴含着小擒拿手、摔法,极细微的解脱、反制,极短促的引、发。而老架,则更像是稍微简化一些,更易掌握的拳架。

两种拳架有很多同名的招式,打法都不一样,这些不同在我看来有些能够理解,有些完全不能,但今天这位大叔在讲解一些要领时,我似乎明白了一点。这就像围棋中的大雪崩定式可以走外拐,也可以走内拐,套路招式的差异,是因为描述着相似技击场景中的不同变化。

为什么会把“新架”称为新架呢?让我推测,是因为这个架子传到“外界”的时间相对是晚的。中国向来有“不外传”的传统,武术这种东西更是这样。王师傅练的是老架,而我学的这一点却被称为“新架”,从师承来看,虽然都从陈发科传来,但一方面是田秀臣,另一方面则是陈照奎,后者是陈发科的小儿子。按常理推测,传给儿子的恐怕会是更“正宗”的东西。而这一套拳,可能以前也是不太外传的,外传的拳便是现在所说的“老架”,但后来这套拳也传了出来,于是才被叫做新架。而各种新架的不同,解释也有很多,我也有猜测,就不多写了。

但无论哪一套拳,只要教法、练法得当,我相信最后它们都会殊途同归。陈式的单鞭一式中蕴含着一个双臂挑腋下的摔法,而杨式的单鞭,虽然“形状”和陈式很像,但动作里很难想像有这个摔法。但正如王力宏那句出人意料的经典歌词:“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我依旧相信它们背后有着相通的理法。或许有一天,这些困惑都能得到解释,我能明白不同流派只是各位拳家结合自身情况所做的调整,而它们本身则还是一套东西。

以上

 

顶一下(33 写日记 1168572 226437
分享排行

 

 

留住已经逝去的峥嵘岁月 记住曾经绽现的万种风情 在记忆即将淡漠的时候 来把这些重新回味

Copyright (C) 2008-2014 www.jue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3001011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908号

客服QQ 101716056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148464312 邮箱 1017160561@qq.com